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柚都平和>第54期>正文

龙陂渡槽:“人工天河”滋润良田半个世纪

作者:王志晖 张艳珍 文/图  来源:柚都平和  编辑:周艺桂  日期:2015年01月12日

渡槽,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可能陌生了点,但对于老一辈来说,渡槽却与其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一条条凌空架设的水渠,把远方的水引到缺水的地方供饮用和灌溉,滋润一方土地。安厚镇就有一条全县最长渡槽——龙陂渡槽,这条“人工天河”已经灌溉滋润了数千亩良田近半个世纪。

行走在安厚镇,远远就能看到一座高大的渡槽像一条巨龙横跨在公路之上,与周边的村庄、田野组成了一道别样的风景,这条渡槽就是龙陂渡槽,它曾经是安厚8000多亩农田的“生命渠”。

发展农业离不开水,但在过去,安厚镇却饱受缺水困扰。张风春是双马村龙陂组村民,他说,过去安厚穷,因为没水穷,可以说是“出三天太阳就闹旱灾,下三天雨就闹水灾”。龙陂组村民张关兰还记得,由于没水灌溉,当时村里的粮食亩产只有三四百斤,吃不饱的群众只好卖掉羊、猪,结伙到外面籴米。

缺水已经成了制约安厚发展的瓶颈,为了摆脱这种困境,我县决定大兴水利,在安厚修建东川水库及龙陂渡槽。

1965年,东川水库动工,1967年,作为东川水库右干渠的龙陂渡槽动工兴建。看着高大宏伟的龙陂渡槽,很难想象这么宏伟的工程竟然是完全依靠人工建造而成的。

为了修建水库和渡槽,当时我县从各个公社抽调精干劳动力,义务投工投劳。当时没有大型起重机等机械设备,建设者就地取材,想出很多土办法修建渡槽。

张风春说,渡槽最高的水泥墩高达28米,当时条件简陋,没有大型起重设备,民兵们就用杉木架设支架,用木头、竹条铺设“之字形”脚手架,大伙靠着肩挑背扛,用竹筐把建设所需的钢筋水泥抬上去。那段时间高昂的建设热情,大家每天7点半上工地,午饭直接在工地上吃,晚上继续加班加点,每天工作10多小时。“六两米饭,不用配菜我们能一口气吃个精光”。回忆那段岁月,张风春依然很激动。

在建设者的努力下,渡槽仅用不到一年时间就建设完成。龙陂渡槽为钢筋混凝土渡槽,长428米,跨越公路、溪流、村庄,为平和最长的渡槽。渡槽上接东川水库,下接农田,通过流量1.4秒立方米,灌溉双马、龙头等8个村庄,灌溉面积8000亩。龙陂渡槽的建成使用为干涸的农田引来水源,使旱区变成米粮区。

时光荏苒,龙陂渡槽从建成至今已将近半个世纪,当年的建设者也从青壮年变成了老人。然而,由于地基沉降等因素,渡槽出现位移、连接处出现开裂,最大缝隙竟达20多厘米,村民们只能简单修补。洪水季,渗漏的水从高空溅落,甚至冲毁居民房屋土墙。由于渠道淤塞,龙陂渡槽所能灌溉的村庄只剩下5个,面积也大大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