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腾村的红色记忆
因缘际会,近年来到钟腾村已可以用“无数次”来形容了。
起初,是因为公事而去。后来,经常不自觉地就会去走走看看,或者邀朋友来客去看看走走。——钟腾村实在是有着太丰富的内涵,足以让你有“读之千遍而不厌不透”的感慨。
中国改革开放春风为钟腾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美好生活,借助丰富的生态和人文资源,钟腾人正以“养鸡生蛋”的方式把钟腾村建设得更加富美,人们争相不辞劳累地前来探访:清代建造的漳州市唯一的“武榜眼府”、美好的村庄生态、三座规模不小的古代生土楼、韵味独特的古巷、以及与之相关的如木笔树等各种细小景物……所有的景致都是独具一格,所有的角落都能让你流连忘返。
思甜的同时亦当忆苦。“革命老区重点村”钟腾不会忘记那段为着解放和自由而挣扎奋斗的烽火岁月。钟腾人铭记着,是当时那段红色的历史为今天的美好生活奠定下的基础,是当时那一串串红色的脚印为今天的幸福钟腾开辟出的道路。钟腾村在解放前一直沿用的名字叫“铜陵村”,它的改名正是因为一名当时因在此奋斗而牺牲的革命烈士钟骞(钟腾)而来。
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共闽西南特委联络站就设立在当时的榜眼府内,魏金水、刘永生、朱曼平、陈仲一、巫先科、卢叨、钟骞、莫丁贵、卢炎、陈天才、吴扬等十多位革命前辈曾在这里战斗过,钟腾村因此成为当时有名的“红军窝”。而与此同时,还有一大批在当时被称之为“接头户”的钟腾村民为游击队筹粮款、送情报、购物资、安置伤病员等做了大量工作,他们的热血同样浸染在了这一块红色村庄里面。
在当时钟腾村无数的“接头户”群体中,被传颂得最多的大概要数黄惠和他的家族了。
黄惠何许人也?通过一些零星的记载可知,黄惠,字穆如,生于1852年,为清末秀才,在村里创办私塾,为人正直,乐于扶贫济困,同时擅长书法,是爱国归侨、美术教育家、中国油画先驱者周碧初先生的岳父。黄惠流传下来的书法作品并不多,在《平和县书画作品集》中收录有他的楷书《朱柏庐治家格言》,远近闻名的秀峰乡“太极村”福塘村“聚奎楼”楼名及楼门左右对联“聚族于斯和气一团安乐土”、“奎星所照灵光万古萃高楼”即为黄惠所题,在霞寨镇中心小学矗立着一块“知恩捐资”爱心功德碑也是由黄惠所篆刻。从中可见,黄惠的书法气息内敛、苍劲有力,功底深厚。书品如人品,人正则书正,从书法作品中也可见出黄惠为人正直的性格特点。
黄惠作为书法家的声誉由他所流传下来的些许作品流传开来。黄惠作为一名革命者、“接头户”的事迹则更多的是在一代一代钟腾人口口相传中传颂开来的。
黄惠和打响“八闽第一枪”的“平和暴动”总指挥朱积垒素有交情。与革命者的交情,正直的品格,白色恐怖统治下民不聊生的乡村惨象……中国知识分子社会良知和家国情怀就这样被激起了。黄惠再也不愿意苟且偷生地做一名不问世事的乱世书生了,他开始当起了中共闽西南特委革命的“接头户”,为闽西南游击队筹粮购资、送情报、安置伤病员积极地奔忙着。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家人亲戚纷纷投身革命。1933年,黄惠的孙子黄亨言在投身革命时惨遭敌人杀害。老人悲伤不已,愤而发誓:“即使是被剿家灭族,倾家荡产,也要全力支持革命”。1939年,88岁的黄惠为了支持革命,把全家每年收成的部分粮食100余石,作为游击队的生活费用,为闽西南革命队伍的巩固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从土地革命战争到全国解放的二十多年时间里,黄惠先生的家族里先后有十五位后代参加闽西南游击队,有六个是革命“接头户”。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先后掩护过闽粤边委、王涛支队、闽南政保队、闽南支队、“边纵”第八支队的负责同志。他的夫人陈嘉在掩护革命者的过程中表现机智勇敢,被人们亲切地尊称为“革命老妈妈”。
在那个年代,“红军窝”钟腾村村民参加革命是很普遍的现象,而像黄惠这样整个家族如此倾财倾力支持参加革命的家庭更加令人肃然起敬。
……
漫步在今天的钟腾村,仍然可以感受得到它不平凡的历史。徘徊驻足在曾经作为“红军窝”的榜眼府角角落落,恍若看到“黄惠们”在细心地照顾着伤病员;穿梭流连在三座偌大的土楼古堡和斑驳沧桑的古巷之间,恍若看到“黄惠们”凭着勇敢和智慧冒着危险掩护着游击队员安全撤离……
一个村庄的历史,其实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史的缩影。从钟腾村的那一段红色历史中,我们感受到了中国革命历史的进程,感受到了新中国在时代变革进程中的悄然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