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叶散记
她不显山露水,在幅员辽阔的地图上找不到与其相关的脉络印记;她名不见经传,在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中读不到有关她的只言片语。她更像个清新脱俗、不施粉黛的村姑,又若一名敦厚朴实、热情豪爽的汉子,深情呵护着一方天地,守望日出日落。她就是平和县国强乡白叶村,一个方圆不到2平方公里,在全国近70万个行政村中微若尘埃的小村落,曾经在烽火年代留下红色记忆的革命老区基点村。
由平和县城出发,沿着平诏公路西行约27公里,抵达省道东东线(S309线)国强乡乾岭路段,车子拐进右侧陡坡一段颠簸崎岖的旧路,曲折前行约2公里,扑入眼帘的是一座石拱大桥,沿桥下河谷向北延伸,眼前出现一片略显开阔的河滩谷地,即是白叶村界。白叶村旧名碧叶村,地处闽南最高峰大芹山东首、平和县国强乡与安厚镇交界处,海拔约450米,四周群山环拥,奔流不息的白叶溪自大芹山款款而来,在岽仔林山脚徘徊驻足,囤积出一片脉络分明的缓坡沃土,而后跌落山谷,一路蜿蜒东去,汇入闽南母亲河九龙江。不知从何岁月起,先辈们自他邑迁徙而至,在这片沃土筑屋而居,繁衍生息,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千百年过去,这里的山依旧苍翠嵯峨,这里的人依旧纯朴勤勉,而岁月的印记,在历尽沧桑的古老屋舍间若隐若现。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或许受到这里的灵山秀水浸染,白叶人世代传承耕读之风,他们在耕种劳作之余,鼓励儿郎勤读诗书、志存高远,一些人家子弟或考取功名光耀门第,或漂洋过海经商谋生,而后反哺桑梓,不但修筑了能为乡人遮风挡雨、抵匪防盗的坚固土楼,也为子孙后辈留下弥足珍贵的财富。如今犹然分散错落在山谷河畔的八座土楼,虽历经数百载风雨,仍巍然矗立在田园村舍之间,向世人默默诉说着无数古老而神奇的故事:无论是“虎头金”作祟金星楼,还是黄江河行善成就玉明楼;无论是引来百鸟朝凤的凤鸣楼,还是“神龟背金印”的周厝楼,均留下了道不尽的动人传说,烙下了白叶人与天斗、与地斗的顽强品格。更有那充满传奇色彩的迎薰楼,不但走出了嘉庆举人张仕凤和道光进士张瑞龙,更有幸成为闽南革命志士陈天才从事革命活动的基地,也成就了张茂田、张水丁、张田金三位革命先烈的英名,在闽南革命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所有这些,无不印证了土楼的存在不仅仅是人们赖以生息的载体与屏障,更是先辈们勤勉顽强、守护家园的象征。值得一提的是,这里不但历代辈有人才出,今人亦不甘落后,悠悠白叶溪哺育出了叱咤巾帼体坛的亚锦赛冠军黄雅梅,凭着一把10米气手枪,打遍亚洲无敌手;巍巍迎薰岽锤炼出了自学成才、出版30万字著作的乡土作家黄志耀,以平实、朴素的笔法为白叶的山山水水书写了无尽的灵韵与神奇。
翻开泛黄的历史册页,白叶村曾经富足过、安逸过。然而近年来,随着原先经由白叶村的省道309线改道取直,白叶村似乎在一夜之间沉寂了下来。交通不便了,白叶村的经济还能发展吗?答案是肯定的。勤勉的白叶人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们传承先辈遗风,瞅准平和县推广蜜柚产业的大好时机,及时调整农业发展思路,争先种植蜜柚,使蜜柚在短短几年间成为白叶村的特色产业,大多数村民因此脱贫致富,人们的脸上笑开了花。
沧桑的岁月,难以阻挡时代发展的步伐。行走在白叶的山水田园之间,土楼虽历尽沧桑而古韵犹存,新颖楼房依山傍水迭次而起,穿行其间的水泥村道平坦宽敞,周围环境整洁有序。近年在市、县挂钩扶贫工作组的帮扶下,白叶村以建设“廉洁基层,富美乡村”为主题进行村容整治,以金星楼、玉明楼为中心,对白叶溪两岸环境进行净化、硬化、美化、亮化,拆除了废旧房屋、旱厕、猪圈,硬化了村间道路,疏浚了白叶溪河道,修筑了两岸防洪堤坝,配套建设了标准篮球场、公厕等设施,沿溪两侧还开辟了休闲公园,园内修筑亭台、栈道,配备石桌石墩,与周边葳蕤花草、扶疏树木构成一幅和谐景观,成为村民开展健康娱乐活动的好场所。如今的白叶村,已成为一个拥有500余户人家、2000余人口,有山有水有底蕴、宜居宜业宜游赏,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新型村落。
春暖花开的季节,站在白叶村的顶庵桥头眺望,清澈的白叶溪水在脚下欢快流淌,水面映衬着两岸红花绿柳,与桥头生长百年的锥栗树、远山茂密的森林、村头的蜜柚园相映成趣,呈现一派青山掩碧水、绿树拥楼宇的生机盎然景象。日暮时分,与村里长者在玉明楼前的公园里小坐,泡上一壶奇兰香茶,闲拉家常、谈古述今,和风携拥着柚子花香,泉音应和着莺歌燕舞,不知不觉地,历尽尘嚣的心早已不设防,一种闲适自得的轻松感,在心底悄然浮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