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洋与十三行的茶典故
平和县九峰镇,地处博平岭南段,大芹山西侧。东北距平和县城47公里,距漳州市108公里,西南与诏安县、广东省大埔县、饶平县接壤,为闽粤边界重镇,现有省道郊柏线连接福建与广东两省。
九峰茶洋还是个著名的茶埠,尤以所产的白芽奇兰茶,享誉海内外。九峰的茶园很多、很美,“潇洒九乐岭,春山半是茶”。看一看九峰茶园,喝一喝九峰名茶,是到九峰旅游的客人最高兴做的事,真的是不虚此行。平和县九峰镇,一座位于闽粤边界群山之间的老镇。潮汕文化与闽南文化在这里汇合,造就了其独特的文化氛围。九峰古称“弦歌地”,民间的音乐、戏曲、书画创作普及。茶叶是这里的土特产,人们种茶、制茶、饮茶,性格也就如茶叶芬芳平和,内涵丰富而不浮躁。两省的商品、客流在此汇聚、分散,热闹而有序。
九峰镇原名河头大洋陂,明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时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学家王守仁,奉旨征剿闽粤边境流寇,到了河头,看到此地形势险要,为兵家必争之地,便向朝廷奏请“于河头地方设县治以控制贼巢,建立学校以易风俗。”王守仁所奏获准,划南靖县新安、清宁二里建立新县,定名为平和。县治所设在河头大洋陂,更名九峰。此后,九峰作为“文化古镇”和“闽粤边贸重镇”的地位一直没有改变。历经明、清、民国三个时期,九峰都是平和县治所在,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区、乡村保存许多明清时期的寺院、宗祠、家庙、民居、土楼、牌坊等建筑。仅城区和邻近的黄田、福田两个行政村,就有各类明清地面建筑百余处之多。
九峰也是土楼分布较多的城镇,现有各类土楼45座。另有明代城墙遗迹、县衙遗址、塔址、古窑址、古井、摩崖石刻以及具有闽南典型特征的近代商业街区。当地民居均为合院式,平面上由门厅、天井(两侧厢房)、正堂组成,当地人称作“四点金”建筑。民居一般单层,单体建筑以顶巷26号为例,其大门一般略有凹进,设在檐柱与下金檩之间;门内多设置木隔断,以屏蔽视线;门厅二侧隔出厢房,天井两侧作披榭或厢房;堂前有廊,堂屋三开间,明间做客厅,二次间用作卧室。“四点金”是单体民居建筑的主体形式,单体民居向两侧或前后扩展,就形成中、大型民居。常见的扩展形式是在堂屋两侧加筑横屋,横屋以长天井作为巷路,一列多间,户门与堂屋相对,形成堂屋二侧的附厝。或将大门后的天井及厢房沿纵轴线方向拉长,如祥庆楼,在厢房中部对称设开敞的厅堂,形成天井周边一正二副三厅堂的格局。几个中型的民居相互围合,又形成大型的民居组合。在这合院式民居发生了一个与茶有关的爱情故事。故事主人是一个来自广州十三行采购先生梁伯宣。
梁伯宣,自小随父亲迁居广州,父亲一直在南海县做小买卖。而年少时的梁伯宣也跟着父亲一边在大街上卖甘蔗,一边在南海学宫旁听老师讲学,后来正式入南海学宫学习。这是一个削发垂辫的清朝时代,每个青年都励志金榜题名,他日能状元誉满归乡,身披红袍,帽插宫花。他和那个时代一样一心只为考取功名。寒窗苦读数十载,却还未能金榜题名。不久后,梁伯宣毅然来到潘振承开办的散货柜当伙计,随着后来潘振承独立创办同文行(后改同孚行)并成为十三行的行商。梁伯宣在同文行学了很多经营之道,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被当时同在十三行里的怡和行老板伍秉鉴发现了他的才能,聘请他到怡和行当伙计,梁伯宣相当就成为了该行里的一名采购先生,从此命运开始转变。
我们常说选择决定人的命运,尤其是在影响一个人一生事业走向的重大时间里,选择的对与错,往往会对一个人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梁伯宣事业上的成功除了与他本人杰出才干有关之外,还在于他所选择打工的这家雇主也属于不平凡之辈,这对梁伯宣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广州十三行这个现在被忽视的商人群体,曾经营了大清王朝全盛时期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一度活跃在中西贸易的舞台上。当时,这些中国商人被西方世界认为是18世纪世界上最富有的人。那时有件令梁宣伯印象最深的事就是当时一个美国波士顿商人与他的老板十三行怡和行的伍秉鉴合作经营了一项生意,但由于经营不善,欠了伍秉鉴7.2万银元的债务。然而他又一直没有能力偿还这笔欠款,故也无法回到美国。伍秉鉴知道此事后,并没有为难这个商人,而是叫人把借据拿出来,对波士顿商人说:“你是我的第一号‘老友’,你是一个最诚实的人,只不过不走运。”说完,他就把借据撕个粉碎,并向对方表示他们之间的账目已经结清,对方可以随时离开广州回国。伍秉鉴这个惊人的举动,让伍浩官的豪爽名声在美国脍炙人口达半个世纪之久。而梁伯宣知道当时伍家所积累的财富也令人吃惊。据1834年伍家自己的估计,他们的财产已有2600万银元(相当于今天的50亿元人民币),成为洋人眼中的世界首富。
当时英国对中国贸易需求量最大,商人的支付能力也较强,茶叶被视为英国东印度公司商业王冠上最贵重的宝石。有人说东印度公司的成熟期就是靠茶叶喂养的,在当年对华贸易的各国中,中国与英国的茶叶贸易量位居第一。那时候伍秉鉴为了保证茶的质量,专门派梁伯宣到福建平和等几个主要产茶区。那时候伍秉鉴还让梁伯宣连生产、采摘、加工、运输到包装都要实行全程监控,然后让梁伯宣把茶叶运输从福建平和茶洋上船途经韩江三河坝然后到潮州上岸再从陆路人挑马运到广州十三行货铺,从而确保茶叶的品质。正因为伍秉鉴看重品质使得当时怡和行的茶被外国公司鉴定为最好的茶开始了长达三十年的茶叶出口。那时候怡和行与英商和美商每年的贸易额达数百万两银子。当然,伍家所积累的财富也令人吃惊。据1834年伍家自己的估计,他们的财产已有2600万银元(相当于今天的50亿元人民币),成为洋人眼中的世界首富。
但那个时候陶瓷、茶叶、丝绸依旧是新生中国出口贸易的潮流,所以梁伯宣照例到福建去采茶,虽然他总是去采茶但却对茶不是很有研究,爱学习的他于是来到了平和茶洋的《大峰茶庄》,茶翁听说他是十三行的采购先生,对他毕恭毕敬的,连忙让女儿砌上一壶上好的茶,当茶翁女端来一壶茶来时,整个屋子都飘满了兰花香,梁伯宣不禁问道:“这是什么茶、怎么如此之香且品起来又那么有底蕴,在这小地方竟有如此好茶,稀有,稀有!”茶翁女靖兰听到他如此夸奖自己的茶,脸竟红起来,轻声说道:“这是我们平和的白芽奇兰,因其香味有股淡淡的兰花香而得此名。”梁伯宣一边听,一边品茶,一边细细地看着靖兰,年轻,端贤,貌美,那一刻他砰然心动了。靖兰看到梁伯宣散发出的那种沉稳干练,且又有文人之气竟也对他倾心了。靖兰眼神里常常在梁伯宣身上停留,甚至走神,梁伯宣也是看在眼里,放在心里。但当时靖兰却已有婚约,在当时的社会还是讲究先来后到的。而梁伯宣是采茶先生,对其也无了解,茶翁当然不愿意将自己的掌上明珠许配到那么远的地方。何况那是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年代。梁伯宣心虽有波澜,却也明白自己不该有所牵强,也把对靖兰的倾慕深埋在心底。靖兰虽有反叛之心,但也不敢违背父母之命。而后靖兰也嫁人生子,但因家族生意来往,梁伯宣还是会常常出现在茶庄里,平日虽无多交谈接触,但眼神里的爱慕还是会为靖兰停留片刻,虽有缘无份,但爱还在这茶庄里,宛如茶杯里热气腾腾的一杯白芽奇兰茶,味虽浑厚,但也久久回甘。
旧时代的封建造就了人们对爱不敢过分,追求羞涩,但旧时代也无法压抑和抹去爱在心房里的那一口回甘,入口虽苦,但也甘暖心房。原本又归于平淡安稳的日子,却又被战争毁灭。鸦片战争爆发,那时梁伯宣刚好从十三行带着银两准备再到福建平和采购茶,半路听说十三行竟被一场大火烧毁了,举足无措的梁伯宣想着先到靖兰的茶庄再做决定。几经折腾终于来到了茶庄,一开始梁伯宣以为自己来错地方了,细问路人才得知原来的茶庄竟被无情的大火烧了,靖兰的父亲和丈夫当时都在茶庄里制茶,突如其来的炉灶起火让靖兰一下无依无靠。梁伯宣虽也失去了十三行的支撑,但此次出行还是带了不少积蓄,他也终于提起了那份被旧时代压抑了多年的爱,终于鼓起勇气义正言辞地告诉靖兰:他会成为她的支柱,照顾她并抚养她的孩子,让她勇敢地活下去。
而后的10多年里,梁伯宣用他的积蓄到福建买了一座大峰山来种植茶、经营茶,无名无份地照顾着靖兰,也抚养教育靖兰的孩子读书识礼。而靖兰也教会了梁伯宣所有的制茶手艺,包括对茶的种植、生产、加工以及茶的质量好坏分类和茶艺泡制方法。梁伯宣没有能够给自己爱的人什么名分,但是他做到了陪伴与照顾,无怨无悔。就像淙淙的流水哗啦啦地在时光里流淌,虽有声息,却也无人停驻留意。
在这个时代里,曾经誉满天下的十三行,也逃不过时代的变迁,清朝政府节节败退,终没落在洋人的枪支炮药里,湮灭在时代的长河里。如果人生是一场选择,选择就是生活,那战争就是一场灾难,无情地扼杀所有人的安定生活,让人无可选择,只能苟延残喘,疲于生存。梁伯宣脑海里所有生前往事又铺满了整个眼眶,直至老泪溢出了眼眸,泣不成声。看着熟睡中的靖兰,梁伯宣感到了此生无憾,在茶洋的大地中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