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柚都平和>第64期>正文

台北林语堂故居

作者:◎黄荣才  来源:柚都平和  编辑:周艺桂  日期:2015年03月23日

在平和有个林语堂故居,在台北也有个林语堂故居。台北的林语堂故居位于台北仰德大道二段141号,也就是在阳明山的山腰上,绿树掩映中,可以看见这处白墙蓝瓦两层楼的建筑。如果说坂仔是林语堂生命的源头,那么台北阳明山的林语堂故居就是大师生命最后的终结点,灵魂安息的地方,无论一直渴望回家的林语堂灵魂是否能够真正安息。从1936年8月移居美国,到1966年定居台湾。漂泊了30年,林语堂却没有加入美国国籍,原因在于他觉得美国不是他落根的地方。他选择阳明山,就是因为这个地方“能够听到闽南话,如置身于景色秀丽的漳州老家。”正因为和家乡相似这一情缘,阳明山才成为林语堂最后落脚的地方。1976年3月26日,林语堂先生病逝于香港,同年4月1日,安葬于旧居后院。林夫人廖翠凤女士将语堂大师的藏书、著作、手稿及其遗物捐赠给社会,由台北市立图书馆负责,在先生旧居原址成立“林语堂先生纪念图书馆”,1985年正式对外开放。后来又进一步扩充功能,以“文学生活馆”的定位重新规划管理,与民众有更多交流,定期举办讲座、读书会、表演等文化活动。一楼原是林公馆的会客室、餐厅和厨房,后改建为图书馆的阅览室和办公室,向读者开放,提供社会服务。二楼是语堂先生的卧室、书房和小客厅,作为纪念馆,供人参观。现由东吴大学经营,每月维持约一千七百参观人次,欧洲、日本与港澳等地游客都慕名而来。

阳明山的林语堂故居是林语堂亲自设计建造的,是他生前最后十年定居台湾的住所。这个庭园方圆达千余平米、楼房共计330多平方米的雅致建筑于1972年落成。林语堂设计时撷取了东方情调与西方韵味——乍看是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建筑,细看之下却发现,二楼顶着那一弯长廊的竟是四根西班牙式的螺旋形白色廊柱,吻合了大师东西交融的文化心理。庭院蓝色琉璃瓦,配白色粉墙,饰深紫色圆角窗棂,色调典雅特别。在中庭一角,有鱼池、假山,遍植翠竹、枫树、藤箩。鱼池边有一石椅。林语堂生前喜欢坐在池端的石椅上,“持竿观鱼”。他曾经说过:“能闲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人之所闲。”由此可见林语堂的闲适、平和。他曾用得意之笔描述“宅中有园,园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树,树上有天,天上有月,不亦快哉”。

林语堂故居展馆分为书房、卧房、餐厅、客厅及特展区等部分。林语堂的书斋,叫“有不为斋”,陈列着他的近60种著作和4000多种藏书。书斋角落里安置着一张写字台,桌面上放着笔、稿纸、放大镜、书籍和茶壶、茶杯。卧室摆着一个木床,还用展示架撑起了大师生前的一袭长袍。桌上摆着他生前使用的烟斗、眼镜、旧式电话和一些旧照片:父亲林至诚、他跟父亲和四兄一弟两个姐姐的合影;平和县坂仔的故居。1967年12月11日,林语堂接见台湾记者时动情地说:“大约有半个世纪了,我一直没有回到故乡,但家乡一草一木,低首缅想,历历如在目前。有时在梦中神游故里,依然看见门前那清澈的溪流,映出自己儿时的形影。我的故乡是天下最好的地方,那里高山峻岭,毓秀钟灵,使人胸襟宽阔。我总感觉到:走遍天下,没有一条柏油马路比我家乡的崎岖山道过瘾,也没有一栋高楼比家乡的高山巍峨。纽约摩天楼再高,但与我家对门的丛山一比,何异小巫见大巫,这是‘尺寸’不同呀!”客厅陈列林语堂生前使用的家具与餐具,餐桌椅造型别致,是林语堂自己设计的。每张椅背上都嵌刻着一个篆体的“凤”字,它是夫人廖翠凤的名字,作为林家的家徽,也可见大师夫妻情深。文物陈列室展示大师手稿与遗物,特地展出了一台中文打字机,展示着《当代汉英词典》的部分手稿和林语堂手绘的小说《京华烟云》主要人物年表。在通道陈设有大幅林语堂年表。紧临阳台还有个小咖啡厅,访客可以在此休息、读书。阳台视野广阔,景色尽收眼底,是林语堂生前时常流连的地方。伫立阳台上,可鸟瞰台北市景。坐在阳台茶几旁的藤椅上,想起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中的一段话:“饭罢,黄昏时候,一个人坐在阳台上独自乘凉,口衔烟斗,若吃烟,若不吃烟。看前山慢慢沉入夜色的朦胧里,下面的天母灯闪烁,清风徐来,若有所思。不亦快哉!”(《来台后二十四快事》)

林语堂安息在故居后院,这地方和坂仔故居后院名称相同,都叫后花园,这里原是他生前散步的地方,如今成为了他的安息之所。站在大师的墓地前鞠躬,我想大师应该是以平和的心态离开人世的,因为他曾说:“让我和草木为友,土壤相亲,我便已觉得心满意足。”

来自台北林语堂故居的文物专员陈怡燕在参观平和坂仔的林语堂故居时感慨,两个林语堂故居隔海相望,但神韵相通。林语堂晚年没能回到故乡,自己设计别墅选择在阳明山居住,借类似坂仔山水的地方以慰乡愁。“看到坂仔东湖俊俏的山、西溪秀美的水,觉得先生这两个故居能相互映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