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柚都平和>第45期>正文

游杭州宋城 思平和文化旅游

作者:◎叶庚成  来源:柚都平和  编辑:周艺桂  日期:2014年11月10日

“给我一天,还你千年!”这是杭州宋城最具情味的广告语,行走在宋城的大街小巷、广场,有恍如隔世的感觉。到杭州,不到宋城、不看《宋城千古情》,你会遗憾的。

其实,所谓宋城,就是新建的一个“山寨古迹”,一个人文景观,在大地上,造起一座连接以前的宋朝缩影,演绎杭州演绎千年文化。宋城景区,杭州人称它为主题公园,正是这样的地方却成为中国人气最旺的主题公园,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聚地,每年接待游客超过600万人次,成为首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宋城景区的运作为何会如此成功?

古为今用发“古”财

浙江人善于抓住文化古迹当宝贝,并不遗余力地开发,直到能赚钱为止。现在,到杭州旅游的中外宾客去过西湖、灵隐寺、六和塔后,都想去宋城转一转,去那里看看大型歌舞《宋城千古情》。宋城的经营理念是“建筑为形,文化为魂”,主要景点包括怪街、佛山、市井街、宋城河、千年古樟、城楼广场、文化广场、聊斋惊魂等。景区内斗拱飞檐车水马龙,还原了宋代都市风貌。宋城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聚地,主要活动包括:王员外家小姐抛绣球招婿表演,新春庙会、火把节、泼水节、桂花节等大节庆活动,大型歌舞《宋城千古情》等。

卖弄“风情”吸游客

提起浙江温州炒房团、宁波皮革城----大家应该非常熟悉,没有了浙江,我们生活里立马少了温州发廊的滋润、没有了西湖龙井的骄傲,还有那流传千古的文化自豪:化蝶、断桥、西子、东坡肉、虎跑泉等等。在旅游业上,浙江人善于做“情”字文章,并把它发挥得淋漓尽致。一小潭西湖的水,杭州人硬说它是情人的泪,并编绎了脍炙人口的“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一系列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而这些“风情”则全部体现在《宋城千古情》的大型歌舞剧中。

《宋城千古情》是宋城集团推出的一个大型歌舞剧,该剧以“你给我一天,我还你千年”为主旨,以杭州的历史典故、神话传说为基点,融合世界歌舞、杂技艺术于一体,应用了旋转幕布、魔幻灯阵、烟雾制造及多媒体投影等高科技手段营造如梦似幻的意境,给人以强烈的视觉震撼。让游客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回到了千年前的宋朝时代里。《宋城千古情》整台表演共分为《良渚之光》、《宋宫宴舞》、《金戈铁马》、《美丽的西子湖传说》、《世界在这里相聚》五场,叙述时空追溯到文明曙光初现的新石器时代,同时又展望了2006年杭州世界休闲博览会以后的美好图景。《宋城千古情》采用一张一弛的演艺方式,整场演出跌宕起伏,使观众常常在各种不同的感情旋涡里回味不已。《宋城千古情》将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以杭州的历史文化作为核心,融合了现代高科技和一些艺术的表现手法,巧妙地呼应了游客们观光游览中所见的杭州美景。被欧美媒体誉其为与法国“红磨坊”、美国拉斯维加斯“O秀”齐名的世界三大名秀之一,堪称一朵中国旅游演艺市场的奇葩。

民营运作“活”市场

《宋城千古情》完全由民营文化企业—杭州宋城集团投6000万巨资倾心打造,不花政府一分钱,然而却创造了年均演出1000余场、观看人数280万,门票收入2亿多元的现代财富传奇。这完全取决于宋城集团前瞻市场空间,找准市场定位,按照市场规律运作的结果。

政府扶持 奠基础

宋城主题公园的成功营运离不开杭州市政府的强大支持。一方面是在思想层面上支持。置身《宋城千古情》第一场《宋宫宴舞》,容易令人想起“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薰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名诗,再听听著名的古筝曲《临安遗恨》,会有不一样的感觉。如果换个地方,《宋城千古情》很可能会被视为靡靡之乐而胎死腹中或夭折于口舌之下,从这个角度上说,是浙江人的思想解放催生了《宋城千古情》这朵文化奇葩。杭州市推出了“三大原则”推进民营文化产业,其中第一条原则是“非禁即入”。也就是说,只要国家不禁止的领域,都鼓励和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改革和发展。制定了《杭州市文化产业项目投资指南》,在项目立项申报、土地使用、征地拆迁、税收上缴、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资金、人才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为《宋城千古情》久演不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今,宋城集团每年只需投入1000万元的演出成本,就能创造2亿元的收入。目前宋城演艺已在国内A股上市,成为中国第一家以演艺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为主的上市公司。

有专家认为,以2009年为起点,中国的文化产业将进入一个黄金发展期。在这样的背景下,全国许多地方都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战略抉择,在繁荣文化、满足人民文化需求的同时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当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新时期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力量。

近年来,平和县在“文化旅游名县”的打造上,县委、县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修编了《平和县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平和县“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等。这些都为平和县发展旅游业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同时,充分发挥生态、区位、人文优势,以三平风景区为重点,加大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推动文化旅游项目引进,培育文化旅游经济实体,初步形成“佛光普照三平寺”、“灵应感通灵通山”、“文学巨匠林语堂”、“黄金之果琯溪蜜柚”、“青花起源平和窑”、“精美绝伦平和土楼”六大旅游品牌,成功打造了“三平寺”、“林语堂”、“琯溪蜜柚”三张漳州城市名片,有效构筑了宗教朝圣游、自然生态游、苏区红色游、农业观光游、人文景观游等五大特色旅游。

有这么多的优势,平和的文化旅游该如何来发展?我想杭州宋城的成功运作或许能给我们几点启示。

要坚定走文化旅产业发展之路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旅游作为一种文化活动,正在由“观光时代”、“休假时代”转向“文化游乐时代”、“旅游文化时代”。无论是旅游消费还是旅游经营都具有强烈的文化性,这是当今全国乃至世界旅游发展的大势所趋。要使今天的旅游得到效益并为后人留下遗产,不仅要加强旅游线路和精品景区景点建设,更应该下大力气加强对老祖宗留下的丰富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收集整理和开发利用,使蕴含在旅游资源中的文化潜能得以充分释放,给景区和产品注入更多文化内涵,让旅游插上文化的翅膀,实现从“卖景点”向“卖文化”转变。

目前,平和县拥有1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省级地质公园,1个国家4A级景区、省级风景名胜区,3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3个中国传统村落,1个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9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等,旅游资源丰富。此外,霞寨榜眼府大观园、秀峰的太极村、南胜的太极峰等,也都极具旅游开发价值。平和的戏剧、龙艺、铁技艺等各类民间艺术,也是一道道独特的人文风景,文化旅游独具魅力,发展空间巨大。

县长黄劲武的观点值得借鉴、学习和贯彻,那就是“一、先行先试,巧学巧用,敢想敢干。二、无中生有,有中提优,优中选特。三、民间民力,民宿民俗,民情民乐。”这样,平和的文化旅游才会得以快速发展。

要下大力气挖掘整合平和文化旅游资源

平和旅游景点纷呈,各具特色,只有整合旅游资源,串点成线,才能形成长效的产业链条,促进全县旅游提档升级。一要提升“朝圣游”。要以三平寺为龙头,创建国家5A级风景区,整合天湖堂、心田宫、慈惠宫等景点,发展宗教朝圣游,全力打造海峡宗教朝圣胜地---闽南佛都。二要突出“生态游”。要加快大芹山、太极峰、石皇帝山、龙须洞等旅游景区开发,以名峰山庄、生态有机茶园等为载体,全力打造“山山各异、峰峰特色”的生态度假名地。三要壮大“乡村游”。要全力打造和推介“万亩柚园、千垄菜地、百里蕉海、高山奇兰”等农业旅游示范点、传统文化村落、历史文化古镇等多条乡村旅游线路。配套建设小西天、锦溪、龙潭山庄、裕兴休闲等景点,加快琯溪蜜柚交易中心申报省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名峰山庄、观音湖休闲山庄申报乡村旅游三星以上示范点进程,打造海西最著名的农业观光基地。四要发展“红色游”。要整合“平和暴动”纪念馆,三平红军会师纪念馆等红色旅游资源,加快项目建设,积极开辟红色瞻仰游,全力打造平和中央苏区县——“八闽第一枪”红色之旅圣地。五要挖掘“人文游”。要充分发挥黄道周、徐霞客、林语堂、周碧初、克拉克瓷、九峰古镇、榜眼府、太极村、钟腾村、芦峰村、庄上村、绳武楼等历史人文优势,通过深入挖掘、整理民风民俗、传说典故、名人古迹,丰富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加快林语堂文化博览园、克拉克瓷文化创意园、九峰历史文化名镇、太极村、绳武楼、周碧初广场、榜眼府大观园等项目建设,把旅游产业的优势和文化产业的优势结合起来,推进旅游文化的深度开发,全力打造人文体验高地,形成经济实力。六要力促“提档升级”。要全力推进三平风景区争创国家5A级风景区,灵通山风景区成功申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开展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示范点创建活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争取创建省内知名的乡村旅游品牌和发展乡村旅游的典范。

整合旅游资源后,最终就要集合一个点,那就是文艺演出。近年来,全国一些知名旅游城市或景区推出了各自富有地方特色和鲜明个性的文艺演出,普遍赢得了游客们的青睐。全国除杭州外,还有桂林的《印象刘三姐》、昆明的《云南映象》、嵩山的《禅宗少林》、西安的《盟誓华清宫》等等,普遍赢得了游客们的青睐。平和县是一个有着丰富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县份,我们虽然没有杭州帝王皇都那样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人文环境,但我们这里的民族风情浓郁,拥有众多不可再生的原生态民俗文化资源,祖先创造的光辉灿烂的民族风情文化又因各民族长期聚居而在这片沃土上发芽生根、碰撞融合、渗透统一,形成了既具众家之长,又各自独具特色。近年来“三平祖师信仰习俗”“龙艺”“走水尪”“摸龟祈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功演绎,已经逐步打造出平和自己亮丽的文化名片。如何将如此博大精深的文化深入挖掘并完美整合到一台大型文艺演出上来,是平和成功发展旅游演艺产业的先决条件。在此方面我们不妨借鉴杭州《宋城千古情》的经验和做法,充分借助北靠厦门特区,南邻汕头特区,周边还连着世界客都梅州、红色摇篮龙岩、闽粤旅游洼地,海蓝山绿旅游的联接带,闽南文化游、客家文化游交汇点的特殊地理环境优势,打造闽粤两省一日游民俗旅游项目等,再借助优惠政策等外力,依托现代高科技的手段,在平和打造一台或者几台比如《寻梦平和》、《绳武楼之夜》、《祖师情缘》等等叫响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大型演出。把我们的传统节庆文化升级浓缩打造成舞台文化精品,让我们的每一天每一夜都是欢乐的民族节。只要舍得投入,思路得当,定位准确,完全势必可行。

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新运营机制

从全国各地的成功经验看,政府都没有对景区和文化项目开发大包大揽。目前,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有两大重要趋势:一是民营企业的发展势不可挡,其规模与影响日渐扩大;二是旅游业被确定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并成为新的战略性产业,其发展势如破竹,其规模与影响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民营企业进入旅游业并不断扩展,是大势所趋、理所当然。《宋城千古情》大型文艺演出项目运作,就是民营资本撬动旅游文化产业的成功案例。同时,政府要深刻认识到,旅游文化产业项目,具有名胜风景和文化相结合的优势,具有巨大的成长性和环境资源的唯一性,对提升地方文化品格、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要为投资商提供强大的政府支持,做到“在观念上转变,行动上积极,措施上务实,保障上有力”,让他们“戴上保险带在钢丝上跳舞”。

在投入方面,不能单靠政府财政投入,要坚持企业主体,多元投入。特别要注重民资、民智、民利,激发群众参与旅游、发展旅游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如:建设民宿旅馆,开展民俗表演等,既丰富景区景点,又增加群众收入。在运营机制方面,要按照旅游资源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以及“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以转让、承包等方式,广泛吸纳外资、国企,引进国内外大型旅游企业、知名旅游品牌等合作伙伴,依法开发旅游资源、建设旅游基础设施,经营景区和兴办旅游企业,加快景区景点市场化进程,全力支持“旅投公司”开展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