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柚都平和>第15期>正文

感受林语堂的心境

来源:柚都平和  编辑:周艺桂  日期:2014年04月14日
 
金华小学六年(1)班   林倩瑜    指导老师 :周日华
  “我是漳州府平和县人……”“我的家乡是天底下最美的地方。”这些话出自谁人之口呢?那就是横贯东西方文化的世界大师林语堂先生。
   一束阳光照进房间,我睁开朦胧的睡眼,心想:今天就要走进语堂大师童年世界,寻访他小时的足迹了,便万分激动。
   走近林语堂故居,大门前,语堂的全家雕塑屹立在眼前,小林语堂羞涩地躲在哥哥后面,头上戴着一个小布帽,听讲解员叔叔说:“林语堂小时候擅自将自己头上的辫子剪掉了,认为剪掉辫子就可以摆脱清朝的统治。”从这一小小的想法就可以看出林语堂小时候便十分有主见。
   踏入大门,呈现眼前的是一幅乡村幽静图,几张简朴的石桌,几棵老树,还有一幢2层的小阁楼,就在这里,诞生了一代文化名人——林语堂。也就是这片山水,孕育了林语堂平和、闲适、幽默的思想和平静面对世界的心态。
   进入故居,墙上一张张林语堂家人的照片,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语堂二姐林美宫那种忧郁的深情,仿佛在批判当时那种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和对林语堂那种关爱与鼓励,从她的眼神中,我读出她把自己求学的梦想与希望寄托在弟弟身上,盼望他将来能出人头地的那种迫切心情。
   细细品读墙上的照片,其中一张是鲁迅、林语堂及其学生在厦门大学后山上的合影,鲁迅脸上略显忧愁,而林语堂则是面带笑容,这不难让人感受出林语堂和鲁迅两人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浏览了这些照片,走在客厅石板上,客厅一角的那盏不引人注目的油灯,也许,是它照亮温暖了林语堂的一家人,也许,也是它,照亮了林语堂前进的道路,照亮了林语堂的一生。
   依傍故居而立的文学馆更是让人回味。站在文学馆大门前,瞻仰着那由季羡林亲笔题写的隽秀的馆名“林语堂文学馆”。有了季老的题名,整个文学馆显得更厚重了。这是两个不曾相见只如两座巍峨大山相互敬仰的伟人相加的分量。
   端详墙上的一幅幅照片,一段段简介,深深地体会了林语堂酸甜苦辣的一生。林语堂大师从十岁就开始漂泊,那种好学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更让我难以忘怀他那种幽默、闲适的人生态度。“绅士的演讲要像女孩子的迷你裙一样愈短愈好。”“世界上最优雅的生活就是住在英国乡村,房间通上美国暖气管,娶一个日本太太,再请个中国厨师,然后谈一个法国情人。”这些简短的话语足以让我们认识并了解到大师那种恬适的心境。世界上第一个将英语单词“humour”译成中文“幽默”的是林语堂。他说:“凡善于幽默的人,其谐趣必愈幽隐,而善于鉴赏幽默的人,其欣赏尤在于内心静默的理会,大有不可与外人道之滋味。”
   墙上《我的家乡》一文,林语堂深深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与感激。“如果我有一些健全的观念和简朴的思想,那完全是得之于闽南坂仔之秀美的山陵,因为我相信我仍然是用一个简朴的农家子的眼睛来观看人生。”他感激,感激远方的青山,感激蔚蓝的晴空。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走在林语堂曾经行走的小径上,一种莫名的凝重感涌上心头,仿佛看到林语堂与赖柏英小时嬉戏的样子,还有母亲教他识字看书…… 是家乡的一切赋予林语堂的那种心境。直到晚年,林语堂还是念念不忘这片山水的。
   文博园里的语堂雕像屹立在花山溪旁,他手持一根烟斗,以那种令世人无法忘怀的微笑,用那种极其平和的眼神望着花山溪,他仿佛看见,那旧时乘船去厦门的情景,那眼神,传递的不仅仅是他对厦门那段时间的怀念,也饱含了他对家乡的深情,也许他怀念的更会是那藏在他内心最深的东西,这并不是我们所知道的。我们只知道,这里出了个林语堂,出了个世界级文化大师。
   洗尽铅华见本心,红尘深处不染尘。在当今物质化的喧嚣世界,我们需要林语堂,我们呼唤林语堂。然而,林语堂始终像一个离我们忽远忽近的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