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柚都平和>第33期>正文

清代“红宫”藏在平和乡村人未识

作者:黄水成 文/图  来源:柚都平和  编辑:周艺桂  日期:2014年08月18日

 

图为红宫建筑群的拱西楼

图为红宫建筑群的玉壁增辉楼

 

  本报讯(黄水成 文/图)俄罗斯的克里姆林宫、美国华盛顿的白宫各以其独特恢弘的建筑风格闻名于世。距平和县城5公里的小溪镇内林村,有座清代“红宫”建筑群,却藏在乡村无人识。“我们村里原本有七座这样红砖红瓦按七星北斗阵排开的方形土楼群,如今只留下四座,很可惜。”87日,说起“红宫”的历史,李平东老人一脸惋惜。

    笔者爬上附近一座民居房顶俯瞰,现存的四座方形土楼互为犄角,连成一片,呈东西走向之势,东起“拱西楼”,西至“玉壁增辉楼”,贯穿整个内林村,占地面积150多亩。楼群有内外两道城墙,外城是条石砌基的三合土墙,楼高12米,墙宽1米多,四座楼外墙周长1000多米;整个建筑群气势恢弘,风格独特。最具特色的是,建筑群全为红砖红瓦,骄阳之下,更加明艳,素有“红砖城堡”之称。“因为这片老厝都是清一色的红,红是吉利的象征,我们都叫它——红宫!小时候,我经常在这片红宫楼内嬉戏,从东到西跑一遍,半天就过去了,感觉日子过得很快。”李平东说。

    据李平东介绍,这片建筑群是他先祖李氏四世祖观佑公于道光丙午年(1864年)所建。据族谱记载,观佑公本人臂力超人,是开荒种田能手,在小溪、漳州等处开垦荒田几百亩,聚攒不少财富,便想为李氏子孙后代建立万代基业,他请风水先生选择了这块风水宝地,不惜巨资,先建起第一座方形土楼——拱西楼。后来家业发达财丁兴旺,又先后建起“玉壁增辉楼”等另三座方形土楼,连成一片,形成一座小城堡,四座楼先后经营了20年才建成。到民国初年,内林李氏族人剧增至二三百户,原来四座土楼又住不下,族人又在这四座楼旁西北面建起另三座方形土楼,成北斗七星态势。“以前一直盛传——富不富,也没有内林的大厝,指的就是这片建筑群,很可惜这后建的三座楼在文革期间毁掉了。”李平东说。

    这一建筑群最具代表性的当数最先建造的“拱西楼”,这是一幢闽南的方形土楼与北方四合院相结合的典型建筑,占地2000平方米,整座楼为双环方形土楼,分成12单元,共有房间60间,至今尚有五户人家住在楼内。“拱西楼”楼门朝西,门额石匾镌刻着40厘米见方的颜体“拱西楼”三字。楼内有油画、彩绘、木雕、楹联,是漳州众多土楼中所独有,在古民居中亦属罕见,堪称民间艺术珍品。为此,2013年,平和县政府把“拱西楼”列为第八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我们内林李氏历代香火兴旺,人才辈出,以前民国时期燕京大学毕业的革命志士李青仪,现代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李平生等都出生在这座楼内,李平生经常带北京的文化名人回乡参观。2010年,李平生积极向相关部门呼吁,倡议修缮保护这片古建筑群,大家才意识到这片老厝有保护价值。”李平东说。

    当天,笔者遇见李平生,他正带领楼内乡亲族人掀起一场土楼家园整洁行动,修缮门楼,并准备竖起一座三米多高拱西楼石碑,铺设一个停车场,并对土楼周边进行绿化,而所有费用由李平生一人承担。“文化靠传承,总得有人带头去做,现在这剩下的四座土楼都有不同程度的损毁,我想,这片祖上的基业不该毁在我们这代人的手里,为后人留笔文化遗产。”李平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