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峰西街:上下老街500年 诉说过往繁华
平和县九峰镇位于闽粤边界群山之间,是潮汕文化和闽南文化的交汇处,自明朝至解放前,一直是平和县城所在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民风淳朴、闽粤通衢赋予了这个古镇别样的姿态,坐落于镇区内的古街区明代老街和民国老街也同样汲取这座古镇的精髓,尽管历经500年,沧桑中却依旧保持古朴本色,沉淀着渐渐逝去的回忆。
明代古街:繁华褪去 古朴犹存
西街历史文化街区建筑为砖木结构的骑楼风格,灰瓦双坡屋顶,木板墙面与青水砖结合,前店后坊上住宅。街区由两段组成,为明代老街和民国老街。
近日,在古街原住民曾镇邦的带领下,笔者来到了这条距今有500多年历史的明代老街。明代老街又称西街下街巷,位于九峰镇西门墙脚下,街道宽约1米多,弯弯曲曲沿着城墙延伸,鼎盛时总长1000多米,有200多间店面,有食杂铺、糕饼铺、药铺、茶叶店等等,街头庙前还有专门卖猪仔的场地。对于仍住在街上的曾镇邦来说,昔日的繁华历历在目。“我父亲也是做生意的,就在下街做食杂生意,现在叫副食品,从我懂事开始,解放前这条街就是商业街,卖杂货的,卖什么东西都有,家家户户都是商店。”曾镇邦说。
老街两边是单层小店铺,都有一个侧面和活动木窗,也叫“店窗”,窗下为墙裙,上半部四周刻有凹槽,再配上活动长条木板,早市开张时卸下小木板便是铺面,晚上打烊时装上木板便是墙壁。街上的老人曾镇国告诉笔者,最值得怀念的,莫过于小时候的“狗舌头饼。”。“以前,这间店窗下摆放着一个木桶,另一边放一个缸,饼是用面粉做的,加上糖,贴在缸内四周,用柴火烘焙,熟了以后一块一块弄下来就可以卖了。饼是弧面的,九峰人都叫它‘狗舌头饼’,不过现在都没人做了。”曾镇国说。
明清时期至民国年间,小小的古街是通往龙岩永定、南靖、漳州、诏安以及广东大埔、饶平等的三岔路口,每每赶集,各地方言的吆喝声此起彼伏。
随着岁月的变迁,商业中心逐渐向外转移,原住居民有的改建店面,有的外迁,如今剩下的就只有1号店面到23号店面了,街区也只剩不到50米长。店面大多门窗紧闭或外租,陈旧沧桑却仍保留古朴姿色,只留下小店和门楣上隐约可见的“瑞芳”等字号,还有一丝昔日的影子。
沿着石板路拾级而上,笔者来到了与明代老街隔着一个小山坡的西街。由于地处三岔路口,这里曾经客商云集,生意红火,人来客往之间,这条街也给当地人留下了许多美好回忆,他们有的在这里养家糊口,有的在这里找到了归宿。
民国老街:昔日喧嚣 逐渐消逝
西街民国老街,当地人又叫“上街”,是清至解放前镇区商业中心。街宽8.4米,总面积约7000多平米,临街骑楼用青砖砌筑,高8.75米,店铺进深20多米,为三进楼房,这样的建筑是闽南和中原、潮汕文化交汇的产物,可让客商免受风雨困扰。自小在九峰镇长大,目前在平和二中教书的朱大良介绍说:“这种建筑,使每一家的商铺外面可以挡风,又可以遮阳,里面的商铺内里有一个天井,一共三进。既能保证通风透光,又能够促进作为商业往来当中的沟通,内通外又通,街道又通,所以叫三通。”
如今,行走在古街上,店铺的招牌“本号专办东西杂货”、“呢羽绸缎疋头发售”等字眼似乎在诉说着昔日的繁华。商贸往来,也让街区里的人们结识天南地北的朋友。
据朱大良介绍,他舅舅也曾是这街上的生意人,文革中期,九峰当地禁止经商,断了经济来源后,由于膝下四儿四女,家境贫寒。听说广东人爱吃鹅肉,他舅舅便养了些鹅偷偷卖往广东,再从广东运回当地热销的茶叶。
采访手记:明代老街和民国老街,城上城下,相依相偎,时代的变迁浓缩在短短的石板路上。岁月催使古街渐渐老去,也唤醒人们对古街的淡淡乡愁。乡愁要记得住,更要化得开。据了解,当地政府正采取措施保护重点街区内闽南特色鲜明的骑楼建筑,整体性保持传统原貌,不得进行无关的工程建设,不得拆除街区内的历史建筑,并对街区范围内建筑高度进行严格控制。将来,老街区持续焕发着古老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