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客王阳明
平和对于王阳明来说,只是个驿站,而王阳明对于平和来说,某种程度上也是过客而已。尽管,平和是王阳明奏请设置的,但过客也存在痕迹或浓或淡,或者什么也没有留下,而王阳明是在平和的土地上划下一道痕迹深刻的过客。比王阳明晚423年出生的平和人林语堂说过“人生真是一场梦,人类活像一个旅客,乘在船上,沿着永恒的时间之河驶去。在某一地方上船,在另一个地方上岸,好让其他河边等候上船的旅客。”王阳明只是在明朝正德十二年到十四年间这前后三年的时间乘过平和这艘船,和平和有关交集,实际上的时间或许更短。
明朝正德十一年(1516年)八月,明武宗下旨升王阳明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汀、漳等处,成了掌管一方军政大权的高官。当王阳明在九月份得知圣旨的时候,当时的闽、赣等省农民起义势不可当:江西谢志珊占领横水、左溪、桶冈等地,聚众起义,称“南征王”,池仲溶占据广东浰头三寨称“金龙霸王”;詹师傅、温火烧在福建起义,江西大庾陈曰能起义等。可以说,王阳明属于“受命于危难之际”。
王阳明接到命令后,朝廷又于十二月初二日催促他前往上任,可见当时的情势危急。王阳明即刻启程,正德十二年(1517年)正月十六日就到了赣州,开府办公,然后马不停蹄前往长汀、上杭。“三月之内遂克歼取渠魁”、“四月班师,四月三十日还赣州”、“五月初八日奏捷”几句话,风云变幻,刀光剑影在字里行间激荡。王阳明平定农民起义不是轻而易举,几场战役都是数千人死亡,用“血流成河”丝毫也不为过。到了赣州之后,他就“移文三省兵备,克期起兵”,也就是发了通知,要求江西、福建、广东三省军事指挥官,限期发兵。从正月十六日到任,“才旬日即议进兵”,王阳明兵贵神速。
王阳明的首站是长富村,就是现在平和县长乐乡一带,大战一场之后,“斩获颇多”,旗开得胜的王阳明乘胜追击逃到象湖山的农民起义军,却没有再上层楼,而是遇到了“据守”。王阳明驻军上杭,放出风声,等到秋天再发起攻击。实际上,王阳明趁敌松懈的时候,兵分三路,于二月十九日乘着夜色突袭,夺了敌人的隘口之后,尽管敌人占据高地“滚木礌石,以死拒战”,但王阳明带领的部队还是士气高涨,奋力向前,经过数日征战,活捉詹师傅,三月二十一日攻黄蜡溪、赤石岩、陈莒等地,“漳南遂平”。而广东方面,则是在正月二十四日到三月二十,王阳明的部队攻破福建广东交界的大伞、箭灌,活捉了温火烧等。在相关文章里,还写到王阳明当年在“大帽山”歼敌平乱的事情,后来,根据学者考证,这是个误读,大帽山应该是大峰山,也就是现在的平和县灵通山。当时的象湖山、长富村、大峰山都属于漳州,也就是后来王阳明奏请设置的平和县境内。如果从地图上看,可以看出,王阳明当时的主战场就是现在平和县的长乐乡、秀峰乡、芦溪镇、九峰镇、大溪镇、灵通山一带,两边则是龙岩永定和广东的大东等地。至于江西平乱,那是另外的述说。
王阳明平定了詹师傅、温火烧的农民起义之后,并非班师告捷了事,他睿智地发现,必须设置新县加强管辖,才能长治久安。其时,福建按察司兵备佥事胡琏已经递交报告,转了来自漳州府知府钟湘要求设置新县的关文,而钟湘的动议来自当时的南靖县儒学生员张浩然等联名上书。可以说,当王阳明在正德十二年五月二十八日上奏设置新县的时候,他是个中转的作用,他的位置决定了公文必须经过他审核、转呈,当然,如果他不同意,新县可能就胎死腹中,有多少民间或者基层的呼声无法抵达朝廷,就是半路上的销声匿迹。在这次的公文传送过程中,新县的名字并非平和县,而是清平县,直到正德十三年十月十五日,王阳明再次上奏,才因为确定的县治 “河头等乡俱属平河社”,议名平和县,后来得到朝廷核准。
在平定詹师傅、温火烧的农民起义中,王阳明靠前指挥我想不容置疑,当时的通讯没有如今发达,不可能遥控指挥,而且战机稍纵即逝,王阳明不会在远远的地方号令部队。长富村、大峰山,赤石岩、陈莒,在如今这一带山岭,王阳明多少次站立山头或者毅然决策,那是久远的故事,当时他瘦削的脸庞留下多少的刚毅和果敢也只能是猜测。
战争阶段,没有王阳明的具体方位,不过,从王阳明上奏朝廷奏疏的字里行间,可以清晰地看到,在建设平和县的过程中,王阳明的身影活跃在平和的这块土地。当时选择平和县城在如今的九峰,当年的河头、大洋陂,王阳明和漳南道兵备佥事胡琏以及南靖县知县施祥,带领曾敦立、洪钦顺等人,亲自在大洋陂勘探地形,得出“堪以建设县治”的结论,上奏朝廷。王阳明还到芦溪枋头坂,查看其“地势雄伟,宜立巡检司可以为防御”,后来把小溪巡检司移驻于此,改名漳汀巡检司。在设置平和县的决策过程中,王阳明“依蒙拘集坊郭父老和河头新旧居民,再三询访,各交口称赞”,可以看出,当时决策的民主和审慎,以及深得民心。在王阳明深入民间征集意见的时候,留下了王阳明和曾敦立之间因为一杯热茶分倒两杯得出“分而治之”的美谈,或许就是美好的传说了。正德十二年十二月初九日,王阳明督同各官亲到河头告祀社土,伐木兴工,建设平和县城,如今的九峰镇,当年的大洋陂,明显地留下王阳明的脚印。
到了正德十三年五月,王阳明接到受命督工的漳平知县徐凤岐的报告:县城外筑城垛俱已完备,只有表城因为风雨的原因,推迟到九月完工。南靖县知县施祥报告县堂、衙宇、幕厅、仪门,六房及明伦堂俱各坚完,惟殿庑、分司、府馆、仓库、城隍、社稷坛,也是因为风雨的缘故,正“次第修举,期在仲冬工完”;南靖县丞余道报告漳汀巡检司的建设进度,命令小溪巡检司郭森于正德十三年三月初六日到漳汀上任。这些报告,或许可以证明王阳明这段时间在平和之外,他不在现场。毕竟,平定詹师傅和温火烧之后,王阳明还要平定谢志珊和池仲容部,从正德十二年十月十二日破横水,到正德十三年三月八日全部荡平,四月二十四日上捷音疏,战事繁忙,他能把目光不时投向平和,但脚步却是匆匆行走,无法在平和长时间驻足。
正德十三年(1518)九月,城郭建成完工,正德十三年(1518)十一月,县堂、衙宇、明伦堂、城隍、社稷坛等县治衙门建成完工,平和县城横空出世。正德十四年(1519年)六月十九日,平和县正式开县。就在六月十四日,宁王朱宸濠叛乱,当王阳明得知消息后,于六月二十二日兴兵平叛,仅仅用了三十五天就平定宁王之乱,铸造了自己“大明军神”的军事生涯高度。得知宁王叛乱的消息,王阳明因为“福州三卫军人进贵等胁迫众兵士谋叛”正带领部队“拟去福建剿匪,所率部队行军刚到丰城”,丰城属于江西,至此,可以证明,当平和县正式开县的时候,王阳明并不在场,没有参加平和县正式办公的仪式。
王阳明在平定叛乱,奏请设置平和县的时候,他的身影频频出现,目光时常交集,一切尘埃落定的时候,他的脚步离开。平和县对于王阳明来说,确实仅仅是人生的一个驿站,而王阳明也就是平和的一个过客,只是,平和人不能忘了这个过客,这个平和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