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溪—平和最闪耀的边贸旅游重镇
芦溪有三宝——咸菜、红酒和烟草,无论身在何处,芦溪三宝成了所有芦溪人共同的乡愁。
芦溪自古繁华,约于唐垂拱年间,开漳圣王陈元光,在平和清宁里今平和县芦溪集镇所在地设卢溪堡。至明正德,一代鸿儒王阳明,在芦溪设立漳汀巡检司,固边安民,圩市进而繁盛。平和县志载,至光绪十八年,芦溪圩按行市分三列,约有二百间规模。民国年间,芦溪东槐陈三香兄弟创办的顺成烟庄、三井洋行及胜美公司分别在圩市设立分栈,收购烟叶远销日本及东南亚。
芦溪区位独特,与南靖、永定接壤,又广东大埔、饶平县治相近,缝四缝九隔五一圩日就成了一场盛大边贸,十里八村乡邻争相涌入集市,从锅碗瓢盆到油盐柴米,从禽畜到农桑,无一不在市场交易,一座集市就是一处聚宝盆。芦溪圩,历经朝代更迭,集市至今长盛不衰,宛如昔日的“清明上河图”。
勤劳的芦溪人善于捉土抟金,在传统的商业集市中赚个盆满钵满。富起来的芦溪人世代建设自己的家园,留下大量精美的明清古建筑群落。离集市一里之隔的国宝级文物保护单位——绳武楼,从奠基到完工,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五朝;楼中二十四开间,石雕、木雕、泥塑、壁画随处可见,富丽精工,又精美绝伦。楼内仅木雕达六百四十六处,散见于屏风、壁橱、门窗、梯手之上,无一雷同;其中,既有人物花草、文字楹联,又有飞禽走兽、诗画结合,动静相宜,专家称之为“木雕博物馆”,又称之为世界最精美的土楼。
无独有偶,在集市旁的溪岸边,还有一座世界上最大的圆形土楼——丰作厥宁楼。该楼建于清康熙年间,楼径达100多米。一座楼就是一个旺族豪宅,鼎盛时,楼内竟容纳六百多人。100多年前,外国摄影家踏上这片神奇土地时,被眼前气势恢宏,结构独特,聚族围楼而居的景象所震撼,拍下数张照片发行于明信片上,成为最早见闻于西方的客家土楼。芦丰村也因此成为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倍受各方关注,各地游客接踵而至,目前年接待游客量达8万人次以上。
上善若水,近年来,当地政府顺势而为,重农扶商,百业兴旺,整饬圩市,构筑大集镇建设。近年来,当地政府不断推出大手笔——总投资1000多万元碧水公园项目,用于推进一座集自然生态、旅游休闲、运动娱乐为一体的城市综合性公园;同时,总投资3000多万元、总长2.2公里的镇区沿溪两岸的防洪堤建设,与碧水公园连成一体,芦溪镇一下做活了水文章,使集镇一下显得灵动起来;与之相配套的环镇路建设也同时铺开,该路总长1公里,总投资1000万元,建成宽33米、东接蕉路村、西接省道东东线交通大道。通过环城大道,沿溪筑堤,修建碧水岩休闲公园,使集镇空前繁荣。在推进集镇建设的同时,芦溪发挥旅游资源优势,紧抓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引时项目持续推进以绳武楼、丰作厥宁楼及周边古民居村落的保护与开发,持续推进芦溪综合旅游开发;目前,绳武楼一期工程已经完成,土楼人家、荷塘月色等项目如期投用,吸引八方游客前来探景。
在推动集镇建设与文化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芦溪镇始终把民生工程摆在重中之重的建设日程上,先后投资200多万元,在芦溪中学和芦溪中心小学建设运动场约10000平方米和塑胶跑道430米;先后投入3800余万元建设校安工程、敬老院、计生服务所、卫生院综合大楼、水保公园及镇自来水供水扩建等一批民生工程,极大改善百姓生产生活条件。总投资3亿元的芦溪商业城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通过集镇、旅游、民生等项目持续建设,使昔日芦溪边陲贸市成今日平和西部最闪耀边贸旅游重镇。
“近年来,芦溪镇党委、政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充分应用当地丰富的人文和生态资源的优势,大力引进符合生态建设、城镇建设、文化旅游等方面的项目。以投资强度大,产值效益高的优质项目的引进,着重在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的项目上下功夫。下阶段,要着重在城镇建设、文化旅游、招商引资和为民办实事等方面做出新的突破,要把芦溪镇打造成为特色农业强镇、边际贸易重镇、文化旅游名镇方面进行努力。”芦溪镇党委书记曾庆丰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