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林语堂
金华小学五年(4)班 张轩妍 指导老师:陈福海
很早我就知道我的家乡漳州出了一位世界文化名人、文学大师,他的名字叫做林语堂,但是我对他的了解仅仅局限在“文学家”、“翻译家”、“哲学家”这些头衔上,仅仅读过几篇关于他的介绍而已。他是怎样的一个人?有什么成就?为什么有这么多耀眼的头衔?对于林语堂这位大师,我一直怀着一颗好奇心,趁着举行的“走进林语堂"活动,使我加深了对林语堂大师的了解。
那天,晴空万里,我们把目标锁定在林语堂故居。首先参观的是林语堂大师的卧室。通过讲解员介绍照片,我了解到林语堂的资料和他小时候的一些事情:林语堂,一八八五年出生在平和县坂仔镇,他的父亲叫做林至诚,是一个牧师,从小林语堂最要好的是二姐林美宫;林语堂小时候就有很大的抱负,七岁时的梦想就是到漳州开一间辩论府,从小就喜欢看西洋杂志。这些照片虽然陈旧却弥足珍贵,透过这些照片,我们可以追寻先生的生命足迹,可以追寻先生的文学旅程。
林语堂房间的楼下,有一张全家福,照片上的林语堂头上用布条系着一条辫子,这时,我的好奇心又犯了,为什么林语堂头上系着布条辫子呢?为什么他要把辫子剪掉?听了讲解员的介绍,我才茅塞顿开。原来,小时候的林语堂很淘气,有着自己的见解,他想:为什么我们中国人就一定要扎辫子呢?为什么外国人就不扎辫子呢?于是,林语堂自作主张把辫子剪掉了,刚巧那会儿要拍全家福,父亲无奈,只好用布条编了一条辫子套在头上冒充。
走出林语堂的卧室,把目光移到林语堂故居厨房后面的那一口水井。林语堂经常从井中打水,但是,要想把打来的水拿到厨房,还要费劲多绕一圈,很是不方便。林语堂就突发奇想,在水井旁边、厨房墙上加了一个水槽,只要把水倒进水槽,在水槽旁边放个水缸,这样,水槽里的水就流进水缸里,大大减少了劳动量。可见林语堂小时候就很爱动脑筋,生活中处处闪耀着智慧与创新的光芒。
在林语堂纪念馆里挂着一幅他的作品《我的家乡》,细读其中的文字:“我的家是在崇山峻岭之中,四周都是高山。家乡的景色,是我在纽约的生活时所梦寐不忘的......我经常思念起自己儿时常去的河边,听河水流淌的声音,仰望高山,看山顶云彩的变化。”从中可以感受到他对故乡深挚的热爱,其清新细腻的文风深深吸引着我,引导着我更多地去读他的文章,了解他的思想。
我喜欢林语堂的豁达、优雅、懂得闲适的生活。他的骨气藏在骨头里。他是那种对于我们成长有意义的作家。他的审美趣味有现代感,在三十年代的中国真是难得。在如今这个压力与竞争的社会,他的人生哲学显出价值。如今生活节奏好像是按了快进的磁带,内容没变却早已没有了韵味。林语堂大师的文字却可以在繁忙的时代透出一股清香,这股清香,是何等清爽!
林老先生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他的思想却随着我们的脚步一直延续着,这也正说明了伟大的人的伟大思想必定是与时俱进的吧。林语堂先生学贯中西,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他是故乡的骄傲,是漳州的骄傲,更是中国文坛的骄傲。读林老先生的书,可以感受到他手里端着咖啡,戴着眼睛笑呵呵地对着我。他知道我在读他,读他的精明,他的幽默,他的睿智,他的宽容、豁达、勤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