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崖刻藏于狮象山374年作者系大理寺卿陈扬美
本报讯(赖思臻 赖金才 文/图)一明朝的诗作崖刻,藏身在漳州市平和县小溪镇枫埔村橄榄坑狮象山374年,近日被人发现。
这一诗作的作者,经考证,是明朝大理寺卿(全国三大司法长官之一)陈扬美,他刚正不阿,不畏权势,敢于向魏忠贤叫板。
发现:诗作崖刻 分刻两面石壁上
在狮象山上,陈扬美的诗作崖刻分别刻在两面石壁上。
其中一面崖刻位于山路旁,距离路面四五米的石壁之上,自上而下刻着“狮象龙蛟”四个大字,气势磅礴。
而从一边的崎岖小路向上走,爬过一些陡坡,另一面崖刻赫然在目。它位于峭壁之间,从右到左刻着“狮醒雄风环宇宏,象魁胆识气魄勇,龙含宠玉凤珠冠,蛟游故里云怀峰”。两面崖刻左下落款皆是“陈扬美 明庚辰年题”。
考证:狮象山之名 源于此摩崖诗作
陈扬美是什么人?为何突然作诗并刻在石头上?
据史料记载,陈扬美 (1573~1641),字新冶,乳名绍尹,平和县芦溪东槐人。他为人正直,且刚正不阿,在天启末年和崇祯初年,敢于向魏忠贤叫板,因而流芳千古,曾官至大理寺卿。
《平和县志》记载,明庚辰年(1640年),68岁的陈扬美奉旨出巡广东,借此机会,陈扬美假道回乡省亲,路过橄榄坑(当时平和琯溪通往芦溪东槐的必经之路),偶然看到一座无名山,觉得这座山既像狮子的头部,又像大象伸展长鼻戏水的模样,于是诗兴大发,把自己比作受到“龙宠(暗指皇帝的恩宠)”的“蛟”,随即写下这首《狮象龙蛟》七言诗作,并命人刻在山上,这座无名山也因此得名狮象山。
其人不畏权势
敢于和魏忠贤叫板
据了解,陈扬美是明万历三十九年壬子科举人。陈扬美中举后,就被委任为江西省武宁县知县。当时武宁县经济落后,黎民百姓生活困苦,经过陈扬美九年的不懈努力,把一个落后的县域治理得井然有序,受到神宗皇帝(万历)的赞赏。
明天启元年(1621年),桐梓县治安混乱,据说土匪到处抢、烧、杀,搞得民心惶惶;新任皇帝朱由校即位,便将他调任四川省遵义府桐梓县知县。陈扬美因在“奢崇明、安邦彦叛乱”事件中挫贼靖寇有功,被明熹宗称为军门才。
天启六年,熹宗皇帝重用了他,敕封文林郎,破格诏升大理寺卿,这是全国三大司法长官之一,正三品。
此时,阉宦魏忠贤正大得势,党羽遍布全国。陈扬美不避权势,不畏强暴,秉公执法,严惩魏之党,因此深为魏党所忌。
崇祯五年(1632年),陈扬美受排挤调任浙江省温州府知府;崇祯十三年(1640年),陈扬美钦差大巡广东;崇祯十四年,陈扬美病故于大巡任上,归葬于东槐村水朝宫,享年69岁。
令人遗憾的是,陈扬美出巡时所奉圣旨嗣后存于东槐崇和寺中的圣旨亭,凉伞等仪仗则保存在东槐陈氏家庙,而这些文物在文革时期全部被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