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柚都平和>第20期>正文

林语堂与他的挚爱陈锦端

作者:◎飞和  来源:柚都平和  编辑:周艺桂  日期:2014年05月19日

     1976326日,“幽默大师”林语堂的心脏停止后又跳动,然后又停止,如此反复9次,这位82岁的文学大师才终于离开人世。在临终前,他最遗憾的有两件事,一是到死也没能见到他一生的挚爱陈锦端,二是没能亲自翻译其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小说《京华烟云》。

    陈锦端何许人也?为何能让大师至死仍念念不忘?她与大师之间,究竟有什么样的情感瓜葛?到底是爱情重要还是婚姻重要?笔者对这一问题一直颇为兴趣,多次在林语堂故居与解说人员及前往参观的朋友们探讨这一让人津津乐道的问题,每次,每个人也都谈得唾沫横飞、眉飞色舞、风生水起、相持不下,而且,各有各的观点,各有各的立场。

    首先,要澄清二个概念的区别与含义:爱恋与爱情。男女之间的爱恋可以是纯精神的,绝对完美的,红楼梦称之为“意淫”,柏拉图则称之为“精神恋爱”;而爱情则需要物质加精神,现实版的。爱恋可以发生在任何男女之间,不论年龄、不论文凭、不论外表、不论任何附加条件,甚至同性间也可以产生这种情愫;而爱情则需要更多,包括各种客观条件,包括外表包括性,最后还需要现实生活来实现其结合,婚姻和白头偕老、相濡以沫是最完美的结局。当然,这只是我一家之谈,不一定为大众所认可。

    依此理论推断,林语堂与陈锦端之间,其实并无真正的爱情,仅仅只是停留在爱恋阶段而已。换句话说,他们之间并无真爱,不仅没有达到白头偕老、相濡以沫的程度,更没达到谁离开谁就活不下去的地步,“意淫”而已。

    依我看,以林语堂大师的性格,他是不可能有真正的爱情。因为真正的爱情需要抗争,需要克服万难,需要坚贞不渝,而他不具备这点品性,不具备这种战斗的精神和坚定的立场。陈锦端与他相恋之时,他们俩均是男未婚女未嫁,除了父母之外,并无别的任何因素可以阻挡。可结果,他还是放弃了,甚至接受了陈锦端父亲介绍的邻家女孩。无论在任何年代任何情况下,都是可以坚持可以努力的,而这种姿态绝不是一个血性男人所应有的品质,唯一的解释就是:他们之间其实并无真爱,或爱得不够深。

    相反,我们看鲁迅,虽然认识许广平时已是有家室之人,可他还是敢于接受了小他十七岁学生的追求。后来,他们有了共同的孩子海婴,并一直相守到先生离开人世。鲁迅在中国之所以有今天如此的名气与成就,不仅仅靠他自身的才气,更多的还依靠许广平在他去世后,花费大量的心血帮他整理文稿、做宣传,这,才能叫真正的爱情。

    那么陈锦端其人究竟如何?如果不是因为有林语堂,世人今日估计无几人识“陈锦端”三字,如果当初林语堂娶了陈锦端,或许今日,连“林语堂”三字亦无几人知晓。这说明什么?陈锦端并非才女,更非仙女,只是一普通寻常女子而已,并且不怎么识货,也许只有在林语堂心目中才够得上“完美女人”,在世人眼中却未必。按常理,不能走到最后的,至少称不上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在某些方面,定有它的不和谐处。相反,林语堂的夫人廖翠凤则非常识货,不因林语堂穷而嫌弃他,虽然不一定有慧眼识珠发现“潜力股”的眼光,但至少是真心喜欢林语堂,甚至不顾林语堂痴迷陈锦端而看上他,这种爱,能说不是真爱吗?

    选择和什么样的女人共渡一生是男人生命中的一件大事,因为她能影响甚至改变一个男人的命运。其实,男人并不像女人想象的那么愚蠢,孰优孰劣,谁更爱自己多一点,心里是非常明白的。虽说林语堂内心爱陈锦端会多一点,但最终选择和谁过一辈子,绝不是一时的冲动,心里定是做过无数的对比和衡量的。脆弱的爱情终究敌不过强大的现实,就好比林语堂自己所述:男人怎能为了爱情而牺牲对人生一切美好的追求呢?有时,选择人生伴侣就和下围棋一样,需要有大局观,需要计算局部与全局利益的平衡,该舍的就要舍,该弃子的就要弃子。

    说林语堂与陈锦端之间没有真正的爱情,估计大师要是在世的话,听到这话肯定会气死。那么,他们俩之间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感情呢?为什么会是这种结局?应该如何定义和认识?就他们本身而言,应该也可算是情投意合。但门不当户不对,在过去那种年代,婚姻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果没有现代的理念和思想,没有抗争的精神,有这种结局是不难理解的。既算是现代,据科学的分析,门当户对的爱情婚后才会更加幸福。所以,他们的结局符合当时的国情、民情、传统,也符合现代多数人的思想。

    1975年,林语堂住在三女儿林相如在香港的家。一天,陈锦端的嫂子登门造访,寒喧之后,林语堂问起多年不通音讯的恋人的情况,当听说陈锦端住在厦门时,他那有些混浊的老眼忽地一亮,双手撑着轮椅的扶手想站起来,并高兴地连声说:“你告诉她,我要去看她!”廖翠凤忍不住说:“语堂!不要发疯,你不会走路,怎么还想去厦门?”林语堂听罢,颓然躺倒在轮椅上,喟然长叹。

    “我不免想到,在父亲心灵最深之处,没有人能碰到的地方,锦端永远占一个地位。”(《林语堂传》,林太乙著)林语堂的次女林太乙的这些描述,让我不由想起金末元初著名学者元好问那首流传千古的《雁丘词》“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很适合作为给林语堂与他的挚爱最后的定论,不过后一句要改,“直教人毕生难忘”,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