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柚都平和>第16期>正文

林语堂的家庭

作者:◎黄荣才  来源:柚都平和  编辑:周艺桂  日期:2014年04月21日
 
 
  如果林语堂是一棵树,这棵树就相对删繁就简的一目了然。家里其他成员是夫人廖翠凤和三个女儿林如斯、林太乙和林相如。夫人廖翠凤是厦门鼓浪屿人,是钱庄老板廖悦发的女儿,当年林语堂和陈锦端的爱情被陈锦端的父亲陈天恩拆散之后,陈天恩把廖翠凤介绍给林语堂,廖翠凤就这样被推到林语堂面前。对林语堂颇有好感的廖翠凤以一句“穷有什么关系?”决定了自己的婚姻,让她和林语堂成为眷属,1919年结婚之后,她跟随外出留学的林语堂来到美国,然后相随相伴,成为林语堂一生的生活良伴,也成为“爱情是结婚后开始”的典范,收获了爱情,收获了美好的生活,直到1987年4月8日在香港去世,享年90岁。那时候,林语堂已经去世11年了。
   三个女儿是林语堂的挚爱。“我有幸生得几个好孩子,孝顺我们,对我们真诚敬爱,每个人都一心尽责。”(《林语堂传》林太乙著)在三个女儿出生之后,林语堂没有生个儿子的期待,“他不在乎传宗接代”,“不想要有儿子”,他支持妻子廖翠凤早早做了结扎手术,把所有的爱倾注到三个女儿身上。大女儿林如斯,又名凤如,于1923年出生在厦门,临产之时,林语堂夫妇还在国外,为了省钱,他们决定回国。林语堂是买了回国的船票,定了回国的日期才参加博士论文的答辩,这样的背水一战让廖翠凤很是担忧林语堂万一过不了关怎么办,以致她焦急地等在路边,林语堂顺利通过回来,他们在路边会合,忍不住激动地拥吻。林如斯小时就在《西风》杂志上发表诗作,在抗战时期曾回国参加战地救护队,给林可胜当过英文秘书,后来违背父母的意愿,与美国青年秋克私奔,但婚后性格相悖,经常争吵,以至离异。以后虽随父母返回台湾,在故宫博物馆担任馆长的“英文助理”,编译过《唐诗选择》。但因为婚姻不幸,离婚后得了抑郁症,让林语堂夫妇担忧甚多,廖翠凤曾一度对林如斯态度不甚耐烦,但林语堂依然慈爱地包容,对女儿的爱从没有改变。林如斯于1971年在台湾寓所上吊自杀,这给了林语堂极大的打击,他的病情加重,身体逐渐垮了下去。
   生于1926年的林无双,原名玉如,笔名太乙,继承了林语堂的衣钵,成为著名的作家,著述丰厚,著有《丁香遍野》等六部小说,编篡《语堂文选》等多部文集,创作了《林语堂传》、《林家次女》等著作。她在美国陶尔顿中学毕业后,在父亲的鼓励下到耶鲁大学教中文。以后陆续修完哥伦比业大学文学专业的课程。毕业后一度在台湾编辑《天凤》杂志,曾任美国《读者文摘》中文版总编辑,林太乙的夫婿黎明,先后在联合国相关机构等任职,曾任香港中文出版社社长六年,退休后与林太乙花了四年时间编纂《最新林语堂汉英词典》于1987年出版。林太乙和黎明育有一男一女,这也是林语堂三个女儿唯一有生育孩子的一个。林太乙两个孩子出生之后,甚得林语堂宠爱,林语堂加入他们,成为“我们三个孩子”,经常玩出许多花样逗弄廖翠凤,让林语堂享受了不少家庭的天伦之乐,保持了林语堂的童心。林太乙曾和林相如一起回到漳州。2003年7月5日,七十七岁的林太乙因患胰腺癌在美国不幸去世。
   林语堂最小的女儿林相如于1931年出生,林相如和两个姐姐一样,跟随父母漂泊各个地方,生性活泼的她在很小的时候就经常唱歌为父亲助兴,小时候和林语堂一起去买鸟,去逛街,长大后又一起去海外钓鱼等等。林相如毕业于哥伦比业大学化学系,后进入哈佛大学研究院深造,获生物化学博士学位,长期担任香港大学生化学系的主任,一级教授,出版学术专著七十多种,曾在美国休斯敦大学从事研究工作,现居美国,还经常一个人四处游览。平和县推进林语堂的研究、宣传之时,我保持和林相如密切的联系,经常通电子邮件。2007年平和林语堂文学馆开馆之前,林相如和黎明共同捐赠了部分林语堂的著作。
   我更愿意说林语堂是林至诚这棵大树上的一根主干。林语堂的祖父是个善良的乡下人,懂得拳术,臂力过人。后来被太平天国军队抓去,当了挑夫,下落不明。林语堂留学海外期间,曾在法国四处打听,期待能够找到失踪的祖父,最后没有结果。祖父失踪之后,祖母带着林至诚和小儿子到了厦门,把小儿子送给吕姓医生,后来自己改嫁。据说她曾用一根扁担和十几个散兵游勇对打过,把对方打得落花流水。父亲林至诚是漳州天宝镇五里沙人,以务农和当小贩为生,但勤奋好学,24岁入神学院培训,后来被派到厦门同安、石码、平和等多个地方传教布道。1880年到平和坂仔传教。他天生机敏,想象力极强,而且十分幽默,喜欢讲笑话是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让人感到很可亲近。他喜欢参与村民的红白喜事,调解民间纠纷,乐于当媒人,还很有正义感,为了一个卖柴的老人,他不惜与税吏冲突,差点打架了。林至诚思想开放,接受西方文明,1900年在坂仔教堂创办了铭新小学,自己当老师授课。他鼓励孩子上牛津大学、柏林大学,不惜卖掉祖屋给儿子当学费。在林语堂留学德国期间病逝。母亲杨顺命出身贫寒,识字不多,仅能看懂闽南语拼音的《闽南圣诗》。她和善、淳朴,极具爱心,一生日夜操持家务与抚养八个儿女,七十七岁病故。
   林语堂兄弟姐妹八人,林语堂排名第七。四哥林和平早殁,二姐林美宫在出嫁不久回娘家的时候因患鼠疫去世,以致林语堂年轻时候的眼泪都是为他的二姐流的。四哥和二姐埋葬在坂仔的番仔山,也就是南山。林语堂在老年回忆家乡的时候,还深情回忆,牵挂他们的坟墓是否还在。大哥林景良,又名和安,字孟温,厦门救世医院医科学校毕业后,一度在鼓浪屿荣华中学任国文教员,后在厦门大学国学院当编辑。中年举家迁回漳州,在东门街(今新华东路)路口开设“保元大药房”,为群众施诊看病。以后斥资购宅于北廓顶(今大同路),取名为"葆园",颐养天年。二哥林玉霖,又名和凤,在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赴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归国后返母校任教。抗战胜利后,返闽在厦门大学西文系任教授,直至解放后退休。三哥林憾庐,又名和清,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活跃于上海文坛,担任《宇宙风》编辑,抗战期间随刊物迁往广西桂林,林憾庐抱病编辑《宇宙风》,最后心力交瘁病逝。六弟林幽,又名玉苑,长期在上海从事文化工作。大姐林瑞珠,又名仪贞,粗通文字,较早嫁给鼓浪屿一商人,其后丈夫抽鸦片烟早夭,茹苦含辛抚养八个子女。至于侄辈,人丁兴旺,林语堂是尽力帮助,有成就者大有人在。林惠元深得林语堂喜爱,林宝泉,又名疑今,系厦门大学外文系主任、教授,翻译了海明威的作品《永别了武器》等,侄孙女林梦海是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等等,林语堂曾多次幽默地说过:“林至诚的遗传因子极强……第三代、第四代林氏家族的子女都没有冲淡多少”,“姓林的个个智力极高”,“姓林的个个聪明”等。(《林语堂传》林太乙著)
   无论是女儿还是侄儿、侄女,还有外孙女,都是林语堂的骄傲和欣慰,“我身边围满令我自傲的孙儿、侄儿和侄女。”(《八十自叙》)这些从林至诚这棵树分出来的枝桠,伸向天空的不同角落,葱郁而富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