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泊的林语堂
作者:⊙黄荣才 来源:柚都平和 编辑:周艺桂 日期:2014年02月17日

从10岁开始,林语堂就开始漂泊。当他第一次走下平和坂仔家门口那十几级台阶,登上从坂仔到小溪的“浅底小舟”的时候,也许他把这仅仅当成一次求学生活的开始,没有意识到这是生命漂泊的启程,然而从那以后,一直到1976年3月26日他在香港闭上睿智的眼睛,他一直没有停止漂泊。
十岁的小孩子,也许很多还只是在父母面前撒娇,但林语堂已经和哥哥一起来到厦门鼓浪屿,开始他走向世界的第一步。“无可救药的乐天派”父亲林至诚通过《通问报》等等了解到外面世界的精彩,要求儿子要学英文,要读最好的大学,这不仅仅是他闲聊的话语,在父亲充满期待的言语中,6岁开始在坂仔教会学校铭新小学就读的林语堂踏上异乡求学的旅途。尽管西溪航道让林语堂陶醉,让他感受到无穷的魅力,但那毕竟是一种奔波,半年或者一年才见父母一面让幼小的林语堂也开始体会漂泊那酸涩的滋味。
厦门仅仅是开始,上海圣约翰大学的四年求学生活,让林语堂漂泊的脚步离家愈来愈远。自身的才华横溢让林语堂看到更为精彩的大千世界,他没有停止脚步。从上海到清华,然后是美国、法国、德国,林语堂期待让自己行走的脚步更为坚实、铿锵有力。尽管遇到波折,尽管不得不一周靠一罐麦片度日,尽管得张口求援,尽管得在法国和夫人廖翠凤同甘共苦,这些磨难都没有让林语堂转身,他选择继续前行,选择继续漂泊。
回国的日子,北京、厦门、武汉、上海,林语堂的脚步依然匆匆,期间不乏有从北京到厦门那慌乱的时候,他依然是漂泊、漂泊、漂泊。1936年,林语堂踏上前往美国从事写作的行程,他漂泊的脚步离家乡平和坂仔更远了。在美国三十年,期间到法国、德国和两度回国对于他来说仅仅是小小的插曲,身在异乡为异客的日子,他怀念家乡的一草一木,怀念家乡的山和水,怀念家乡的亲人朋友,怀念家乡的小吃。只要有了家乡的遥望,就是慰藉林语堂这游子漂泊心灵最好的良方妙药。
林语堂最终还是选择了回来,但是平和坂仔是回不去了,漳州回不去了,大陆回不去了。他让自己漂泊的心灵停留在台湾,这和大陆隔海相望的地方,这讲闽南话的地方,这山景和平和坂仔相似的地方。阳明山和曾名为阳明镇的小溪也许仅仅是机缘巧合,林语堂坐在阳明山家中的阳台,一杯茶,一根烟斗,遐想中他漂泊的心灵也许越过台湾海峡,回到家乡的土地,清醒之后,“这辈子也许回不去了”(林语堂传》林太乙)这长长的叹息回荡在和坂仔故居同样名字的后花园。
港台两地的来回奔走,辛苦的不仅仅是舟车劳累。只要是不站在故乡的土地上,身在异地,无论远近,心灵永远漂泊。林语堂去香港看山不以为然,在台湾听到夜半妇女用闽南话骂孩子视为快事,听到闽南话就做了一笔计划外的生意等等,那是因为漂泊的心灵需要慰藉,也许这仅仅是暂时的麻醉,但依然情愿深陷其中。
1976年,林语堂终于在香港停下脚步。回“家”了,但那“家”不是在故乡的“家”,相隔的海峡水让回家之路漫长而阻隔重重。林语堂在阳明山的家的后花园下葬,但灵魂依然漂泊。从10岁开始漂泊的林语堂就永远在路上,他的漂泊之旅没有终点,没有回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