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柚都平和>第44期>正文

白芽奇兰茶品牌发展之路

作者:◆黄荣才  来源:柚都平和  编辑:周艺桂  日期:2014年11月03日

平和茶叶的历史悠久,白芽奇兰茶品牌发展快速。

改革开放以来,平和县委、县政府大力推进“茶业富民”战略,1981年,白芽奇兰茶在崎岭乡彭溪村选育成功之后。平和县采取“边选育、边繁育、边区试、边推广”四同步措施,强化选育和推广进程,不断优化品质和制茶工艺。1993年新选育的白芽奇兰茶被农业部茶叶检测中心评定为“青茶类优质产品”。1995年10月19日,白芽奇兰茶通过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茶叶专业组的审定,现场专家鉴定该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1996年4月被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为省级茶树新良种。1986年秋,县茶叶站科技人员对彭溪村的杨梅坪、井边、大岽山等6点选定354株白芽奇兰茶作为再选育提纯的原种树,分离留穗选育,采取边选育、边繁殖、边试验、边推广的有力措施,白芽奇兰茶至1995年底全县推广种植4600亩,年产208吨,至1997年已有1万亩,1999年有1.68万亩,2001年有3万亩,2003年有4.5万亩,2005年5.2万亩,2007年6.8万亩,2008年7.9万亩,2009年10.6万亩。2013年种植面积达12万亩,茶叶总产量1.1万吨,毛茶年产值7.5亿元。其中白芽奇兰茶种植面积12.5万亩,年产1.2万吨。全县从事茶叶种植、加工的企业、农户1万多个,涉茶人员10多万人,涉茶产值达20亿元。

2001年之后,平和县在原有茶叶主栽品种有毛蟹、黄棪、梅占、乌龙、奇兰、八仙等“四处开花”的格局上,通过改种换植以白芽奇兰茶为当家品种,实施“一枝独秀”的产业发展模式,兼种铁观音、金观音、金萱等品种,形成错峰生产,产业补充。

2005年,清香型奇兰工艺取得新突破(清香型白芽奇兰茶于2002年研发成功,但因技术工艺不够成熟,一直未得到消费者认可),2006年引起消费者青睐,并在上海、济南等大中城市打开市场;2007年,柚香奇兰茶由天醇茶业公司研发成功,一投放市场,引起轰动,产品供不应求;2008年开始,传统工艺倍受消费者欢迎,炭焙奇兰名气大增,炭焙奇兰在市场上的占有率快速提高;2009年,天醇茶业公司成功研发出“天醇红”产品(以白芽奇兰茶为原料加工成红茶),再次引起茶叶消费者热捧。

2000年平和县被授予“中国茶叶(白芽奇兰茶)之乡”,2002年白芽奇兰茶被授予“福建省名牌产品”称号。2010年平和县被授予“福建十大产茶大县”称号。2011年,在“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发布会”上,白芽奇兰品牌价值达16.28亿元,位居全国茶叶公用品牌50强之内。2012年,平和县获得“2012年全国重点产茶县”殊荣。2013年,白芽奇兰茶品牌价值上升到17.94亿元,2014年达到18.82亿元,荣登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榜第十三名。2014年1月,“白芽奇兰”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注重质量安全 推进质量认证

平和白芽奇兰茶自选育成功以来,平和县加大发展力度。2005年以来,县农业局加大对无公害、标准化生态茶园建设的技术推广力度,全县90%以上的茶园按无公害生态茶园建设标准进行管理,积极倡导茶叶病虫害的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综合防治,同时加大农业执法力度,全面禁止施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率先在全省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建设检验检测系统,为广大茶农提供有效技术指导,从源头上把好茶叶质量安全关,2005年以来,每年上级有关部门的抽检结果,平和白芽奇兰都没有出现农残超标的现象。

2001年8月15日,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首次颁布实施由平和县农业局、平和县质量技术监督局起草的福建省地方标准《白芽奇兰标准综合体》,《白芽奇兰茶标准综合体》主要起草人卢振海、黄超胜、温天海、朱秀眉、陈德龙、曾金河等荣获平和县人民政府2002年科技进步二等奖。2007年,县农业局、县质量技术监督局等有关部门组成编写小组,对原标准进行修订,主要起草人为:杨飞云、徐飙、朱秀眉、黄良仕、黄超胜、蔡建国、曾金河、刘剑旭、陈晓燕等,2011年,新修订的标准中的《DB35/T 820-2008白芽奇兰茶栽培技术规范》获“福建省标准贡献奖”三等奖。新标准对白芽奇兰茶的品种、苗木、栽培、初加工、精加工、毛茶、成品茶等各项环节进行技术规范,作为平和白芽奇兰茶质量标准依据,并要求全县各茶叶生产厂家按照标准进行生产、加工、销售。同时依托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平台,加大茶农培训力度,培养一批茶叶生产能人和茶叶科技带头人。2008年起,平和县实施现代茶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生态茶园,清洁化加工厂,完善茶叶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提高茶叶质量卫生安全水平,有效确保了白芽奇兰茶品质。依托龙头企业建立现代茶业示范基地,大户先行、龙头带动。采取“企业%2B基地%2B农户”和“专业市场%2B经销户%2B农户”的企业化经营模式,有效连接基地与农户,提高全县茶叶生产、销售产业化程度。

在加工方面,注重加工工艺与设备的引进和革新,部分茶叶龙头加工企业还充分发挥闽台人缘亲近、地理条件相似的优势,积极引进台湾先进茶叶加工机械设备,改进加工技术和工艺,提高茶叶加工的科技含量,有效提升平和白芽奇兰茶的品质。1993年由曾钟作为国内代理人引进台湾见亿企业有限公司王绪添先生投资70万美元,在霞寨镇岩岭埔创办“福建省平和信源茶叶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港澳侨投资企业批准证书号为外经贸闽字(1993)E0145,成为全国第一家茶叶机械制造外资企业。主要产品有:浪青机、塑月形揉捻机、燃气炒青机、速包机、Q茶机、松包机、燃油全自动烘干机等整套制茶机械,从此改变乌龙茶整形由人工手脚布包揉改为机械包揉整形的历史。1993-1997年每年可制造茶机1000台(套),产值500万元,产品畅销福建、广东、浙江、四川等茶区。台资涉茶企业还有信源茶业、儒倡茶业、台升农业、雾园农业、智峰茶业、豪利农业、高山农业、奇兰农业、豪兴农业、石雪山农业、隆鸿茶业、致和农业、建邦食品、大高山农业、宇诃食品、兴叶茶果、茗珍茶叶、松柏云顶茶业有限公司等公司。

茶叶质量认证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程度从低至高依次分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产品,统称为“三品”认证。国家质检总局于2007年1月1月起,对糖果、茶叶、水产品等13类食品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这13类产品加工企业必须持证生产,产品张贴“QS”食品安全认证标志,QS认证属于强制认证。至2013年,全县已有4家获“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平和闽鑫白芽奇兰茶总厂、平和县峰兰茶厂、福建省天醇茶业有限公司、平和双塔茶庄);5家获“绿色食品”认证(平和县阳山茶厂、福建天用茶业有限公司、平和县九峰茶叶有限公司、漳州晨晖茶业有限公司、福建省沁香源茶业有限公司);4家获“有机产品”认证(福建向荣大芹山茶业发展有限公司、漳州晨晖茶业有限公司、福建省天醇茶业有限公司、福建省天用茶业有限公司);16家茶叶生产企业通过国家QS认证(福建向荣大芹山茶业发展有限公司、福建省天醇茶业有限公司、平和县阳山茶厂、福建天用茶业有限公司、漳州晨晖茶业有限公司、福建省沁香源茶业有限公司、平和闽鑫白芽奇兰茶总厂、平和县九峰茶叶有限公司、平和县玉露白芽奇兰有限公司、平和县峰兰茶厂、漳州皇兰茶业有限公司、平和县聚馨茶庄、平和县品淼茶叶有限公司、平和县群峰茶业有限公司、平和县隆荣茶业有限公司、灵通岩茶厂。

茶叶出口企业实现零的突破。二十世纪平和县茶叶面积、产量位居漳州市各县之首,已成为漳州茶厂最主要毛茶原料供应县,从1993年起用“奇兰”名字生产少量成品茶试销,漳州茶厂以“奇兰”作为拼配原料成乌龙茶,通过厦门茶叶进出口公司出口日本,得到消费者青睐。1997年后白芽奇兰茶大量出口,以崎岭茶厂、九峰茶厂为主大量收购拼配毛茶,通过福州、厦门茶叶进出口公司用“雪芽奇兰”品牌出口日本,1998年-2000年每年出口白芽奇兰茶叶200多吨,产值600多万元。2000年崎岭茶厂以收购白芽奇兰茶委托出口200吨,产值400多万元,年交纳税收46万元,成为全县十大纳税大户之一。2002年起,平和腾兴茶厂、平和县玉露白芽奇兰有限公司、漳州晨晖茶业有限公司等企业组织中档白芽奇兰茶销往日本、欧盟等国家,年出口200吨,产值500万多元,价格看好,市场紧俏。2007年漳州晨晖茶业有限公司通过国家商检局审查符合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卫生要求,予以注册,颁证单位是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漳州晨晖茶业有限公司成为平和县第一个获得具有乌龙茶出口权的企业。平和县腾兴茶叶公司和平和峰香茶叶公司连续五年组织白芽奇兰茶出口非洲。2013年,平和县玉露白芽奇兰有限公司的茶叶首次出口美国。(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