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柚都平和>第46期>正文

坑里圣王庙:儒佛道聚一堂 特色庙宇滋养良好乡风

作者:黄朝阳 张艳珍  来源:柚都平和  编辑:周艺桂  日期:2014年11月17日

 

在小溪镇坑里村,有一座远近闻名的的圣王庙,迄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与其他庙宇不同的是,这座金碧辉煌的庙宇聚儒佛道于一堂。

两度重建 香火日盛

坑里圣王庙坐落在坑里小学旁,是一座历史悠久的道教宫庙,始建于南宋祥兴末年(即1279年),至今已有735年的历史。该庙原供奉神农炎帝、宋朝赵太祖以及孔子,命名为“圣王庙”。清乾隆十二年(即1748年),由于洪水之患,庙宇坍塌。重建后庙宇供奉“三王公”,即“宋末三杰”的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又称“王公庙”。1958年,受历史潮流冲击,“王公庙”被拆,改为村大队址。

至2004年,该庙宇再度重建。新建的庙宇为二进建筑,占地654平方米,仍命名为“圣王庙”。庙内中殿供奉“宋末三杰”及炎帝、赵太祖,左殿供奉孔子,右殿供奉观音菩萨,成为了一座集儒佛道于一堂的庙宇。据坑里圣王庙管委会主任蔡和睦介绍,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都是抗元名将,坑里村的蔡氏祖先非常崇拜他们,把他们称为“三王公”,因此,“圣王庙”就把最显眼的供奉位置留给了“宋末三杰”。

虽经历两度重建,但该庙宇却香火日盛,声名日益远播。据传,清乾隆时期,文学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蔡新叔侄二人曾慕名到此参观,并留下了墨宝。如今,由蔡新书写的“镇南宫”匾额依然高悬于庙宇之内,而其“圣帝传农耕,先师创儒学”的对联已经被破坏,让人为之惋惜。

尊崇孔儒 人才辈出

在庙宇的左殿,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神位端坐高堂,一脸慈祥。神位面前,烛光摇曳,香烟袅袅,前来朝拜孔子的群众络绎不绝。“平时来圣王庙拜孔子的人很多,尤其是每年7、8、9月,前来朝拜的学生、学生家长络绎不绝。”蔡和睦告诉笔者,大家前来朝拜孔子,主要目的是鼓励自己的子女认真读书,成龙成凤。

然而,坑里村尊崇孔儒并不是供供神位、拜拜孔子而已。从2005年起,坑里圣王庙管委会便于每年农历8月27日孔子诞辰日,举行祭孔奖教奖学活动,奖励初考、中考、高考坑里籍总分第一名的学生,坑里小学一至六年级年段总分第一名的学生,以及坑里小学教学成绩优异的教师。多年来,通过祭孔奖教奖学活动,坑里小学的教学成绩年年有所进步。今年,坑里小学有九个班科在小溪中心小学的期末教学成绩评比中荣获第一名。近几年,坑里村涌现出5个博士生。

热心公益 引领乡风

坑里圣王庙管委会还十分热心村里的公益事业,通过圣王庙的影响力,积极发动村里群众捐资投劳,改善村里的生产生活环境。

在坑里村中,一个新建成的观音放生池柳树婆娑,清水荡漾,成为了村民们休闲散步的理想场所。蔡和睦告诉笔者,这是圣王庙管委会的一个叫蔡秋金的副主任发动社区群众自愿捐资建成的。此外,管委会的人员还急当地群众所急,发动修建了通往蜜柚果园的两条水泥路,从内林村山下引水解决当地村民灌溉、洗衣服用水,并修建了几口公共洗衣池。

另外, 坑里圣王庙管委会每年春节前都会给坑里村老人会三百多名老人送去拜年红包,并通过老人会,每三年举办一次寿星奖,奖励村中80岁以上的老人,以此引领村民尊老爱老,营造良好的乡风。

在圣王庙的宫庙文化滋养下,坑里村乡风文明,村民团结和睦,尊老爱幼,尊师重教,充满社会正能量,各项事业也蒸蒸日上,成了十里八乡人人称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