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茗战
晚春的彭溪村,细雨蒙蒙,云雾缭绕,一派醉美茶乡的景象。刚忙完制作春茶的茶农又将进入没玩没了的“茗战”。
“茗战”俗称斗茶,就是品茗比赛,意为把茶叶质量的评比当作一场战斗来对待,“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斗茶源于唐,而盛于宋。它是在茶宴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风俗,如今已成为茶农的一项习惯的茶事。古代斗茶茶品以“新”为贵,斗茶用水以“活”为上。而且用火也很讲究、陆羽《茶经·五之煮》说,煮茶“其火用炭,次用劲薪。”斗茶是一门综合艺术,除了茶本身、水质和火候外,还必须掌握冲泡技巧,宋人谓之“点茶”。蔡襄《茶录》将点茶技艺分为炙茶、碾茶、罗茶、候汤、焐盏、点茶等程序。
平和县自古就有斗茶的习惯,每当春茶上市,约定时日,茶乡各家茶农将精心制作的茶叶,拿出来“斗”,当众冲泡、众人品饮,看茶的做工、叶片的色泽,茶汤的汤色,众人闻香、品茗,好不热闹。但茶农们并没有直接评出名次,而是现场点评,指出优缺点,当然,谁家的茶最好,“茗战”之后,大家心里都有数。
曾建东是当地一名资深的老制茶师和品茶师,曾在县里举办几次的赛事中获茶王称号,每次村里的斗茶就自然成为“主评委”。天公作美,茶神助兴。三月十六这一天既无大雨,又无骄阳,偶尔还飘过一阵湿雾,洒下几滴雨点,令人格外惬意。老曾一家大小天一亮就开始忙开,在家门口的大院,排桌子、立阳伞、烧开水——早餐后,周边的茶农、村妈、村姑怀揣着“精品”纷纷赶来这里参加这一即将发生的“战斗”。
除曾建东当“主评委”外,代表中年和青年的曾凡阳和陈恩典也被推荐为“评委”。斗茶正式开始,情景甚为奇观,一字排开10只白瓷盖杯,“决斗”开始后,先是“白鹤沐浴”,用开水汤洗盖杯;接着“乌龙入宫”,将称好的5克奇兰茶倒入杯内;继而“悬壶高冲”,滚水顺杯沿慢慢冲入杯内;然后用杯盖轻轻刮去浮沫,叫“春风拂面”;加盖一分半钟后,打开杯盖细闻香味,叫“梦里寻芳”;随后将茶依次斟入茶杯,叫“关公巡城”、“韩信点兵”。
老曾高兴地对年轻人说:“我这鼻子能辨出香正不正,有什么特征;我的笨舌头能啜出味厚不厚、活不活……第一轮10个样我已经打好分数”。围观者佩服得不得了,发出啧啧的赞叹之声。那几位应邀而来和不期而遇的外地茶商更是听得入神,看得目呆。老曾认为,白芽奇兰茶属于乌龙茶的一种,既有乌龙茶的醇厚口感,又有独特的兰花香。品尝白芽奇兰茶时,首先将茶叶放入茶杯中,冲入沸水,盖上杯盖;约5分钟后,打开杯盖,嗅杯中香气,再看汤色、品尝韵味;最后观察茶叶的叶底。首先用嗅觉来审评香气是否纯正和持久,可反复多嗅几次,以辨别香气的高低,强弱和持久度,以及是否有烟、焦、霉味或其它异味。白芽奇兰茶香气清高爽悦,品种特征香味突出,似幽兰香,纯正天然。茶叶内含物被开水冲泡出的汁液所呈现的色泽叫汤色。汤色有深浅、亮暗、清浊之分,白芽奇兰茶以汤色橙黄明亮、纯净透明、无混杂的为上品;汤色灰暗、混浊者为次。茶叶经沸水冲泡后,大部分可溶性有效成分都进入茶汤形成特别的韵味,茶汤温度降至50℃左右时品尝为最好,含少量茶汤,用舌头细细品味,从而判断茶汤的浓淡、鲜爽、醇和或苦涩等。白芽奇兰茶口感醇爽,具有独特山骨风韵,品尝后,在吸吐气之间也能感受到口中的甘甜和幽兰清香。最后一关是观察叶底即指观察杯中经冲泡后的茶叶的嫩度、色泽和匀度。白芽奇兰茶冲泡后,茶叶姿态自然,叶底柔软、明亮、均匀。
斗茶场上佳茗屡现不穷,“评委”们大显身手。有的“老革命”遇到新问题,有的后生让人可畏,有的巾帼敢挑战须眉。老曾在鉴评一泡香型独特的白芽奇兰时,由于众说纷坛,他几乎乱了方寸。泡之再三,至第五泡,他一点桌:“出来了!种在多红赤土的大岽山新枞奇兰。”经持有这泡茶的茶农鉴别后,得到肯定。老曾却故作姿态,头向后一仰:老矣,老矣,该退了!那个与他争辩最激的小曾,立即“拍之马屁”:“姜还是老的辣!”老曾得意之情,挂上了眉梢。老茶人常会有这种痴情癫态,切莫笑之。老曾说,种在红赤土的奇兰茶“兰”味浓、香气好,海拔800米左右为上,当然,超过800米的茶叶,它更体现其高山茶韵味,特别是闽南最高峰的大芹山茶叶更能体现这一点。
曾凡阳天生一个好鼻子,他闻香本事令人叫绝。奇兰茶的八个种质资源:早奇兰、小叶奇兰、金面奇兰、白奇兰、竹叶奇兰、赤叶奇兰、青心奇兰、慢奇兰和“七十二香”经他闻后,讲出来八九不离十。他认为:奇兰茶根据不同的做法有不同的香味,清香型的奇兰,在茶叶的制作工艺上和铁观音的做法差不多,有选青、萎凋、做青、炒青、揉捻、干燥等工序,香气比铁观音高飘、持久,有浓郁的兰花香。乌龙茶中有花果香的被视为高香,而奇兰的香是其它茶叶没有的。黄金桂的典型桂花香,本山的米兰香,水仙的水仙花清香,单枞的白玉兰香,梅占的水蜜桃香,八仙乌龙的杨桃香,等等。唯独奇兰茶的兰香是混合型的,而且混合得很好,有素心兰的神秘香,也有墨兰的幽香,说它是奇特的兰花香最为贴切。我们常见的奇兰茶大都是经过烘培的浓香型白芽奇兰,浓香型奇兰又分轻火焙、中火焙、传统炭焙几种,轻火焙、中火焙现在一般是采用电焙,只有传统炭焙还保存了最原始的奇兰制作工艺,炭焙奇兰的香气里已经闻不到兰花香,而是一种类似炒米香的火香味。
拿起杯盖,十个茶样闻过去,曾凡阳开始发话:“这泡香气很足,可惜兰香不很突出,主要原因是制作茶叶的过程中天气是偏北风而不是正北风”。顶级奇兰茶是要靠时节和天气才能做成的,那就是谷雨前后几天,茶叶采下来晾青过程是正北风,炒青过程是偏南风。这种茶叶做出来,滋味甘醇、花果香味。“这泡火味较重,得过一段时间才好喝。”对于火味重的奇兰茶,曾凡阳认为:第一泡有焦火味的,十天之后会退火返香;第二泡仍有焦火味的,二十天之后才会退火返香;第三泡还有焦火味的,退火返香只能是几个月后的事。
在厦门、漳州都有开茶馆的老板陈某,也千里迢迢赶回参“战”,毕竟是久浸茶间,审评中也能说出一些门道。他用闲时讲了自己营销奇兰茶之道:“我在客人品茶时,悄然奉上一杯正宗奇兰茶,几趟之后,客人上瘾了,才知‘上当’,欲罢不能。‘上帝’乐意接受,生意也就有了,特别是白芽奇兰茶荣获中国驰名商标,以及2015年白芽奇兰品牌价值21.6亿元,位列‘2015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榜’第11位后,生意更好做啦。”当然,陈老板回来参“战”其实也是经营之道:哪家茶叶好一比就清楚,这样收购茶叶快、准、好。
折腾了一天,“茗战”也基本结束,虽然没有评出名次,但好坏自己心知肚明。很多茶农在嘟哝着准备明天到相邻的九峰镇茶乡与同行们再比高低,因为,第二届海峡(平和)茶会白芽奇兰茶王赛很快要举办,他们想通过自己的“茗战”选出最好的茶叶参加这难得的海峡两岸联合举办的赛事。
活动结束,天气还好,我们几位看客意犹未尽,驱车驶入世外桃源,驶入茶园绿地,没有尽头的山路穿行在起起伏伏的茶园里,天边夕阳映照着远山和农舍,炊烟弥散在茶山里轻若烟岚,我们迷醉在茶乡的风情里,心安若归。
从朱熹大芹山下的与茶农“对茶”到王阳明的“品茗议县”、林语堂的“茶需静品”,再到山野村夫、文人雅士的斗茶,不管是乐趣还是游戏,或者说是雅致风情,平和白芽奇兰茶的故事仍在不断地演绎、升华。如今,作为福建省五大茶叶名品之一的白芽奇兰,已经成为漳州茶的当家品种,白芽奇兰茶和武夷大红袍、安溪铁观音一起,构成福建茶叶“三足鼎立”格局,在海内外茶叶市场作为漳州茶的“一号代表”,传递漳州味。喝着白芽奇兰茶,就不仅仅是品茶,还是品味漳州文化,品味平和心境。
斗茶乐,人生乐……或许茶农们斗茶斗出了制茶技艺的提升和茶价的攀高,而市井人家、文人雅士斗茶斗出的是另一种境界。有道是“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爱斗茶”,由此可见,那一味的禅茶,其真正的妙用却是在于指点人生的修行。从茶山回来,我们与老曾共同品赏“茗战”结果的“茶王”,注视着金黄的茶汤,思绪被那缕温柔轻轻地吹拂着,泛着一圈一圈的光晕,最后倾泻在清茶那聚拢还散的飘渺遥远中,喝着鲜爽而带花香的“茶王”,想着生活在这喧嚣的浮世,若能够做到心淡如茶多好,在平常、平凡、平淡的人生中,让自己拥有一份淡淡的情愫,淡然而闲适、恬静而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