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柚都平和>第97期>正文

林语堂和王阳明

作者:◎黄荣才  来源:柚都平和  编辑:周艺桂  日期:2015年11月09日

把林语堂和王阳明拉在一起,是因为他们两个人对平和影响的巨大,尽管林语堂和王阳明生活在不同的历史片段。但因为平和,他们穿越时光,并列在平和的土地上,接受许多顶礼膜拜或者追寻的目光。因为王阳明,才有了平和县。因为林语堂,平和屡屡在世界各地被提起,他们是平和的两面旗。没有王阳明,平和就是个不存在的名称,没有林语堂,平和的知名度肯定逊色不少,或者仅仅是默默无闻的地域概念。行走在平和的大街小巷,无论时光如何走进历史深处,也该把目光定格在王阳明和林语堂的身上,即使是背影,也不该忽略。

从历史泛黄的故纸堆里,可以知道漳州府旧辖六县,平和县是最后建县的。其实若追溯历史,平和建县的历史应该在元朝,只是当时不叫平和县。元至治年间(公元1321~1333年)漳州府已在九围礬山之东(即今之平和县南胜乡)设县,当时析漳浦西部及龙溪、龙岩一些地方置南胜县。到了至元三年(公元1337年),李志甫、黄二使倡乱,被陈君用设伏袭杀,于是迁县治到瑖山之阳(即今之平和县城关乡旧县村),俗称“旧县”。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知县韩景晦因为“山地僻多瘴”,又徙县治于溪北八十里,(即今南靖县的靖城镇),改称南靖县了。其辖地包括现在的南靖与平和。上述的历史变迁勾勒了平和县建县的走势,只是当时的县与“平和县”这个名称无关,对于平和县来说,那是以前的事情,那是历史的中断或者抽空。平和县只跟王阳明有关,或者说是王阳明之后才有平和县,历史总是会跟某些人发生千丝万缕的关联,带着某些人的烙印发展。

王守仁(公元1472—1529年),字伯安,因晚年居于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他是明代最伟大的哲学家,而他的学说——王学(阳明学)——也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王阳明在明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考取进士,授兵部主事。他早期师承朱熹,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因反对刘瑾,被廷杖四十,谪贬贵州龙场(贵阳西北七十里,修文县治)驿丞,就在这段时期写了“训龙场诸生”,史称《龙场悟道》。但是王阳明跟平和县之所以无法割舍,跟他的哲学无关,而是他的军事行为催生了平和县。因为詹师富、温火烧等聚众反明,朝廷派王阳明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汀漳等地,王阳明暂时搁置了他的哲学思考,踏上了猎猎征途。也许在他的心目中,“学得千般艺,货卖帝王家”的思想还是占据上风,或者说效忠朝廷才是正道。在征战的过程中,他带领部队镇压了詹师富等。当时他站在后来成为平和县的地盘上,他考虑的是如何巩固自己平定叛乱的成果,考虑的是长治久安。于是他在某个夜晚来到了耆民曾敦立的家里,对于曾敦立,能够被称之耆民,自有其威望和理由。面对王阳明的垂询,曾敦立体现了他的睿智,只是斟上满满的一杯茶,请王阳明趁热喝茶,看到王阳明的犹豫和为难,曾敦立拿出一个空杯子,把茶一倒为二,递给王阳明。王阳明马上明白了曾敦立的建议,那就是“分而治之”。

夜访之后,生员张浩然、耆民曾敦立并山人洪钦顺等上书呈请设县,王阳明已经心中有数,他从内心上认可了“不设县治贼无由息也”,这些人的上书某种意义上是为了更加体现“民意”而已,或者说王阳明通过当地人的口先行说出,只是某种意义上的策划,王阳明趁势而上,遂于明正德十二年五月二十八日具本请旨,在《添设清平县治疏》中申说理由“呈乞添县治以控贼巢,建设学校以移易风俗,庶得久安长治。”并踏勘县治所于河头大洋陂(即今九峰镇)。上疏不久便得到明王朝恩准,于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三月置县,取“寇平而民和”之意义定县名为“平和”。遂割南靖县清宁、新安等里以畀之。在踏勘县治的时候,还有个传说,说当时的河头大洋陂(即今九峰镇)和今天的秀峰坪洄村在抢争县治所在,王阳明没有采取强制界定的方法,而是说要两地在某天各送同等容积的一瓶水,当众称重,重量大的为地头重,就是县治所在。当天的称量结果是河头大洋陂(即今九峰镇)的水比较重,所以县治就定在那里。而后来广为传说的是河头大洋陂(即今九峰镇)人在水中做了手脚,把一些食盐溶化在水里,导致水比重较大,胜了这县治之争。事实如何,谁也无法知晓,只是传说而已,历史的推进总有许多传说相伴,这也增添了历史诡秘幽深的无穷魅力。不过不论事实真假,倒是体现了王阳明曲径通幽的处世方法,他并没有如镇压聚众反明那样的雷厉风行,也许他知道民心跟叛乱不能相提并论,他需要的是以德服人。县治之争注定只能是平和县遥远历史的烟尘,为历史增添诸多神秘。后来王阳明又因芦溪枋头坂,地势颇雄,宜立巡检司以为防御,就将小溪巡检司移建那里。平和县建县之后不久,王阳明又踏上成就他一生最大的功业——平南昌的宁王朱宸濠之乱的征途,也由此获得新建伯的爵位。

看着王阳明走远的身影,历史并没有就此沉寂。从明朝正德年间王阳明转身的背影之后,平和人的名字开始出现在不同的场合,李赞元、李文察、黄梧、林爽文、林文察等等,他们就像是星河中的星星,不时闪现一下光芒,照耀平和两个字出现在世人的视线之中。到了林语堂,这样的光芒更为璀璨,平和两个字被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林语堂,这个1895年10月10日出生在平和坂仔的牧师的孩子,他从平和坂仔一直走出去,走到厦门,走到上海,走到北京,直至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成为“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世界文化大师,成为提倡幽默的幽默大师,成为编写《当代汉英词典》的学者,成为发明中文打字机的发明家,成为翻译众多作品的翻译家。

身为平和人,平和更是林语堂性格和创作风格的特征,那是他另外一张名片。林语堂平和的人格修养与创作风格和明朝的王阳明再次对接,当年王阳明“寇平而民和”的意愿和后来林语堂的平和,超越四百多年的岁月在平和县的土地上殊途同归,成为蕴含共同意韵的风景。

王阳明和林语堂在平和都成为历史的背影了。而在他之前的王阳明走得更远了,可以说,建立平和县在王阳明的军功中不占有显著的位置,但是平和县的平乱与建县,全赖王阳明一手促成。许多时候,一个不重要的举措对于一个地方或者一个群体却是重要异常,甚至可以说成就了某个地方某个群体。时光流逝,许多人生老病死,许多生命烟消云散。历史,不能记住多少人。更多的生命和名字都消失在历史的深处,就是历史发展的痕迹也被历史的灰尘湮没许多了。在王阳明那些显赫的哲学成就和众多的政绩之中,建立平和县注定无法抹去,成为他众多人生履痕的一笔。作为平和人,应该记住王阳明,记住在明朝正德年间在平和土地上叱咤风云的这个将军和哲人。在林语堂的生命轨迹之中,平和是源头,是出发点,是他快乐童年和“为学养性全在兹”的孕育地,平和人应该记住林语堂,记住这个从平和走向世界的文化大师。他们的肉体无法相逢,但他们的灵魂也许早就相会,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