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柚都平和>第69期>正文

双坑林海

作者:◎叶庚成 文/图  来源:柚都平和  编辑:周艺桂  日期:2015年04月27日

 

 

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中写道:幽静的峰、幽静的石、幽静的树,一切都是幽静而伟大的。凡是环抱形的山都是一所疗养院,人居其中即好似依偎在母亲的怀里。我虽不信基督教科学,但我确信伟大年久的树木和山居,实具有精神上的治疗功效。并不是治疗一块断骨或一方受着传染病的皮肤的场所,而是治疗一切俗念和灵魂病患的场所。

——题记

第一次看双坑林海,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春日早上,与几位记者和村民一起到那里登高。乘着吉普车沿着崎岖的山路来到半山腰,然后顺着一条清溪溯源而上,凉爽的气流自四围苍翠的山峰裹挟而下,从每个山洼处涌出的涓涓细流滋润着整个山谷,野鸟翩翩,鸣蝉阵阵,一转身时间,让人置身于三月花繁叶茂的清凉世界。相信每个人都有过一个田园梦想——那里,森林广茂,花野幽香,泉流淙淙,鸡犬相闻,屋舍井然……,我愿意带你沿着崎岖的路径,去探寻一片为森林覆盖又满溢人文色彩的土地……

山格镇双坑村由将军山、大尖山、皇帝殿、内航山等主峰拱卫而成的宽阔山谷。这里泉溪涌溢,果木繁珍,500多户人家疏落谐和的氤氲烟火让这里恍若桃源深处,周边1.2万多亩的山林覆被,更让人震撼。这里,水量丰富,森林植被环附,动植物品种多样,有松柏、杉木、白花果、红棵木、樟木等等,平均温度比山外低4—5℃,形成了独特的自然生态群落,并进而为衍生地域色彩强烈的人文景观提供了舞台。从山谷到山脊,树种杂间,树冠堆叠,一枝挨着一枝,一叶压着一叶,一岗望着一岗,让人置身于绿色的海洋中。山林的叶脉时刻都在交替变幻和生长,秋黄的叶子和春润的新芽,无时不在进行着生命的轮回。

这样难得的原生态保存,与双坑地处僻远和某些历史成因不无关系。早期的交通不便,直到九十年代以前,能够进出这片土地的也只有两条路,一条是从山格镇蜿蜒而来的乡间崎岖山路,一直到2005年才铺了水泥路。另一条是从霞寨的大坪过境,翻越山岭,几乎是秘道。纵使是这样,在这片土地之内生活的人们,活动范围也有限,直到解放前,野兔、野牛、山鹿等大小型野生动物还很活跃。

不管如何,这片土地的原生态得以幸运地保存下来。这里,山秀,林繁,水茂,民朴,村奇。山之秀,嶂若围帛,清秀隽淡,虽高却并不兀然陡险,常有子脉自青峰出,略施逶迤,便平添锦嶂曼妙之秀色,空生溪瀑鸣涧之回响;林之繁,枝桠纵横,叶影堆叠,花木欣欣,原生林和野生灌丛相衔有序、次生林和人工栽培的果木承续无间;水之茂,氤氲雾气常绕山谷,潺潺水乐凝人心神,水随山长,有洼必有溪瀑,有岭自有清泉;民之朴,勤于耕耘,事理整洁,处鸡犬相闻之境,往来甚殷。

以峡谷为核心的双坑村村落所占地域并不大,为山溪涓汇的河半环而抱。一幢幢别墅式的民居,依地就形,融入果香林曳的绿色衬景中。清丽澄澈的河水,倒映着蜜柚的影子,鲜美的山坑鱼让人垂涎,坑螺、石蛙、螃蟹等山珍美味,可让人举杯放歌,悠哉忘世。

在与南靖县树海相邻的秀松岭熊仔坑可以找到解放前闽南支队和地委机关活动过的土楼遗址。一九四六年三月,大芹山根据地创始人之一、平和县委书记陈天才被提升为地委常委兼组织部长,是时,为了进一步发展游击区和扩大红色区域,使闽西南根据地联成一片,中共闽粤边区党委指示陈天才前往南靖树海开辟新区,熊仔坑也就自然成为理想的活动地点,在开辟新区工作中,当地群众虽说曾受过游击队的影响,但在反动派严密保甲制度的禁锢下,还不敢起来斗争,也不敢接触游击队。在这种情况下,陈天才任劳任怨,身先士卒,千方百计想办法接触群众,逐渐地建立和群众接头关系,使新区工作进展顺利,一九四七年为了闽南支队和地委机关安全迁回乌山,陈天才和卢炎领导的工作组继续在树海、熊仔坑一带迷惑敌人,紧紧拖住敌保安团,这个时候,当地群众全力支持,为工作者送粮、送衣、带队。不久,国民党反动派召集南靖、平和二县的联防队及警察3000多人,配合省保安二团1000多人,开始“围剿”树海,天才及卢炎领导的留守人员共25人,预先做好准备,采取先发制人的办法,一个夜晚干掉了九个反动保长和地霸,使国民党进攻没有得力的耳目,之后采用“麻雀战”,当敌人进山时就东一枪,西一枪与敌人周旋,敌人围剿树海十几天,不但没有半点收获,还断送十几条生命,只好撤出树林外防守。

沿着往日红军的登山路,细碎的枯叶洒在密林中由粗糙的石阶引申成的小径,这些糙石,引着人或穿密林,或过小溪,愈高愈险峻,水愈清澈,引得人不禁啜饮。在那个被称做革命遗址的地方,原先的遗迹,也部分被次生林木覆满了,还能看到过去灌溉用的,排水渠,饮水道,稻田,石臼。

当年的土楼已残破,但闽南支队和地委机关的革命精神却在这个老区基点村大放光芒。改革开放初期,双坑村发展的速度迟缓,村集体经济收入很低,村民生活依旧艰苦。上世纪90年代以来,该村以“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为原则,山脚大力发展蜜柚产业,山顶全力保护生态。如今,户均拥有蜜柚1000棵,人均年收入超过10000元。富裕起来的群众,更是把这片森林当成“宝贝”,他们想把它建成森林公园,通过修建登山石级、修筑平台,搭起凉亭,环山小道,让道路连接到了大山深处的每个景点。在这样清新蓬勃的山谷里,怎么会让人沉缅于怀旧的喟叹呢,我穿越了一次时空,很快从旧日的生活场景里走出来,来到一处碧潭之上休息。阳光正让人慵懒的时候,走过来几个村民,我加入他们的队伍,一起寻找野生蜂蜜,分享劳动的喜悦。在村民的带领下我们继续向峡谷更深处漫步,拨开树木婆婆娑娑的枝桠,就拨开了一个新的未知世界。溪水漫漫的流动,风儿沁凉入骨,不知名的鸟雀扑愣愣飞到身边来,在这样的自然场景里,你的思想早已跨过世俗的种种拘囿和限定,具有了一棵树般的天然和舒展。索性在溪边一块石头上坐下来,将脚浸在溪水里,任时间在斑驳的影印中转换,一下子像回到年少时的青葱时光,人的心境也变得如水般纯净澄澈。

水,是双坑最宝贵的财富。无论是抽不干的山泉,还是滋润着森林的山溪,都让这片土地上的生灵得润甘泽。秀松岭上幽深隐密的溪涧最具情态,涓泉成溪,溪水在山洼峡谷里跳跃冲刷,在一块块岩石上,顽皮地秀出千般姿态,有“曲尺潭”、“观音坐莲”、“皇帝椅”、“将军坳”、“凤柜斗”----,最为吸引人的还是“白水涧”或者说是“白水瀑布”,这个瀑布分成三个阶梯,落差达120米左右,如果到了雨季,那就是银屏漫洒,飞金散玉,把山林弄得水雾弥漫。关于这个瀑布还有一个传说。话说古时候,有一年,双坑村一带大旱,一天,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驾祥云闲游到此,看到此情此景,善心大发,施法以瀑布的水降甘霖下场透雨,拯救黎民百姓。瀑布的每一滴水,都化作倾盆大雨,雨不停地下。地里的庄稼喝足了水,禾苗儿直挺挺地往上长,变得绿油油的。双坑的黎民百姓奔走相告,感谢观音菩萨降下甘露。双坑一带从此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民安居乐业。由于瀑布的水能给人带来好的收成,当地人有一种说法是能淋沐到这里的水汽则是一种吉祥,并能洗净烦恼和污垢。

从森林到村庄,从潺潺溪谷到田舍禾风,大自然的原始之美与人类生活气息无不交融。双坑的美还在于这片山水孕育的人性美,我把它归结为双坑人淳朴的自然意识和有担当的精神。自然资源再卓越,那不过是上天赐矛的礼物。再美的土地,若只是归于那些没有思想和灵魂的人掌管,只是受了物欲的驱使,最终都难免颓败沦落。双坑村村民清醒地看到,经济发展了,更要保护好青山绿水,这是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也是子子孙孙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本,双坑的青山绿水不能毁在自己的手上。村民们对自然环境保护的努力显而易见,周边原生林保存完好,为切实保护好环境资源,双坑村颁布了村民公约并指派专人护林,凡是到租期的山,村集体收回来后都不再外包,被开垦过的山地密密麻麻地种上了生态林。村民李在山原本在厦门创业,他放弃和家人在城市里一起生活的日子,只身回乡守护山林,家里虽然在山脚下只种了200多棵的柚子,但他也不愿在山上多开垦,他的自留山成了绿色的家园,整理得干净整洁的林木,弯弯曲曲的石径,写有“保护生态,绿色金山龙山”、“森林防火人人有责”等字样的牌子,真看出他的用心良苦。他说,谷文昌战风沙、种木麻黄,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最终造就了一个生态优美的国际旅游岛,自己守护一小片山林,那是小巫见大巫,用木枝条订成的“老区人民欢迎你”字样那是他想让这片林海能够成为景区的最好愿望。

我不想过多地描述双坑林海的美和当地老区群众的人性光辉,只想更多说说如何来保护我们的大自然。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的“享受大自然”章节中说:“某些人是想和大自然融协和谐,某些人是想征服或统治和利用大自然,而某些人则是高傲地贱视大自然。这个对自己的星球之高傲的贱视态度,乃是文明的一种奇特产物,尤其是某种宗教的奇特产物。”在这样一个时代里,一个个村庄的悲怆叙事,软弱悲催,在事关生存的危境里,那些农民,不得不两手空空只身面对挖掘机的暴力,原本小家碧玉般舒放自然的村庄,沦落为生存边缘地带。林语堂认为,“大自然本身永远是一个疗养院。他即使不能治愈别的病患,但至少能治愈人类的自大狂症。人类应被安置于“适当的尺寸”中,并须永远被安置在用大自然做背景的地位上”。而幸于双坑村,是一个如此具有普适意义的乡村样本,这些大片大片的山林,虽然不断地生长和老去,它们却有着吐故纳新的能力,永远保持着最初的清新和净洁。古老的山野村居在新的世道环境中得到滋润,在不断的行走中被注以现代精神,如同源远流长的水脉,离源赴海,本质上的纯净拨天见日。

林语堂认为,“常和大自然的伟大为伍,当真可以使人的心境渐渐也成为伟大”。在地球的宏观生态环境中,人类只有兼济天下,才能亦善其身。而独善其身则只能是一个自私而愚蠢的迷梦!愿人们永远不要忘记那共生、共存、共荣、共进的苍凉的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