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柚都平和>第58期>正文

学会简约,我们会更快乐

作者:◎叶庚成  来源:柚都平和  编辑:周艺桂  日期:2015年02月09日

明和伟是我的挚友、知己,这段时间却在合作的生意上出现纠结和矛盾。一个冬日的暖阳下午,我约他们到我的茶室品茶。白芽奇兰茶在杯子里沁出温润的香,紫砂壶中的茶醇香绵厚地润着我们的喉咙。我们谈茶,谈文人的茶外之茶,在酣畅的倾诉里尽情地绽放喜怒哀乐。

鲁迅和林语堂曾是志同道合、并肩战斗的文坛挚友。但到了20世纪30年代,就在林语堂创办的《论语》大获成功之时,他和鲁迅近十年的友谊却出现了裂缝。从那时起,林语堂和鲁迅各有一枝笔,走向却不同了。虽然思想上出现分歧,但在私下的场合,两人还是有经常碰面的,在喝茶方面,他们的观点是基本一致的,倡导简约、清静、自然、淳朴。

鲁迅先生喜欢饮茶,而且还颇有研究,曾写作《喝茶》一文,无情地剖析着那些无病呻吟的文人们。题虽为《喝茶》,而其茶却别有一番滋味,鲁迅心目中的茶,是一种追求真实自然的“粗茶淡饭”,而不是百般细腻的所谓“工夫”。而这种“茶味”,恰恰是茶饮在最高层次的体验:崇尚自然和质朴。鲁迅笔下的茶,是一种茶外之茶。鲁迅先生曾是昔日广州陶居、陆园、北园、妙奇香等茶楼的座上客。鲁迅先生经常是一边构思写作,一边悠然品茗,他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种清福,首先必须有工夫,其次是练出来的特别感觉。”其实除了评茶师,喝茶并不需要特别的感受,很多人只要能喝到茶,尤其是喝上好茶,便会爱上它,而且喝茶会慢慢上瘾。

林语堂先生曾说:“中国人几乎是无地不喝茶,家里喝,茶馆喝,自斟自饮,与人共饮,开会时喝,解决纠纷时喝,早餐之前喝,半夜也喝。”林语堂好茶,他在《茶与交友》一文中说,饮茶已成为社交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媒体。他在《生活的艺术》一文中说:“饮茶为整个国民的生活增色不少。”认为饮茶会使每个人的情绪振奋,精神也会好起来。林语堂熟知茶性,深知茶道。指出“茶需静品”,一个人只有在神清气爽、心平气静的境地中,方能领略到茶的滋味。他还认为“茶是象征着尘世的纯洁的了。——因此,喝茶的享受,最宜在眼前没有奢侈的东西,心中没有奢侈的思念的环境中。”

中国人喝茶比较多的是文人,有了文人的参与这茶的含义就更加丰富了,茶成了文人们生活中一件韵事、一大乐趣,他们将茶文化输入中国文化的血脉里。品茶、咏茶,实质上是一种人生理想境界的追求和达到个人修行的目的。茶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一杯清茶品尽了人生沉浮。

其实,鲁迅和林语堂的茶道是秉承了中国的传统茶道美学。中国茶道美学融合了儒、道、佛三家的美学思想,讲究自然之美、简约之美、淡泊之美、虚静之美、含蓄之美等。

自然观念是道家学说的精髓,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之美是“道法自然”、“顺其自然”,做到“情真,景真,事真,意真”。就是平淡中有不平淡,素朴中有真美在。茶道在美学方面追求自然之美,非完善之美,协调之美和瞬间之美。中华茶道的自然之美,赋予了中华茶道美学以无限的生命力及其艺术魅力。

简者,简易也。约者,俭约也。唐代陆羽的《茶经·一之源》里:“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品茶本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行为,一种习惯,一种生理需要并文化需要。所以它贵乎简易,而非贵乎繁难。贵乎俭约,而非贵乎奢糜。譬如风靡于闽、粤一带民间的闽南工夫茶和潮汕工夫茶,无没繁难的操作程式,没有繁褥的礼仪排场。这是因为,茶人们深知,品茶之道,最忌繁难。就是说,茶尚简朴,茶尚平易,愈是简朴平易之茶,则愈堪啜得茶汤的本味;茶尚俭约,茶尚淡泊,愈是俭约淡泊之茶,则愈堪悟得人生的真谛。所以古往今来,我国民间从未有过繁难和奢糜之茶道。

我想,简约和自然是茶道的最美,品茶如此,人生亦然,一切精彩都蕴藏在朴素而简约生活中,想得太复杂、太奢侈,往往感受不到简约的快乐,不要习惯给自己找出不快乐的理由,而是要找一个理由来净化自己的心。整个下午,在岁月里慢慢长大的挚友们,以特有的体贴与敏感、爱心与智慧,娓娓道来,一闪而过暗合的事,唏嘘的流年,徐徐如细雨,疾风骤雨的心灵喧嚣慢慢散去,学会了坚持与放弃,回眸一笑间,纠结的心,已在适当的出口上。在人生的冬天,平淡生命不尽如人意之时,在这样的一场下午茶里,完成间歇与过渡,明日里仍是充满希望、和谐、幸福的人生。

夕阳的余辉,慢慢地蹭进屋里,一种懒洋洋的幸福时光。我们再细细地品茶,轻轻地触摸生之意义,感慨万千……。其实,我们的生活就是一种自然的回归。有人说,我们小时候,快乐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长大之后,学会简约、自然、纯朴,我们会更快乐。这种简约不是生活内容的简单删减,它需要提炼人生主题的精华,展现迭出的创意,简而不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