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要有一个长对地方的童年
一
大凡有点追求的作家,在长期坚持下来的写作里,便常常会发觉自己有陷入“某种模式”中出不来的困惑。这个“某种模式”,到底纠结于何处?
读了童庆炳先生《作家的童年经验及其对创作的影响》一文,多少搞明白原来这出不来的困惑来自“先在意向结构”(作家的心理定势)里头:
“童年经验一般以回忆的机制与作家现时的生活经验接通,从而进入作家的创作视野。……童年经验作为先在意向结构对创作产生多方面的影响。一般地说,作家面对生活时的感知方式、情感态度、想象能力、审美倾向和艺术追求等,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制于他的先在意向结构。对作家而言,所谓先在意向结构,就是他创作前的意向性准备,也可理解为他写作的心理定势。根据心理学的研究,人的先在意向结构从儿童时期就开始建立。整个童年的经验是其先在意向结构的奠基物。就作家而言,他的童年的种种遭遇,他自己无法选择的出生环境,包括他的家庭,他的父母,以及其后他的必然和偶然的不幸、痛苦、幸福、欢乐,他的缺失,他的丰溢,他的创伤,他的幸运,社会的、时代的、民族的、地域的、自然的条件对他的幼小生命的折射,这一切以整合的方式,在作家的心灵里,形成了最初的却又是最深刻的先在意向结构的核心。这个先在结构核心是如此顽强,可能对他的一生都起着这样和那样的引导、制约作用。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作家后来创作的成败,作品的基调、情趣、风格等,起源于他的先在结构的最初的因子。由童年经验所建筑的最初的先在意向结构具有最强的生命力。”
二
国内有一家出版社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就开始推出童年文库系列丛书,估摸着着眼点是想给少儿们提供一钵头一钵头励志的心灵鸡汤吧。据说其中《作家的童年》单本最多,内容好像也最有得写。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除了励志外,关键是作家之所以为作家,与其童年关系最为密切,所以给世人留下的可供研究的痕迹也就特别地丰富。
专家郝威在《浅析童年经历对作家的影响》一文中认为:“作为生命的起点和人性最初的展开,童年经历孕育了作家在最初生活过程中所获得的心理体验的总和,包括童年时期的各种带有情绪色彩的感受、印象、记忆、知识、意志等多种因素。这种童年经历作为基调和底色参与到作家的审美心理建构过程之中,成为作家审美心理确立成型的最初动因。”
作家迟子建说:“没有我童年的经历,是不可能有我的写作的。一个作家的童年经验,可以受用一生。这经验像一颗永不泯灭的星星一样,能照亮你未来的写作生活。”
与以上类似的话语可能多不胜举。不管是专家或作家本人,无一例外都认为童年对作家产生重大影响。
三
林语堂是幸运的,在动荡的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他生于偏僻却不闭塞的平和坂仔的这个小盆地,并在这个人际和谐、物质相对富足、环境风和日丽的地方度过幸福快乐的童年。这个童年,为林语堂日后文学创作的大视野奠定了心理基础。鲁迅留学回国,林语堂学业有成才走出国门。前者对传统对国民批判的目光如带血利刃,后者脚踏东西,却对传统文化如饮甘露。
两个文学巨匠的心路历程,走的似乎是相反方向。只要我们对他俩最初童年世界的形成有所了解,我们多少就会明白,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
当我们体味一下鲁迅家庭生活从小康陷入困顿的少儿时光,读一读他日后创作的犀利深刻、凄厉的作品时,了解一番林语堂幸福快乐童年,品味他大量作品中那积极、乐观、开放、幽默的心态时,无疑可以进一步证实上述的解读。
正如鲁迅之于浙江绍兴,林语堂之于平和坂仔,沈从文之于湖南凤凰,莫言之于高密东北乡,大概是冥冥之中吧,大作家好作家都应该有一个独特的、正中他心怀的——也就是说他长对地方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