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溪碧水岩:“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独特古寺庙
芦溪碧水岩庙不大却很有特点,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古寺庙。历史名人王阳明、詹师傅、戚继光、赖继谨在这里演绎的故事让其熠熠生辉。如今这里香火旺盛、游客如织——
“三教”合一的明代寺庙
“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古寺庙在全国为数不多,芦溪碧水岩便是其中一个。
芦溪碧水岩背靠芦山,下临芦溪溪的碧水潭,山光水色,景致清幽。岩庙倚山而建,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坐西南向东北,有一庙、一宫、一殿。
一庙:水陆大众爷公庙,安奉(左)主神大众爷公,(中)万善坛、三宝佛、文朱、普贤菩萨及地藏王佛像,(右)姑婆祖神像;楹联有“惟善为宝万神先知人生事,善众后觉地步宽”。
一宫:文昌宫,安奉主神(文曲星)文昌帝君;宫中联曰“秉正掌衡裁禄位;不偏执度定功名”。康熙四十五年,漳州府、霞东有了一所文昌学院,芦溪碧水岩也有了文昌宫,又名“芦山书院”,每当皓月当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碧水岩倒映碧水潭中,清晰可爱,游人至此,无不叹为绝妙好景,难怪有位游客在碧水宫前题写一联,上联“芦山胜景福临圣地”,下联“碧水连天祥纳灵宫。”这个书院是造就培养人才园地,又是各社里头目议事解决问题的地方(解放初期,芦山书院成为红色政权活动场所)。
一殿:观音殿、奉祀如来佛像、观世音菩萨。楹联有“碧水涤心辟邪朝净土,慈航普济怀正陟禅岩”。
这样,芦溪碧水岩就形成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寺庙。
关于芦溪碧水岩的始建时间众说纷纭,笔者认为在明朝始建是较有依据的。明正德间,王阳明在平和设县后回朝廷,经常到各地游说他的“心学”。周金,明正德间(1506—1521)僧人,曾游少林寺,后还居九华山东岩。值王阳明游九华山,周金前往造访,与之谈心,甚契。阳明以偈、诗赠之。其偈曾刻于东岩悬石倒覆处。时在正德十五年(1520)三月八日。周金既是禅僧,又尚念佛法门,有偈为证:“千圣本不差,弥陀是释迦,问我还乡路,日午坐牛车。”王阳明与周金在“三教合一”的问题上非常默契。在谈及在平和的事迹时提到芦溪一带周围群山环抱,钟灵毓秀,汉畲共处,团结合作,发展生产,到处出现一派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升平景象。这恰好被周金的弟子禅范听到。禅范,江西人,俗名王枚玉,精通佛道,医术高超。尔后,他南下福建化缘传教至芦溪,遂爱芦山风水宝地,这里水清景美,山幽林蔚,于是筑亭建庙(称为万善坛或碧水岩),深受王、周两人思想影响的禅范在寺庙供奉了“儒、释、道”的神明并传道教化,行善积德,悬壶济世,救死扶伤,急民众之所急,解百姓之所愁。
明、清时期,闽南、粤东一带,平和县芦溪、山格地区的民众崇拜大众爷,碧水岩当然也就少不了大众爷公的神像,并形成传统习俗,香火不断。碧水岩历经几次的扩大和重修,乾隆七年大众爷公大神显灵感,保祐民众百姓,风调雨顺,百业兴旺,朝廷派浩奉直大夫蔡宗元重修庙宇,立了石碑《万善坛记》。目前,尚存一块石碑记载:“清乾隆七年(1742)芦溪有建万善坛,奉祀大众爷……”。围绕大众爷公信仰,数百年来芦溪碧水岩形成了一套民俗文化,每年七月中旬(农历十四日)举行一次波及两省(福建、广东)四县(平和、南靖、永定、大埔),规模宏大的庙会,主要内容有“扛猪公”、“掷孤米”、“开龛口”、龙艺表演等。
明代四位名人对寺庙的影响
王阳明又名王守仁(1472年-1528年),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军事家、教育家、文学家,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作为“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他不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王阳明在明代学术、思想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在“儒、释、道”三教合一观念的流衍或变迁中,王阳明更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致良知”是王阳明全部学说的理论结晶,王阳明说:“致良知是学问大头脑,是圣人教人第一义”;说到致良知说的创建,就得提到王阳明和儒释道三教的关系。王阳明早年曾沉溺佛道:“尝笃志二氏……用功二十年”后因不满佛道宗旨而重归儒门。但他对佛道的态度很明智,他否定其弃人伦绝世务的旨归,但肯定其本体论等思辨“高博”,还曾以“三间共为一厅”之喻来表达其融合儒释道的三教观,而致良知说正是他融合三教的产物。王阳明说三教一家、三教同源:“譬之厅堂三间共为一厅”;“言圣枝叶,老聃释氏”。
当然,王阳明倡良知标准和“三教合一”的本意是强化封建统治,创建和谐社会。那王阳明怎么与芦溪扯上关系呢?这就要提到一个人,就是詹师傅。
詹师傅(?-1517年),名已佚,平和县芦溪连新人,以竹工为业,人称为“师傅”。自明中叶以后,土地兼并日趋剧烈,田赋日渐繁重,芦溪虽僻处深山,也不能幸免,官逼民反,反抗遍地蜂起。詹师傅素以“慷慨仗义、济困扶危”为众所信服,于是,共推之为长,乘时而起,与温火烧组成义军队伍,以芦溪及象湖(现属永定)为根据地,联络广东饶平大伞、箭灌等处,于明正德二年(1507年)起义反明,至正德八年附者日众,声势日益壮大。为了扩大反抗范围,詹师傅与江西横水、桶岗的谢志珊、蓝天凤及广东的池仲容、池大宾等义军取得联系,活跃在闽、粤、赣边区,致使“三省骚然”。明正德十二年,都察院佥都御史王守仁向闽、粤、赣等省官兵发出进攻令,由于双方力量悬殊,起义军被歼殆尽。王守仁又先后进军江西、广东等处,原与詹师傅互为倚角的谢志珊、蓝天凤、池仲容等亦为所灭。至此,纵横三省、活跃十年、声威直震朝廷的农民起义方告终。
平息詹师傅后,王守仁以一个政治家的眼光,考虑到官兵一撤,贼寇必将卷土重来,老百姓就会再次遭殃的问题。如何才能做到百姓安居乐业,政权长治久安呢?王守仁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后,他认为必须设立县治,只有这样,才能较好解决这个问题。于是,他就写奏章请求朝廷增设县衙,并取名叫平和,“取寇平而人和之意,定县名为平和”。王守仁的建议很快就得到朝廷的批准,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三月正式置县,县址就设在九峰镇的大洋陂。之后,王阳明在各地订立“乡约”,兴办“社学”,传导他的“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三大命题,世称“王阳明心学”,当然也包括“三教”合一,使民既知“格面”,又知“格心”。这时候,“三教”合一的观点已开始被芦溪的群众所接受。
王阳明之后,发生在平和县的又一件历史事件就是戚家军剿灭倭寇。
戚继光(1528-1588),也就是碧水岩主祀神灵。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山东蓬莱人,出生军人世家。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倭寇开始大规模侵犯我国东南沿海,戚继光奉命赴浙闽平倭。嘉靖四十一年七月,闽海告警,戚继光率戚家军入闽,连战连捷,取得横屿、牛田、林墩三个战役的胜利,后回浙休整。嘉靖四十二年初再次率戚家军入闽,与俞大猷、刘显等将领相配合,共击倭寇、平兴化、仙游之敌后入闽南。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二月五日取得同安王仓坪战役的胜利。二月十六日在漳浦县八都汤坑蔡陂岭(今漳浦县盘陀镇境)与倭寇激战,歼敌数百,而戚家军将士也有八十多人阵亡。出于对抗倭英雄晚年景遇的同情和对他平倭功德的感念,明末清初,芦溪一带四乡信众逐渐把大众爷公当作戚继光的化神,或称神为“大将爷”、“总兵爷”。戚继光在芦溪的神化与他在闽海平倭的业绩有密切关系,同时也是民俗自然演化的结果,是人们追思戚将军平倭功业的宗教化表现形式。明末清初以来民间流传的有关大众爷公“神迹”故事,均以人格化神明的形象昭示世人,起到了道德教化作用。围绕大众爷公信仰,数百年来芦溪碧水岩形成了一套民俗文化,主要内容有“扛猪公”、“掷孤米”、“开龛口”、龙艺表演等,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区域性特点,既重现了当年民众欢迎犒劳戚家军的场景,反映百姓对戚将军的爱戴和追思,又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纪念除暴安良的英雄,缅怀抗御侵略的英烈。
王阳明和詹师傅直接影响了芦溪碧水岩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形成,戚继光则是使寺庙的香火长久旺盛,而让碧水岩美化和声名远播的是赖继谨。
赖继谨(? -1646),字敬儒,芦溪漳汀人,自幼颖异,弱冠即入县学,后拜黄道周为师,师生相契,追随不离。赖继谨很喜欢家乡的碧水岩,经常邀朋友回乡到那里朝圣、交流、写诗、题词,碧水岩的“芦江第一”就是他亲笔题写。黄道周的“性以至善为宗”的观点也被贯输到寺庙中。据《平和县志》记载:明崇祯及福王相继复亡,黄道周在福州拥立唐王,并自福州发兵北上抗清,时继谨任监纪将军。兵至建阳,继谨劝道周驻建阳,积聚力量然后伺机进取,道周不同意,同学庄起俦和继谨相对至夜深,起俦说:“这回出征,能活着胜利归来便可封侯显贵,即使死了也可让人立祠敬仰!”继谨说:“前途难于预料,你有老母在堂何不回去,至于我是誓不后退,唯师是从”。起俦临别时,两人握手依依。此时继谨已抱定为国捐躯的决心。及至江西婺源兵败继谨被俘,当时有些跟从者哭泣不能仰视,继谨说:“人师而死,为幸多矣,何哭为!”一个月后与黄道周、毛玉洁、赵立超、蔡春溶等人被分开监禁。道周赠诗云:“不尽名缘腻著人,悉君好我败精神,一次相逢一惆怅,生前可是未分身”。清廷派人劝继谨降,继谨说:“吾将与吾师相从地下,岂肯向汝曹求生耶?”终于和道周及毛、赵、蔡等人同时被害于南京。殉难后,同乡赵子壁等人收回继谨遗体,葬于道周墓侧。
朝圣观光、联亲联谊的场所
有诗曰:“碧水悠悠映闽山,芦岩瑞霭漫宫垣。弘基永固二仪久,圣殿长存百姓安。玉宇巍峨拱北斗,金波荡漾接南天。春风化雨怀恩泽,国富民康亿万年。”这是对芦溪碧水岩最好的写照。登上碧水岩的最高层,便有“松烟竹影几千秋,云锁东川自天流。”的感觉,此景,那简直是一幅壮丽而又清淡的巨幅国画。极目云天,泼黛浮蓝,催人遐思,感慨万千……
碧水岩是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经多次的修葺已渐成规模,它像一颗璀璨明珠,光照四方八面。近处有左右钟鼓二山,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绳武楼”,中国传统村落“芦丰村”……。如今,碧水岩已成为芦溪朝圣观光、修心养性、联亲联谊、传播文明的重要阵地。每年七月中旬,碧水岩庙前文化宫广场上举行盛大的庙会,开展各种文化娱乐祭拜活动,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增强两岸交流,欢度中元,喜庆丰收,相互祝福。八十年代以来,先后有台湾台北、基隆、桃园嘉义和广东紫金、广西埔北、江西萍乡等乡亲组团返回故乡芦溪朝圣进香,寻根祭祖,联亲联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