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柚都平和>第66期>正文

潮湿的地瓜

作者:◎罗龙海  来源:柚都平和  编辑:周艺桂  日期:2015年04月06日

年初,她给他打来电话,说她想要种地瓜,问有没有熟悉的空地给找一块。

他是山区小县城的一个干部,以县域为界,常年东奔西走,认识和被认识的人很多,记住的大片地块也不少,可谁知道它们是否空闲呢?

反正就只是种地瓜而已,又不是种人参,不是什么大事儿!一转眼,他忘了这茬事。过了半月,她又打来电话,说,地已经找好了。他心里一愣,想起了她说的种地瓜的事:没想到她的速度这么快,而自己却给忘了。

她能做到自个儿想要做的事情,那最好了,他想。最碰巧的是,她选中的地块居然就是他想要推荐却没有对她说的那块,就在老家比邻的乡镇一处深山里头,一条山溪潺潺流过,地肥水美。那块地,种过金银花,种过麦冬,种过芥菜、烤烟等等,反正不是一块等闲的地块,年年种,年年收,年年地相似,年年人不同,多少个领导莅临过那块地视察指导过,他的摄像镜头也因此多次“光顾”过。

此后,他继续东奔西走,时间飞逝,地瓜的事儿不知忘到哪儿去了。直到冰冷的寒风悄悄掺杂进年味的时候,他来到山村采访一个生态专题节目,一个脸色黝黑的汉子突然对歇息喝茶的他说道:“你妹子的地瓜卖不出去,心里着急得很!”

他一愣,猛然想起她就在这个村子种地瓜。种地瓜的地块距离歇息喝茶的小店不远,可是,当天采访行程中没有它,时间又很赶,因此只能擦肩而过。

他觉得奇怪:她这回遇上了难事怎么没告知他?

等他忙完了自己手头的正事,已是两天过后。

他打电话过去:地瓜卖不出去了?她说:你怎么知道的?她的声音里有一些讶异,毕竟他很少主动打电话给她,低沉的声音里透着焦急。他在电话这一头仿佛可以看到她无奈的眼神。

他的单位是一家新闻机构,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四位一体。他问她,是否通过新闻媒介呼吁一下。她说,好。电话打完之后,他立即在稿纸上划拉着简单的采访构想,这时,手机“嘀”响一声,她给他发来一条短信:哥,真不好意思,经常要麻烦你,妹真是个失败的人。

因为种地瓜失败,所以,她觉得没脸打电话搅扰他?

他没回这条短信,他觉得没必要回,哥帮妹,天经地义,虽然,她嫁到百公里外的海边县份,各自为了谋生,几年都难得见一面。她盖新房,差点被拆,是他辗转找关系平息了事态;村里搞工业开发,她成了失地农民,于是赶小海、种芥菜、进厂打工,折腾来折腾去没个消停,经常向他电话咨询一些社会行情,有时候他要耐住性子才能接完她的电话。后来有一阵子电话少了,听说是转向大城市里玩起了烧烤。他想,这回该是成功了吧,心里就默默地祝福她。

可是,在这个寒冷的冬天,许多人都已经开始准备过年了,她却还在为满地的地瓜发愁。

他的耳边终于又一再响起她的忐忑不安的声音。

约定采访的日子到了,偏偏他又碰上县里的一个大型活动,抽不开身,只好拜托几位同事代劳前往。当晚,他收到了同事从山里带出来的地瓜,新鲜的带着泥土腥气的地瓜,还转告了她的交代:先放几天,稍微脱水一些,地瓜会更甜。

很快,同事就把几十万斤地瓜滞销的新闻拱了出去,从县到市再到省,又经过互联网络和手机微信群,两天不到,地瓜滞销的新闻铺天盖地。

新闻播出后的第二天下午,他跟着一队开展年底慰问的人马奔走在闽粤交界处的那个小山村,他的手机频频响起,有同事、朋友委托买地瓜的,有媒体记者辗转找到他要跟踪采访报道的。他有些感动,因为他知道,这些电话都是充满爱心的电话。

慰问结束时天已黑,他独自驱车赶山路来到深山里,见到了她。

新闻播出去后,打电话来要买地瓜的很多,都只是一百斤两百斤的要,她说,幸好刚才厦门一家超市打来电话说要几万斤。

已是夜里八点多,天黑风冷,她刚装完当天挖起的地瓜,在大棚的灯光下见到他的到来,她脸上浮起一朵笑容。但是,他还是敏感地发现,她的笑容有些失水。年初,她嫌地瓜加工厂家的收购价格太低,就没有签订单,抱着侥幸的心态种了60亩。一晃到了收成的季节,她的地瓜丰收了,可满世界的地瓜都丰收了。再找到厂家求购时,价钱竟然压到只有原来合同价格的三分之一。面对丰收,她来不及高兴,几十万斤的地瓜突然间变成了难以排解的地雷。

有这么多记者朋友的帮忙,应该会有更多的超市关注的,她自我安慰地说。

掂着地里刚挖起的潮湿的地瓜,他没有多说话。她心情不好,如果当哥的再啰唆几句,潮湿的,就不仅仅是手里的地瓜而已。

回城的路上,车灯扫过山野,极力撕开远近合拢的沉沉夜色。车上搭载着几百斤地瓜,那是白天几个同事电话委托他买的——用不了两个小时,这几百斤的地瓜将分头步入同事家里。

转眼已是春节过后,他获知消息,她的那些沉甸甸的地瓜,因为插上了媒体和爱心的一双翅膀,都已从深山的地里头飞往山外,变成餐桌上的美食,而不是她前一阵子所担心的烂在地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