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平和新闻>正文

【媒体关注平和•闽南日报】多点开花 玩法“上新” 乡村旅游按下“升级键”

来源:闽南日报  编辑:周艺桂  日期:2024年08月20日

在华安县高石村,孩子们正在参加手作等研学课程。华安县文体旅局 供图

长泰区径仑村打造“水上渔村”,发展乡村旅游。长泰融媒体中心 供图

平和县国强乡花溪梦田的摸鱼游戏吸引了不少亲子游客参与 林锦涛 供图

去城郊采摘垂钓,在溪边品茶赏景,赴山野徒步休闲,到田间听蛙声蝉鸣……这个暑假,乡村游凭借风光旖旎、亲近自然等特点吸引了众多游客,成为暑期旅游市场中的一大亮点。

在漳州,乡村旅游同样火热。近年来,我市各县区紧抓乡村游的浪潮,全域发展,多点开花,基础服务配套提质升级,乡村游与多业态融合发展,玩法不断“上新”,为一波又一波的游客带来乡村旅游新体验。

升级软硬件 打牢乡村游发展基石

基础设施和服务配套的完善向来是乡村旅游提质升级的重要支撑。同时,乡村游热度的持续升温,也对乡村的软硬件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走进云霄内洞村,只见石径阡陌、古树婆娑、流水潺潺、古韵悠悠,俨然一幅“水美乡村图”。近年来,内洞村围绕“村庄整洁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的发展思路,先后实施了沿溪漫道、水渠修缮及环境提升整治等项目,让村庄传承古韵、保留炊烟。

“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我们对村中有300多年历史的土楼建筑群进行修缮保护,并打造了鱼鳞坝、老厝井里、涟漪池等特色文旅打卡点,建设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等基础旅游配套,丰富游客旅游体验。”内洞村党支部书记吴建杉介绍道。短短几年间,小村庄发生了大变化。人居环境变美了,旧土楼翻新了,村里景点变多了,村庄越来越漂亮,游客也越来越多,乡村旅游这把“火”越烧越旺了。

8月初,漳州地标馆平和新建展示馆在平和新建村正式揭牌。展示馆一期面积约200平方米,目前已进驻商家30余家,拥有平和及漳州地标产品近百种,涵盖了吃、喝、养、用等方面。作为当地乡村旅游的重要配套之一,展示馆可以基本满足游客的各种需求。

今年来,长泰青阳村可谓“火爆出圈”。建在柚子园中,海拔400米左右的18间太空舱民宿科技感满满,与窗外的绿水青山形成了极致反差,也为青阳村带来了一波客流量。“以前村里没有民宿,游客来了没地方住,很不方便。民宿投用后,我们还配套了空中栈道、亲水平台等,村里越来越热闹,周末每天都有游客上百人。”青阳村党支部书记卢海中说。

农文旅融合 打好乡村游“差异牌”

发展乡村游的核心竞争力是“乡土味”。挖掘当地特色,展示乡村魅力,打造与众不同的“看点”和“卖点”,才能让游客“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今夏,平和县国强乡高坑村花溪梦田中的向日葵开得正盛,吸引了不少游客前去拍照打卡。

“花溪梦田原本是一片柚子园,2023年经过科学规划复耕复种农田后,我们将这里打造成为一个农文旅休闲示范片区。”国强乡人大主席蔡小勇介绍,“农田采用轮作制度,秋天种植油菜花,游客可以采摘、观赏,来年春天种植水稻。农田边的花山溪支流也进行了河床硬化等安全保障,不定期举办摸鱼游戏等。我们还计划在游戏中融入国强乡当地的‘走水尪’民俗,丰富游客的体验感。”据统计,自2023年5月开放以来,花溪梦田已接待游客12.8万人次。

鳞次栉比的连片鱼塘、宽阔平整的休闲步道、成片浪漫的姜荷花海……近年来,长泰区径仑村依托安全生态水系和村中传统的光鱼养殖业,打造了占地120亩的“水上渔村”。

“我们村的水质好,养殖的光鱼品质好,更是凭借光鱼入选了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借着这东风,村里大力推动农旅融合,发展乡村旅游。”径仑村党总支书记王阿东介绍说。近年来,村里加大资金投入,打通岸基、硬化护岸;对鱼塘进行升级改造,建造了休闲步道,游客可以在此垂钓、散步。在鱼塘边,与当地花企开展共建,连片种植了35亩姜荷花,吸引游客前来采摘、赏花。

依托云霄县内洞村内发达的溪涧水系和水果种植业,返乡创业的吴建杭在家乡内洞村打造了乐岛休闲农庄。

“我们立足内洞村的资源特色,农庄从最初的农家乐模式不断迭代升级,发展出农耕体验、垂钓、戏水、采摘等多种业态。”吴建杭说,“现在农庄生意很不错。暑假每日客流量有500多人,大多来自厦门、潮汕、漳州市区等。客人来到农庄后,也会去村里的吴彩楼、鱼鳞坝等景点转转,带动整个乡村旅游。”

“旅游+”蓬勃发展 打造乡村游新业态

今年5月11日,2024年中国气排球公开赛(福建·长泰)在长泰开赛;“五一”期间,“全闽乐购·乐动林墩”五一美食嘉年华暨千人钓鱼趣味赛在长泰林墩举办;4月,2024年福建省船艇运动联赛暨福建省第二届大学生船艇运动锦标赛在长泰林墩落下帷幕……2024年至今,长泰已经举办了10余场体育赛事。

体育赛事搭好台,文旅经济来唱戏。体育赛事的红火,让许多年轻人关注长泰、走进长泰,一批旅游项目乘风发展,民宿、餐饮等业态拔地而起,为长泰乡村旅游发展带来了可观效益。数据显示,近两年体育赛事期间,共有超过30万人次来到长泰,体育赛事的“流量”转变为游客量,带动旅游人数超100万人次。

“乡村旅游+体育赛事”“乡村旅游+研学”“乡村旅游+非遗”“乡村旅游+康养”……如今,“跨界”已经为乡村旅游发展带来巨大的红利,成为我市多地塑造乡村旅游新面貌的重要途径。

无独有偶,今年来,华安县文体旅局打造“乡村旅游+研学”,深挖特色,整合资源,推出“华安土楼山水情”“高石状元村游学”“山哈坪水泼水节”“贡鸭山昆虫营地”等多条研学主题线路。“华安各个村的旅游特色都很鲜明,我们将这些村庄特色与研学相结合,让研学成为推动乡村旅游的重要抓手。”华安县文体旅局副局长郑跃辉表示。

今年暑期,华安乡村研学在5000人次左右,许多研学基地生意红火。“将研学与乡村旅游结合,将课程与乡村文化融合,能更好地吸引孩子从‘旅’到‘研’,由‘游’至‘学’。8月底,我们将接待一支300人左右的研学团赴坪水村,了解畲族文化,体验农耕劳作。”华安坪水畲家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负责人陈汉坤说。

⊙本报记者 王怡婧

通 讯 员 郭扬 张芯昕 林婷婷 黄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