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格米市街:因庙兴起 邻里为善
本报讯(黄朝阳 汤绍平)山格镇山格村位于九龙江西溪上游,因有水路直通漳州,市场经济较繁荣,几百年来就是圩集要地,赶集日逢四逢九,集镇街道有后街、圩仔尾、庵空口、米市街和新兴街5条。上世纪80年代前各色店铺集中在新兴街、米市街,街道两旁摆放着农副产品,一派繁荣。日前,记者一行前往已有150多年历史的米市街,看看米市街今日的情景,听听街坊邻里关于米市街的记忆。
据当地村民介绍,米市街最早建于清末年间,东接山格慈惠宫,西临一条无名大溪边,街上早年主要经营大米、糖、布匹等生意,大多为摆摊经营。民国16年,扩建为长72米、宽6.7米的米市街,路面皆为混凝土结构,街道两侧建骑楼式双层土木结构商店,有店铺超过30家。
“慈惠宫以前是建在河滩上,是先有庙才有街,慈惠宫周围荒芜人烟,附近村民到庙里进香时,没地方吃饭,于是庙里要煮给村民吃,而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现在。离庙里比较远的村民,挑米前来卖,后来就形成一条街,叫米市街。”米市街住户黄文甫娓娓道来。
山格慈惠宫,当地人也叫它大众爷公庙,始建于北宋,原名马溪岩,有上千年的历史。米市街形成后,随着进香乡民的增多,沿街摆摊的商贩和品种也与日俱增,不过仍以大米为主,大部分供往慈惠宫。
米市街东面有一个渡口,是当时通往漳州的主要水路,加上慈惠宫庙会唱戏,这里俨然是孩子们的天堂。在74岁老人吴赖海的记忆里,这条古街上的玩意儿很潮很新鲜的。
“七月十九庙会很繁华,很多商贩会卖小朋友玩的玩具、村民生活用品等等。当时有个西洋镜,西洋镜有两米多长,可以一边打鼓一边唱一边看。”村民吴赖海说:“米市街会讲故事的很多,什么故事都有人讲,像《西游记》里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水浒传》里武松打虎等。”
在米市街,有一家糖果店,是村民林达文父亲一手经营起来的,从当初开店到现在,已有90多年的历史。林达文告诉记者,当年的米市街很热闹,五日一圩,两边摊位摆得满满,来往行人水泄不通,在街上卖糖,生意很红火,一个小店能养活一家老小。
交谈中,林达文讲起了一个发生在1945年的故事,从故事当中,或许可以窥探出米市街庙宇和街上的商贩善良正义、邻里互帮互助之间的端倪。“1945年,有一次土匪抓了街上一个开面店的商贩,当时有很多人去求情,我父亲就是其中一个。可是蛮横的土匪不仅不放人,反而把我的父亲也抓走了。后来,整条街的商户团结一致互相帮忙,硬是凑了六百块银元,去赎我的父亲。”林达文说。
如今,林达文的老店铺因为过于破旧,被拆除了,同时随着商业中心的外移,米市街也逐渐冷清,现在米市街几个肉摊还算有点生意。破碎的砖瓦、略显残败的墙壁以及陈旧的店铺,每每看到这些,当地村民有着说不出的滋味,回忆常常在脑海里泛起阵阵涟漪。
记者手记:平和山格米市街不长,短短不到50米讲述上百年的历史。在那个社会经济并不发达的岁月里,街上的一块花生糖便是甜蜜,一面西洋镜便是电影,快乐很简单,回忆却很惆怅。走进周边巷陌,古旧的遗迹昭示着曾经的繁华。山格村人说,其实在几十年前,这里的人流依然很多,随着小城镇建设的深入,这条上演着商业自发演变进程的老街,在静静等待着下一次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