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芽糖:“千拉百炼”甜在农家
本报讯(汤绍平)麦芽糖,几乎每个人都吃过。小时候第一次吃麦芽糖的经历或许是不少人的甜蜜记忆。然而,随着时代发展,麦芽糖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近日,记者在霞寨镇村东村黄美珍的家中,看到这门正在逐渐消失的甜蜜手艺。
一大早,黄美珍夫妇俩就在厨房里开始忙活,一个负责将发酵缸里的麦芽和糯米混合物滤出汤汁;一个则在一边烧火,一边查看锅中汤汁的火候。黄美珍是当地很有名气的麦芽糖制作师傅,22年前,为了供家里的两个孩子读书,她向当地一位做麦芽糖的老师傅拜师学艺,开始学习制作麦芽糖,“当时,就向老师傅学习两天,回家就租了七八亩地种糯米,一次次的实验,后来做起来就熟练了。”黄美珍说。
传统的麦芽糖制作方法要经过泡麦子、发麦芽、舂芽、蒸糯米、酿造、过滤、熬糖等工序,过程十分繁琐,而且耗时费力。其中,培育适宜的麦芽是麦芽糖制作的首要和必备条件,将精选的大麦用水浸泡后,捞出平摊在畚箕当中,厚度大约1至2厘米,这样有利于麦粒间保持空气流通。同时每天要按时分两次用清水浸泡麦芽,以保持水分和温度。黄美珍介绍说:“麦芽的好坏要看麦芽的根须有没有长起来,根须长、水珠多说明麦芽的水分足够,如果干瘪干瘪的,它就发酵不起来。”
经过两天的发酵,麦芽已经基本成型。黄美珍把纠缠成一整块的麦芽切块、捣碎,混合蒸熟的糯米放入缸内,再倒入温水,用干净的塑料布将口密封严实,让其升温发酵。“手一摸我就知道可不可以,一开始,米汤就像稀饭汤一样,会粘手;如果时间够了,它就变成糖分,手摸上去干净、润滑。”黄美珍说。
笔者看到,随着黄美珍的不断挤压,浓浓的汤水从石磨上不断流出,将汤水滤出之后,再将汁液倒入大锅中,进行麦芽糖的最后一道工序——熬煮。
熬煮的过程十分枯燥耗神,因为要时刻观察米汤的温度,为此,夫妻俩经常要熬夜。黄美珍介绍说:“一般都是在傍晚的时候开始煮,要烧煮煎熬五六个小时,待汁中的水分蒸发,从淡绿色液体转变为琥珀色的粘稠液后,逐渐将火调小,并开始反复搅拌汁液直至呈深褐色的胶状,起锅冷却后,麦芽糖就算熬制成功了。”
据了解,由小麦和糯米制成的麦芽糖,具有滋阴补肺,健脾胃作用,可以用来辅助治疗肺虚导致的咳嗽,面色苍白,头晕贫血等病症,是老少皆宜的食品。除了食用外,还广泛应用在“烧”“烤”“炸”等的食品中,起焦化着色作用。
如今,黄美珍早已不再外出卖糖,现在的生意都是按顾客需要制作,从几斤到几十斤不等。由于工艺老道,煮出的麦芽糖质量很好,经常是供不应求,仅制作麦芽糖,一年能有上万元的收入。“我都是卖往县城以外的,有的甚至卖到北京、天津,还有很多店铺直接来这里批发”黄美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