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老街的温暖情怀
好久没有正儿八经地漫步平和县阳明镇老街,或者说,小溪镇“三角坪”老街。真正走进老街,在城市里匆匆的脚步突然放缓了下来,一幅深藏在民间的清朝、民国时期老旧的江南小镇水墨丹青画,在冬日暖阳下缓缓打开……这些经过百年风雨洗礼,烙刻着时代印记的老街,无不撩拨着温暖情怀,我喜欢这厚重的历史感,沉淀着沧桑变幻,繁华盛世中她依旧恬静安然,任性而富魅力。
上演“世纪繁华”的老街
1994年版的《平和县志》载:“小溪又名琯溪,曾名阳明,盛产粮、糖、果、畜,为经济文化要地,清朝有‘小漳州’之称”。
清末民国初,虽然小溪镇不是县治所在地,却是全县的商业中心,主要街道集中在城西区,这些街道最为出名的是以“三角坪”为中心辐射的四条老街。这四条老街始建时间没有确切的记载,据说在清康熙年间就有零星建设,后逐渐改建扩大,民国14年至民国18年拓建为混泥土路面的现中东街、中西街、九一七街和民主街。这四条街道总长1.27公里,沿街两边建骑楼式商店,成为清末民国至解放后的1972年这段时期平和最繁华的集贸商业街。这里不仅对内贸易也是平和县对外贸易的集散地。
当时,这里最繁华时开设有大米、烟丝、绸缎、呢绒、瓷器等400多个商号及部分的典当行和钱庄等。民国时期,较为出名的有廖亚喜、廖水树、廖玉水叔侄3人合股的廖记典当店,资本有白银5000多元,设在北门外(今九一七街或解北街);民国13年,惠川钱庄和美记钱庄也在半街(今九一七街)开办,惠川钱庄有股份40—50股,每股1000元银圆,总资本约4—5万元;民国15年,福建省银行平和县银行也在小溪设立琯溪办事处。为便于商业管理,民国8年,琯溪镇还成立琯溪商会,这里成为全县的金融、经济中心。当时著名的平和三井洋行和胜美公司在这里做重点贸易,著名的商号“和记”、“德记”、“广和堂”、“永言堂”、“永安堂”、“永吉堂”、“永和堂”等均在此开设商埠。多家烟丝厂也在老街旁边矗立着,清道光《平和县志》载:“小溪社所制烟丝名半天下”。特别是烟丝出口造就了当时一批商业“巨头”,最具代表的叶朝阳等创办的“四美堂”和周美臣创办的周氏“和”记。有幸在老街认识叶氏和周氏的后代叶小平和周--,他们均年过花甲,却能娓娓道来祖辈们在老街的创业故事。当时,叶氏“四美堂”以股份形式入股“平和三井洋行和胜美公司”,它和“和”记一起成为“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平和代理人,大力收购烟丝出口,鼎盛时期,一天有50多艘船运烟丝前往漳州。芦溪镇的叶朝阳携长子叶三多、孙子叶福昌联合其它商人在烟丝贸易中成了主力军,他们在北门外(今九一七街)拥有大量商店,当时的北门外还有“叶仔街”的说法。现在,也有一些商店属叶氏所有。
三角坪民主街的尽头就是中山公园,公园紧挨河面较为宽阔的琯溪,《平和县志》载:“琯溪航道即花山溪航道,从小溪至山格——达漳州,全长65公里,——一年四季均能航行。”中山公园边建有阶梯式的石砌码头,老街的商人就是用这码头和航道把平和的烟、酒糖等商品运往外地,特别是当时最受欢迎的烟丝通过琯溪航道运往月港、石码到达香港或东南亚等地。老街和它的码头航道也自然成了“海上丝绸之路”的一部分。历经清朝和民国时期的中心地位,老街的热闹延续至今,上演了它的“世纪繁华”。
老街的生活情趣在苟延着、传承着
繁华的街道不断地在改变,但每条街道都会为不同年代的人们留下难忘的回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回味愈久弥香。行走在窄窄的老街,恍然走进了历史的深处,那些抑扬顿挫的商贾市声、茶楼酒肆的弦管乐声犹然在耳;又好像走进了一部老电影的拍摄现场,时常会产生一些入戏太深才会有的错觉。
中东街,以前叫十八间、仓街。漫步这里,只是感觉那些穿对襟褂子或者青袍长衫、背着包袱,揣着铜板银元从四方赶来的生意人,还有算命瞎子、卖小吃者、补碗人、箍桶匠和摇鼓叫卖的货郎业已散场,留在老街的只有挂着笑脸的店家,衣着时髦的现代人,骑着自行车或电瓶车的路人和我们这些东张西望的过客。以前代表文化前沿的新华书店已经不在,而代替的是各种琳琅满目的商店,这里,每天都车水马龙。
中西街,以前叫大庙口或府前街。几家老牌的农具店还在,他们的店里挂满了手工制成的铁皮水桶、水箱、铁簸箕、铁勺,铁盆,剪刀、铁锤等,店家也偶尔会有白发苍苍的老工匠,正手脚麻利地制作着各种农具。这些农耕文化的守望者,手艺代代相承了几十年甚至百年,让我们更真切地看到了老街的时光履痕。
民主街,以前叫“银尫埕”,现在已被拆除一部分建筑,当时,最为响亮的“大众食堂”已不存在,把着“鸡公碗”吃面条、咬包子的惬意时光已无法唤回,但在这里,我们仍然可以吃到美味小吃,买到正宗又地道的农家大米、豆类、菜苗等东西,夏天时节,到这里购买薏米和绿豆是很好的选择。
九一七街,以前叫北门外、打铁街、解南街、解北街,改革开放后,还被群众称为“黑市街”。“黑市街”可以说是平和县改革开放以来商业发展的缩影,这一街段最早允许个体户进入经营,卖各类与衣食住行有关的东西,这里全县商贾云集,各类新潮商品纷纷展示。现在,已成为服装一条街,衣服款式多、新颖,且不贵,成了普通百姓买衣服首选地。如果是在晚上,这里不亚于新城区,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如果我们很匆忙地进入这些老街的时候,便有一点时空穿越的感觉,马上就进入到另一种的生活环境之中,明清时期的小溪城墙仍在,这里的居民大都已经在这里居住了几十年的时间,逼仄的巷道两旁是低矮的房子,路面可见光滑的青石板,不少居民家门前还留存着石墩。巷道上方凌乱的电线上,挂着五颜六色的衣服,闲坐的居民,相互打着招呼,与隔河的现代小区生活的气息确实完全的不同,老街的小屋不争不弃,应时盛衰,循环递进,老街的人们生活情趣在惬意和舒坦中苟延着,传承着。
古韵老街“任性”而富新魅力
老街悠缓的时光和古朴的风韵还在,老街自在、平和、恬淡,坚守着一份宁静和老派,身处其中,好像面对着一条缓缓流动的历史河流,那些城市里的繁杂心绪便会像白芽奇兰茶一样慢慢沉淀下来,一切都变得闲静,散淡而又真实。
老街古法制作的卷果条、生面条、米粉、面线、煎饼等仍然吸引着顾客,这里的人们每天忙并快乐着。街道上,那出了名的“四果汤”成了人们“清凉一夏”的好场所。“大世界”和“广和堂”这平和县两大品牌的入驻又使老街焕发出强大的魅力和生命力。
在老街,有一个平和千年文化象征的老庙——琯溪威惠庙,是老城区的文化象征中心,这里每年都会举行庙会,上演着永远的热闹。在古代平和人民的心目中,陈元光将军是一位为国为民建功立业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也是华夏文明开发历史上伟大的开拓者,陈元光创建的开漳文化和开漳精神,是人们的宝贵精神财富。近年来,琯溪威惠庙及老街周边公园得到不断的改建、扩建,现在的琯溪威惠庙,已不再是孤立的一座古庙,而是一座既承载千年历史文化底蕴,又汇聚着现代时尚元素的公园。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一座老房子,都有一条老街,它们是我们心灵深处无法抹去的梦。我赞扬老街人的坚韧与拼搏、乐观与满足。夕阳西下,在中西老街,有几个人在路边古早味的小食店海阔天空边吃边聊,如此无间、如此投缘,甚想知道他们吃的是什么?聊的又是什么?其实,对生活的奢求有时就是这么简单:几个知己相聚,薄酒一杯,开怀一笑,足矣……这就是平和普通老百姓的幸福,而老街人能在旧房中坚持着快乐,这也许就是他们对故土的爱,对生活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