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柚都平和>第20期>正文

遇见侯山宫

作者:王志晖 苏晓梦/文 邓景民/图  来源:柚都平和  编辑:周艺桂  日期:2014年05月19日

 

 

    提起小溪镇西林村,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香甜可口的琯溪蜜柚,因为这里是琯溪蜜柚发源地,但其实西林村除了有蜜柚,还有一座值得您细细品味的地方,那就是侯山宫。这座宫庙有着明清建筑风格,不仅香火远传台湾,还是龙艺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要了解平和民俗文化,侯山宫是一个不能不去的地方。

花开西山 香传两岸

    侯山宫始建于明朝,至今已有500多年,现为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涉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重点道教宫庙,宫中主祀玄坛元帅赵公明,玄坛元帅即财神爷,财神爷为何结缘西林村,成为一方守护神?侯山宫管委会副主任李荣华说,这与一个托梦救人的传说有关。

    “明正统年间,西山李氏第三世祖先李峤赴考,夜宿贡院,然而,一场灾难却悄悄降临。”

    李荣华说,一天晚上半夜的时候,突然,李峤梦见一个黑脸长须,身穿金盔金甲的神人来叫醒他,说快逃,灾难来了,我来救你。李峤从梦中惊醒,发现贡院失火,楼梯各个方面都被大火封死了,考生们无法逃生。于是,考生们只能往还没着火的神龛方向退去,就在此时,李峤发现贡院里供奉的玄坛元帅竟与托梦给他的神人长一模一样,托梦救他的竟然是玄坛元帅,想到刚才梦境,李峤赶快把玄坛元帅的金身抱在怀里,从楼上跳下来,结果安然无恙。

    火场逃生的李峤,为感谢救命之恩,将玄坛元帅金身恭请回故里,敬元帅为当地的保护神,并在红厝崙建造一座“敦和宫”。明正德三年,敦和宫迁址西山城边,更名为“侯山宫”,香火历久不衰。

    随着历代“西山李”先民漂洋过海到台湾及东南亚创业谋生,侯山宫香火也广播台湾等地。如今在台湾的南投、台中等地,均建有分庙。从1988年开始,台湾信士每年组团返回侯山宫进香,许多台湾信士及李氏宗亲为祖地捐献善款援建学校、道路及庙宇等公益事业。闽台同胞人同祖、神同源,侯山宫成为两岸交流重要的桥梁纽带。

闽南风格 文物宝库

    500多年来,侯山宫虽经多次改扩建,仍保存明清闽南传统的建筑风格。庙宇富丽堂皇,气派恢宏,主殿屋面琉璃瓦顶,脊饰瓷雕,有二龙戏珠、八仙过海等,色彩艳丽,金碧辉煌。庙内梁架上的动物雕刻彩绘,殿堂上的镂雕屏风,更是栩栩如生,独具一格。

    庙里一块牌匾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块牌匾长约两米,上书“握符佑世”四个大字,整个牌匾都被烟熏黑,看来已经有些年头了。李荣华说,可别小看这块牌匾,是云南的监察御史张宽题写,已经有五百多年的历史。

    张宽和李峤是同窗好友,那年他们共同赴考,遇到了那场火灾。后来,张宽感念玄坛元帅的威灵显赫,特地写了这四个字赠送给侯山宫,以表示对玄坛元帅的恭敬之情。

    此外,侯山宫还有许多石器、石碑。侯山宫前广场旁,摆着一块“侯山玉璧”石碑,这块石碑是万历四十二年,书法家范允临题写的。此外,还有明代“西铭碑记”碑刻,乾隆“李氏重修祖庙序”碑刻及华表石碑和乾隆年间的石香炉,散见于侯山宫。这些都是研究侯山宫以及平和历史文化不可多得的宝藏。

龙艺一闹三百年

    随着历史演变,侯山宫的信仰变成了民俗,出现了诸如祭祀、建醮、迎神赛会、迎龙艺、结彩楼等一系列活动,形成一种浓厚的、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庙会文化,其中又以龙艺最有特色。

    龙艺是闽南地区最具特色、最有观赏性的迎神活动,寄托了民众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愿望。侯山宫的龙艺因最长、节数最多、最华丽而闻名遐迩。每年元宵节,侯山宫举行迎神活动,上千人信众组成迎神队伍,浩浩荡荡踩街。龙艺一般由“龙头”、“龙段”、“龙尾”三部分组成,每节龙段上坐着一名打扮成古代戏曲人物童男或者童女,每条龙艺队还配有彩灯队、彩旗队、彩车队、舞狮队、锣鼓队等,队伍绵延两三公里。队伍所到之处,民众夹道焚香祭拜,炮声连天,烟花绽放,全城沉浸在一片喜庆声中。2008年,小溪镇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艺(龙艺)之乡。”

    近年来,侯山宫在各界的重视下,影响力不断提升,2014年元月13日,侯山宫正式启动该宫庙的扩建工程,计划在3年内,投资1000万元,新建后殿、太岁殿和观音殿,满足两岸信众朝拜需求,相信到时候,新侯山宫会以全新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焕发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