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柚都平和>第90期>正文

回望旭山岩

作者:◎黄荣才  来源:柚都平和  编辑:周艺桂  日期:2015年09月21日

旭山岩在我老家浮坪村屋后石人山的半山腰。从国道官九线拐进村口,抬头可以看到那座小庙,在满山柚树的绿中,有几堵白墙,呈之字形卧在半山坡。旭山岩其实就是那几块大石头,还有那座小小的庙宇。

车拐进村口顺着盘山公路走两公里多,路到尽头,没有“车到山前必有路”的“柳暗花明又一村”,只好停在山村人家的门口,走上一公里多的山路,旭山岩就到了。一溜三个开间的两层土木瓦房,当年这里曾是茶场,后来又是果场,是加工车间,是看场人的住所,如今没有人居住,已经有点荒芜了,每年热闹一次就是正月集中祭拜神明的日子。穿过堂屋,是之字形的石径,有青苔宣示日子的久远。有间小小的房屋,路穿屋而过,可以站立两三个人。穿过去还是石径,却只有三四米长,然后又是青砖灰瓦的小屋,外间是道路,里间曾经住人,如今空空荡荡。父亲说他年轻的时候在茶场呆过,住的就是这间小屋,木板用砖头垫高几厘米,铺上稻草,就是床了,忍不住多看几眼。穿过这座小屋,依然是贴着悬崖的石径小路,差不多十米,右拐个弯,庙到了。

庙前面是个平台,几个台阶之后,小庙就在眼前。几块大石头错落叠加,就被称之为旭山岩了,或许就因为这是西面,迎接每天升起的太阳,因此而得名。庙就建在一块突出的石头之下,三面有墙,其实两边的墙只有不到一米宽,就是外墙,也只有两米多,除了门和窗户,这座庙可谓最简约的庙宇了,用不了多少青砖、灰瓦。庙很小,一张小小的供台之后,只能容得下三个人站立。这小庙确实简陋,只是四尊小小的神像,供奉的是福德正神等,让我惊奇的是这山上的小庙,不要说海滩、海浪,就是海风要吹到,也还有很远的距离,供奉的居然是龙神,因缘如何,问了不少人,没有人说的清楚。让旭山岩很热闹的就是旁边一尊主宰文章的魁星,吸引了不少学子和家长前来膜拜。

退出小庙,旁边有个小小的神龛,一个小小的香炉,这是举人之位。举人是谁不清楚,只知道是清朝的浮坪人,这座小庙就是他点地兴建的,因为此功,他可以有个小小的位置,供后人祭拜,但还不至于和庙里的神明平起平坐,就栖身庙门口。据说此举人嗜烟,朝拜的人就在他香炉前点上一根香烟。这举人应该就是被老家人称之为“猴踩仙”的那一个,很有才,没有当官,尤其这举人会看地理,这和旭山岩是举人勘定的说法对得上号。老家流传着一些他的故事,可惜当年给我讲过“猴踩仙”故事的老人都已经去世,当年的故事在我的记忆里零碎模糊。

旭山岩吸引人的除了庙,就是那棵桂花树了。桂花树和庙宇同期,甚至略早,皲裂的树皮,鹤发童颜的老人皮肤一般。树的根部有几个虬结,还有两个小洞,昭示树龄够长,不过因为长在石缝之间,生长缓慢艰辛,树干不大。记得每次到旭山岩,坐在树下,听风吹过,运气好,恰逢开花,那香味,让人陶醉。

在桂花树下的石台阶坐下,抬头看到几座石头不是严丝无缝,倒是形成一个小小的石洞,很小,小时候来旭山岩,从这石洞爬过去,可以站到庙的上面,如今看看那小小的洞口,看看自己的身材,没有勇气去尝试了,卡在那里是很恐怖的事情。至于穿过石洞爬到山顶,山顶上一块巨大的石头,只能是回忆,或者绕道而行。

旭山岩没有无限风光在险峰在感慨,不过,在当年山高林深的日子,这里也有故事。那个举人是否在这里读圣贤书或者写下什么文章,无迹可寻,举人的身影和故事模糊不清。不过这旭山岩住过土匪,住过尼姑却听人多次说过。十来岁的时候,同村有个老人,很老了,活动范围就从家里到门口十多米,而且常常咳嗽,病怏怏的,好像随时有可能死去。偶然的机会,听人说这老人曾经在旭山岩当过土匪,会使双枪。那种感觉的落差巨大,我无论如何也无法把这垂死的老人和会使双枪的土匪挂上钩,外表和真相在许多时候就如此无法一一对应。旭山岩还住过尼姑,关键这尼姑还有个私生女,故事就很丰富复杂,让人有探究的欲望。可是真相,有许多说法,而且,犹抱琵琶半遮面,隐隐绰绰。

屋檐翘起,青砖灰瓦白墙,旭山岩很简约。这里曾经热闹过,当年茶场的茶香无从寻觅,那曾经长满梨树的山坡如今都种上蜜柚了,一片翠绿,可以看到远处东方的山峰,太阳就从那升起,旭日照射到此。可以看到,曲曲折折的乡村道路,镶在种满蜜柚的翠绿中蜿蜒而上,有村庄散乱点缀。我更愿意回想当年满山梨树的场景,雪白的梨花开放,很有震撼感。梨成熟的季节,梨的香味诱惑得童年的我们值吞口水。还是小孩子的我们,曾经以到旭山岩视为远足,会在周末约几个同伴爬山,看看这座庙,钻钻那山洞,或者去折竹笋。吃梨的机会很少,更多的时候我们是用手掬水,或者摘一片树叶,折成杯状,舀起清冽的泉水痛饮,至今那份清凉和甘甜还常常想起。

去旭山岩的次数越来越少了,旭山岩蛰伏在我的记忆里,每每回家,车拐进村口,抬头看到旭山岩,就会拉扯出一些记忆。旭山岩,也就让我一再回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