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都察院左佥都御使南赣汀漳巡抚
王守仁对设立“平和县”的伟大贡献
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号阳明,溢文成,浙江省余姚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军事家等,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它不但精通儒、佛、道,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在奏请朝廷设立“平和县”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被誉为“平和之父”奏请设立“平和县”只是他的从政生涯中一个小小的举措,但从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开始,在中国的版图中就多了一个叫“平和县”的名字。
平和县是漳州市最后一个建立县治的县,根据史载:是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三月置县,平和县建立前,也曾经有过县衙门,但它不叫平和县,而是叫南胜县。元至元年间(1321-1333)在今天的南胜镇设立县衙,称为南胜县,元至治三年1337年李志甫、黄二使造反起义,烧毁县政府,不久,南胜县迁治于“琯山之阳”,即现在的平和县小溪镇旧县村。至正十六年(1356)知县韩景晦以“地僻而多瘴”为由,又将县治迁徙于溪北八十里,即今南靖县靖城镇。县名改称南靖县,管辖范围包括现在的南靖县和平和县。
到了明正德(1506-1520年)詹师富、温火烧等聚众反明,朝廷派都察院左佥都御史王守仁(阳明先生)巡抚南赣,汀漳等地,并进入现在的平和境内镇压了詹师富等贼寇,平息詹师富后,王守仁以一个政治家的眼光,考虑到官兵一撤,贼寇必将卷土重来,老百姓就会再次遭殃的问题。如何才能做到百姓安居乐业,政权长治久安呢?王守仁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后,他认为必须设立县治,只有这样,才能较好解决这个问题。于是,他就写奏章请求朝廷增设县衙,并取名叫平和,“取寇平而人和之意,定县名为平和”,王守仁的建议很快就得到朝廷的批准,正德十三年割南靖县清宁、新安二里共十二图建县定名平和,由南靖知县施祥“兼摄”,县址就设在九峰的河头大洋陂。
据传,五守仁设县构想源于本地一位乡贤,有一天,他带着几位随从和漳州知府钟湘,南靖知县施祥去拜访这位乡贤。得知几位大人的来意,这位乡贤热情接待,烧了一壶水,泡了一杯清香四溢的茶水请王守仁喝,王守仁一看,满满的一杯茶水如何端得?于是,紧皱眉头,若有所思。这位乡贤会意,面带笑容,拿来另一个杯子,把满满的一杯茶水一分为二,王守仁顿然醒悟,原来这位乡贤是通过这杯茶水告诉王守仁,要另立新县治,分而治之。就这样九峰成为平和县治所在地。
九峰建县后,王守仁又在县城创建了九峰城隍庙,这是不可多得的纵列式乡土建筑组群,从建筑规模来看,九峰城隍庙当时就被“允以府级建置”,否则不可能有如此规模。史载:府级城隍庙是通常会有比普通城隍庙更多的配神,而九峰城隍庙门口左右两边供奉的是马将军,也就是城隍爷、城隍妈出巡时的坐骑,这是少有的配置。据载,以前大小官员经过城隍庙时都要下马,由此可看出其府级建置的待遇。另外,城隍庙里两边的横廊供奉着诸多神位,王伯公、观音、周公、施公、朱公,这些神明在民间影响巨大,地位尊崇,却被安置在两边,足见其城隍庙的等级。
九峰城隍庙之所以会被“允许府级建置”一定另有原因,肯定与王守仁的极力奏请有关。原来王守仁在奏章中说:“九峰处于三不管”地带,是“化外之区”。深感这里“两省民居,相距所属县治各有五日之程,名虽分设都图,实则不闻政教”“臣观河头形势,实系两省贼寨咽喉,今象湖、可塘、大伞、箭灌(今属大埔县管属)、诸巢虽已破荡,而遗孽残党亦宁无有逃匿山谷者?征剿之后,复归据旧巢,乱乱相承,皆源于此。”为体现朝廷对这一地区长期动荡不安,未沐皇恩之区的格外重视,同时也为显示朝廷对平定“东南动乱”有功之臣王守仁奏疏的重视,朝廷恩准平和县衙与城隍庙视同府一级建制,这一“恩准”使得九峰城隍庙一跃而升为府级建置,由此也足见朝廷对王守仁意见的重视。
如今,这座四进的城隍庙为闽南各县城隍庙之冠,其四进的建筑当年是按府级建制而成,规模位居全国第二,仅次于上海城隍庙,由王守仁亲自设计、创建,由南靖县令施祥督建。如今已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数百年来,旧县治九峰已成为闽粤边贸重镇及闽粤文化相融合之地,这里孔子、朱子学说盛行,人文荟萃、文化积淀深厚,客家文化、风情、风俗随处可见。1949年秋,县治才由九峰迁往小溪,但旧县城历史、文物、古迹保存完好,作为闽粤边陲重镇和“历史文化古镇”的地位一直没有改变,延续至今。
一个人文风情不俗的地方,也一定是个出人才的地方,旧县城九峰便是如此,这里人才辈出,地方文化、古迹众多,是现今平和县社会经济发展迅猛、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殷实的地方,真不愧为平和县城第一个建治的地方。
平和新县城于1949年秋由九峰搬迁到小溪,小溪又名琯溪、溪口、溪浒,为纪念创建“平和”有功的王守仁(阳明),曾经一度命名为“阳明镇”,(大约时间在1950年6月至1958年6月之间),后由阳明镇改为小溪镇(人民公社化时期叫城关公社)延续至今。平和县知县王佑(江苏盐城人)在一首诗赞许小溪这样写道:
和城已十月,犹似未经秋。
霭霭山朝雾,滔滔水夜流。
单裕堪终岁,寒风不入楼。
吾民幸淳朴,此地即仙洲。
县城小溪现有人口8万多,是平和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它依山傍水,风光旖旎,花山溪和牛头溪在此汇合,把小溪镇一分为三,七座大桥又把三地连成一体。改革开放后的小溪镇市政建设日新月异,城区面积从5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13多平方公里,初步构筑以小溪镇为中心,东接山格镇、南连坂仔镇的大县城框架,城区规划用地由原来的13.85平方公里扩宽到24平方公里。县城内三平大厦、建光大厦、广电大厦、电信大楼、林业大厦等高层建筑林立,蔚为壮观。
当你漫步在平和县城一定会为它繁华而整洁的街道,纯洁古朴的民风和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新气象、新变化而陶醉,“临渊观瀑影,溪畔数游鱼”的美妙景观随处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