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柚都平和>第16期>正文

白芽奇兰的“山寨”之痛

作者:◎江南雪  来源:柚都平和  编辑:周艺桂  日期:2014年04月21日
    明朗的秋日下,千米高山上,一簇簇茶芽鲜活欲滴。我们忍不住亲手采摘,并以最原始的方法炒制。
   这是今年国庆期间发生在平和大芹山上的一景,那些充满灵性的茶树就是白芽奇兰。我们只是简单地用炒菜的锅,用双手轻轻拨揉,就炒制出了清香的奇兰茶。当然,白芽奇兰是适合以乌龙茶制作工艺加工的,但我属非专业人士,只能“戏制”。不管怎样,这是有生以来,本人亲手采制的第一泡茶。尽管最近一两年,做为负责茶叶新闻的记者,我喝过的茶也算种类繁多,但这趟平和制茶之旅,应是我品茶生涯中最值得记住的一次。
   于是我想,白芽奇兰于我是有缘的。但是,每每想起白芽奇兰,说起白芽奇兰,我的心情是颇为复杂的。我惦记着它,知道这么多年来,它一直在努力成长,过程坎坷,现状却不尽如人意。我总觉得,它可以表现更出众的!
   红茶、白茶、绿茶、黑茶……厦门号称正打造世界茶叶之都,做为厦门主流媒体负责茶叶新闻的记者,这两年里,我喝过无数稀奇古怪的茶。但是,在厦门的各个茶店、茶馆,各种品茶场合,我似乎从没见过白芽奇兰的身影。惟一的一次,是在今年初的春茶品鉴会上。它却是以“山寨大红袍”的面貌出现的。它毕竟是闽南的茶叶,被人用闽北岩茶的工艺加工后,既无法体现出它自身的优点,也不可能拥有岩茶的“岩韵”。于是,有人称它为“低档茶青”。在那场品鉴会上,平和籍的茶叶品牌策划师黄武疆痛心无比,当场拿出一泡高端白芽奇兰供大家品鉴。当那股醇厚悠长的茶香沁入心脾时,几乎所有的爱茶人都惊呼:如此天生丽质的高山好茶,何需成为别人的“山寨”?
    但是,在厦门这座“群茶争雄”的城市里,除了我们这几位“小众”,还有谁知道它的天生丽质呢?我知道,早在上世纪90年代,白芽奇兰的家乡父母官就玩起了如今已屡见不鲜的“茶王”拍卖,白芽奇兰在当时就曾拍出每500克18万元的“天价”;我知道,不甘心让白芽奇兰“深藏深闺”的平和茶人上北京冲世博,只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知晓奇兰的芳香;我知道,黄荣才等平和籍才子文人,正苦心孤诣地为提升白芽奇兰的文化含量而努力,甚至想让上世纪大文豪语堂先生做“代言人”,因为从平和大山走出的林语堂曾经说过:中国人只要有一壶茶,走到哪里都是快乐的。语堂——平和,白芽奇兰——平和,所以,白芽奇兰是语堂家乡的茶,是语堂喝过的茶……
    甚至连远在湖南的黑茶也来厦门吐芬芳了;甚至连锡兰红茶也来厦门展魅力了。而白芽奇兰,它的故乡距离厦门不过一个半小时车程,有10万平和儿女在厦打拼,什么时候,它才能在厦门骄傲地绽放自己的美丽,而不是成为大红袍的“山寨”版,自降身价呢?
    所幸的是,几天前,我的疑惑似乎有了些答案。我见到了白芽奇兰迷张志忠,福元茶业的主人。他告诉我,在平和白芽奇兰种植面积不断减少的如今,他逆势而为扩种;他已在厦门设了白芽奇兰展示中心,未来打算再开五家十家店。曾经有茶界人士说过,在福建,任何茶品,不在厦门设专卖店、展示中心,就难以打出品牌。白芽奇兰,带着“深闺女子”的纯朴、不加矫饰的美丽,勇敢地来到厦门,是否意味着它也迈出了塑造品牌的关键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