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柚都平和>第55期>正文

石头“大玩家” 的林语堂

作者:◎叶庚成  来源:柚都平和  编辑:周艺桂  日期:2015年01月19日

闲暇之际,玩起收藏的石头。任意拿起一块,无论形状、图案、颜色,都很容易让人产生美好的遐想:像山峰、像小鹰,像弥勒佛,不一而足。打上油,石头的那种灵动和韵味让人感到他们也是鲜活的生命。我望着这些静静无语的石头,心灵深处已经沾染了石头的气息。这时,我想到了文学大师林语堂,先生一生把玩石头当作一种生活的艺术,是石头“大玩家”,或者说他就是一块闪光的“宝石”。

应该说,林语堂的“石头”生活艺术观是受儒家圣人价值观的内在驱动,他极为欣赏孔子、老子的智慧和生活观,在《孔子的智慧》一书他这样描述孔子:这个人是像一块石头一样坚强,生而有不竭的精力,能忍受工作上极大紧张,他说自己是“发愤望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他善感而且多情。

对于林语堂来说,坂仔的高山给予他一种“高地人生观”,我想石头或许给予他另一种“生活的艺术”,这种艺术让他充满快乐、激发革命,成为“玩家”而又享受自然、享受悠闲、享受生命。

石头给林语堂的童年带来欢乐。林语堂的小名叫“和乐”,父亲希望他今后生活在祥和快乐中,小时候他们的家庭充满生气和温暖。童年时代的林语堂生性顽皮,有一次因淘气被大人关在屋外,不许他进去。他便从窗外向屋里扔石头,还一面叫道:“你们不让‘和乐’进去,石头替‘和乐’进去!”

石头给林语堂带来最美好的初恋。林语堂在自传中回忆说:“在我一生,直迄今日,我从前所见的青山和儿时常在那里拣石子的河边,种种意向仍然依附着我的脑中——我经常思念起自己儿时常去的河道,听河水流荡的声音,仰望高山,看山顶云彩的变化。”那时候,林语堂经常和兄弟姐妹以及居住在附近的农家子弟一起玩耍嬉戏、用石子打水漂,他们或者是跑到附近的花山溪摸鱼捉虾;或者是跳进溪水中玩闹戏耍……这一幕幕,深深地铭刻在林语堂童年的心灵里。在这些玩伴中,有一个名叫赖柏英的活泼秀丽的农家少女,给林语堂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他们开始了美好的初恋,只可惜,后来林语堂离开家乡到上海读大学,而赖柏英又不愿意离开故土,两人从此天各一方。这对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终究是有缘无份。结果,那延续多年、充满幻想、充满诗情画意的初恋,不得不匆匆落下了帷幕。他们遗憾但友好地分手了,在两颗纯洁的心灵上,留下了一段永远魂牵梦萦的初恋之情。

石头激发林语堂革命的热情。在《生活的艺术》中,林语堂这样阐述“关于中国人对石头的感情,——根本的观念是:石头是伟大的,坚固的,而且具有永久性。它们是静默的,不可移动的,而且象大英雄那样,具有性格上的力量。”先生这样说,也这样做啦。1925年底,受南方革命浪潮的影响,北京发起了盛况空前的“首都革命”,“驱逐段祺瑞”的口号响彻了古城内外。林语堂不安分的热血又开始沸腾了。他放下手头的笔,和普通群众一样,拿着棍子、石头等简单防御工具,和当局雇来的流氓展开了肉搏战。林语堂早年苦练的棒球技术发挥了威力,他投起石头来,又准又狠。围观的群众不断地叫好,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枪弹”。这一次搏斗,林语堂的眉头被击中,鲜血直往外冒。周围的人劝他回家休息休息,林语堂坚决不肯。林语堂满身是血地回来,廖翠凤很是心疼,她警告林语堂,以后不准再上街。可她刚怀上了第二胎,行动不便,一不留神,林语堂又偷偷摸摸地带了一袋子石头出门了。以后,只要一提起“用旗竿和砖石与警察相斗”的经历,林语堂就会眉飞色舞地讲起当年他如何地用掷垒球的技术大显身手,言词之间,满是骄傲和自豪。

中晚年的林语堂在石头方面的研究极有建树,悠然地享受着玩石生活,俨然成为大“玩家”。他“注重的是石头的色泽、构造、表面和纹理,有时也注重石头被敲击时所发出的声响。石头越小,对于其构造的质素和纹理的色泽也越加注重。收藏最好的砚石和印石——所以雅致、构造、半透明和色泽变成最重要的质素”。同时,他通晓石头在房屋中和花园中的一切用途,并使它达到艺术化的顶端。在《论石头与树》一文中,林语堂说“老子在他的《道德经》里始终看重不雕琢的石头,让我们不要干犯大自然吧,因为最优越的艺术品,和最美妙的诗歌或文学作品一样,是那样完全看不出造作的痕迹的作品,跟行云流水那么自然,或如中国的文艺批评家所说的那样,“无斧凿痕”。

林语堂生前最喜爱的是竹子和石头,在台北的林语堂故居,他还刻意在中庭一角,用翠竹、枫香、苍蕨、藤萝等植物与造型奇特的石头,营造出可爱的小鱼池,他生前常常坐在池边大理石椅上,享受“持竿观鱼”之乐。如今,走进坂仔镇的“林语花溪”,每一处建筑都源自林语堂先生及其生活经历,同时又复活了他的思想和灵魂,来到这里你就走近了林语堂,慢慢观赏、细细品悟,或许你就走进了林语堂。漫步在林语花溪,最为耀眼的是各种造型的石头,富有文化、充满故事。

我们折服先生是位出色的石头大“玩家”,更惊叹这位闲适幽默的哲人也是一块东西文化的“宝石”。而在我眼里,所有的石头都是哲学的石头。古人言“世态有炎凉,而我无嗔喜;世味有浓淡,而我无欣厌”,从静中观物动,向闲处看人忙。疾风怒雨,鸟语虫声,花开花谢,皆无动于衷。它们是一种智慧无意间散落在世间,是一种大智慧。渺小的人类只有用心灵才能感悟,用生命的言语才能解读。任何人只不过是一个匆匆过客,偶尔涉足其间,驻足片刻。若干年后,它们依然存在,而我们,已不知去向,只有石头是永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