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峰镇厚重文化底蕴的形成与发展
平和县九峰镇作为漳州市唯一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以其悠久厚重的文化底蕴、闽南文化与潮汕文化的交汇,漳州市主要的客家文化乡镇而斐声厦、漳、泉。
九峰自唐代陈元光开漳建府和设立平和县治后,就开始在这里建私塾、书院,明弘治七年起,兴社学、义学,清代又建魁星楼、文昌楼等学府。由于九峰地处大芹山麓九和山下,九峰溪流贯穿全境,便是古镇之“地灵”,百年来的文化底蕴终究为古镇留下了不同的气质,这不同之处是为“人杰”,九峰自古便有崇文敬儒之风。明代有诗人朱的《慎亭文稿》,清有曾萼的《咏归集》,明代游瀛州、清末曾天爵的书画在当时也颇有名气。时至今日,九峰文化依然底蕴深厚,曾繁堪、曾两位老艺术家仅仅是九峰人才辈出的一个缩影。还有众多国家级书法艺术家如谢荣伟、朱子辉、曾凡章、许湖源、雄等,以及部分省、市书法、绘画、诗词人物,如朱元暹、曾连端、朱绍伟、曾联星、朱玛西、朱汉邦、曾振中等等。这么多国家、省级书画名家,他们在艺术的天地里泼墨挥洒,且书且诗,不愧为平和县“书画之乡”和“文化创作重镇”,是现今平和县书画名家最多的乡镇。
走进九峰,您一定会被那客家、潮汕厚重的文化内涵、人文景观、古老悠远的九峰风情所感悟,这不仅仅是一种心态,更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怀旧之情,更是一种厚重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久远的文化积淀与传承,不愧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魅力所在。
这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得益于明代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书法家王阳明极力奏请朝廷钦准在这里设置“平和县”有关。九峰镇从(1518-1949)长达431年历史里,都是平和县治所在地,这里闽南、潮汕、客家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厚重的文化底蕴,文化交往交流频繁,涌现出不少名人名家。
王阳明在平和执政期间,兴学重教,特别是对儿童教育方面,主张“心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以达到自然日长日化。由此可见,王阳明是一个明代中后期对平和九峰教育文化事业影响很大的教育家,他的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旧县城九峰民众崇尚教育、热爱书法,并培育了一代又一代诗画名家。
王阳明本人也是一位哲学家、教育家,他本人崇尚教育,每平叛一地后,便立即办学堂、教育民众,提高人的文化素质,他还是一名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曾被收进《龙之舞》书法经典全书等。他还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后裔,笔者曾于2014年两次前往江西赣州市探亲,到过赣州市4A级风景区通天岩游玩,通天岩旅游区中的题壁“忘归岩”五言律诗就出自王阳明之手,这首诗曾经影响了诗坛400多年。1999年,国家出版的中国《辞海》称:王阳明为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书法家,是货真价实的明代名人。
在中国大陆,凡有王阳明活动过的地方,都建立了书院、公祠或庙宇,即是祭祀王阳明,也是传播“王学”。在我国台湾,蒋介石把台北的草山改为阳明山,以纪念阳明,体现了他对王阳明的敬佩。他的心学还传至日本及东南亚各国,深受该国民众的崇拜,据说,日本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一辈子在裤腰带上都挂着一颗印章,上面刻有“一生低首拜阳明”。1994年5月,王阳明“心学”崇拜者和日本友人联合捐资在江西省赣州地区的大余县章水西岸王阳明病逝的青龙铺旧址,兴建了一座“王阳明落星纪念亭”以纪念这位明代杰出的哲学家、教育家。在平和县城,平和大桥旁,近期也兴建了一座阳明公园以纪念王阳明设立平和县的丰功伟绩。
在我县九峰旧县治所在地,很早就建立了九和书院,建设了全国第二、闽南第一庙的九峰城隍庙,从建筑规模来看,九峰城隍庙当时就被“允许府级建置”。据载:以前大小官员经过九峰城隍庙都要下马,由此可看出其府级建置的等级,这也是王阳明对平和县的一大贡献。据了解,至今为止,闽南达到府级建置的城隍庙仅此一家,故十分难得。这是王阳明极力奏请朝庭奏准建设的,他在奏请朝廷奏章中写道:“九峰处于‘三不管’地带,是‘化外之区’,深感这里‘两省民居相距所属县治各有五日之程,名虽分设都图,实则不闻政教,臣观河头形势,实系两省贼塞咽喉,今象湖、可塘、大伞、筋灌(今属广东大埔县管辖),诸巢虽已破荡,而遗孽残党亦宁无有逃匿山谷者?征剿之后,复归据旧巢,乱乱相承,皆源于此”。为体现朝廷对这一地区长期动荡不安、末沫皇恩之区的格外重视,也显示朝廷对平定“东南动乱”有功之臣王阳明奏疏的重视,朝廷恩准平和县衙与城隍庙视同府一级建制。这一“恩准”使得九峰城隍庙一跃而升为府级建置,九峰城内也多了一座全国第二、闽南地区最大的城隍庙,这足见王阳明对平和建制的重视与关心。九峰城隍庙皆为王阳明亲自设计、创建的,这处古迹按府级规格建制,这在等级森严的明王朝可见王阳明的影响力非同一般。如今,九峰城隍庙已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0年,福建省政府文物专家组到平和九峰采点后一致认为:九峰地处闽粤边境,生活习俗、建筑风格、宗教信仰等方面都具有闽南与粤东、梅州地区的双重特点,又是闽南主要的客家人聚居地。客家风情极为浓郁,在经过实地评估,在价值评估中写到,由于县治的迁移,半个多世纪以来,九峰的经济发展受限于地理条件,经济建设所带来的对古建筑和城乡传统风貌的破坏也相对较小,众多乡土建筑因此免遭毁灭,400余年来这里人文荟萃,文化积淀深厚,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九峰作为一个生活圈和一个文化圈,保存了众多乡土文化和与之对应的乡土建筑。2003年元月8日,福建省人民政府正式发文确认九峰镇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2010年11月30日,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国家文物局联合组织评定的全国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授牌上,平和县九峰镇是漳州市唯一获此殊荣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虽然1949年秋,县城于九峰迁到小溪,但作为“闽粤边陲重镇”和“历史文化古镇”的地位一直没有改变,延续至今。
九峰这座古城历经百年岁月沧桑,星移斗转,但在市民形成的文明意识、浓厚经商意识、崇尚读书、喜爱书画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在九峰人心中形成了基因因素,这造就了九峰镇历代英才辈出、文化底蕴厚重,人民勤劳肯干、积极向上,有一股不屈不挠、不肯服输的客家精神。
一个历史文化底蕴不俗的地方,也一定是个古建筑众多的地方,九峰镇留下包括明清时期的县衙遗址,明城墙残迹、古窑址、寺院、祭祠、屋居、民居、土楼、牌坊等许多珍贵的历史遗迹,还有众多呈对称状排列的骑楼,这都是九峰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厚重的文化底蕴积淀,至今仍然闪耀着古城的光芒与辉煌,给人们无限遐想与启迪。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九峰原地处偏远山区,蛮荒之地,思想、文化、经济落后,到了公元1518年,王阳明在此建立县治后,给这方新土地带来了京城的新文化、新思想、新理念,并在这里营造出一种新县城的文化氛围:求学、读书、经商意识浓厚,并逐渐从萌芽走向成熟,这就是九峰镇文化底蕴厚重长期积淀形成发展的主要原因,以至经过400多年的积淀发展和形成,这才造就了今天九峰镇荣获“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