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赋异禀王阳明
大抵有出色成就的人都会有与众不同的禀赋,明代著名的心学家和文学家王阳明即是如此。
王阳明名为守仁,明宪宗成化八年九月三十日(即公元1472年10月31日)出生于浙江余姚。他是在一家人的深深忧虑和期盼中来到这个世界的,母亲郑氏怀胎十四个月才生下他,比别人整整多了四个月。在王阳明出生的那天夜里,他的祖母芩氏刚好作了个梦,梦见“神人衣绯玉云中鼓吹,送儿授岑”。 芩氏猛然惊醒,这时耳边传来了婴儿的啼哭声,她知道孙儿已经哇哇坠地了。梦中神人云中送儿之事让王阳明的祖父王伦感到十分的惊异,为了暗合梦中之事,就给这个王家新成员取名为“云”。后来,神人云中送儿的故事渐渐传开,大家都认为这是瑞兆,于是王阳明出生的那座房子被称作“瑞云楼”。
但是这个梦境瑞兆带来的高兴没多久,王家开始被一种新的忧虑和期盼所笼罩,正常的孩子在周岁以后就会慢慢学说话了,而王阳明却五岁还不会说话,有如一个不开窍的木头疙瘩。一天,王阳明正与一群孩子们在家门口玩耍,这时,一位云游的僧人刚好路过王家门前,见王阳明长相不俗,便上前询问他姓甚名谁。可是询问再三,王阳明却始终闭口不答。这时,王阳明的同伴告诉僧人,这个不会说话的孩子名字叫做“云”。僧人用手摸了摸王阳明的头,叹口气道:““好个孩儿,可惜道破。”意即“云”这个名字把神人云中送子的天机点破了。王伦听说后,细细琢磨僧人所言,幡然领悟其中之意,便把王阳明的名字 “云” 改为“守仁”。说也奇怪,名字一改,王阳明竟然能说话了。
会说话后的王阳明,聪慧的天资也开始显现出来。一天,王阳明在家中突然兴致勃勃地背诵起文章来,而所背诵的竟然是祖父王伦以前诵读过的篇章。恰巧听到王阳明背诵的王伦十分惊讶,就问他怎么会背诵那些篇章。王阳明回答说:“闻祖读时已默记矣。”对于一个刚学会说话的孩子,其超强的记忆力令王家一家人又惊又喜。
王阳明十岁那年,即明成化十七年,他的父亲王华高中状元,被授予翰林院编修,留在京城工作。第二年,在京城扎稳脚跟的王华便回老家接王伦到京城居住,王阳明也随祖父一起前往。想到今后祖孙三代都将生活在京城,一路上,王伦十分的高兴。
走到金山寺时,天色已晚,王阳明一家人便在金山寺住了下来。晚上,王伦在当地的几位老朋友闻讯赶来与他一聚。皓月当空,长江滚滚,良辰美景,故友相逢,此时此刻,理应把酒言欢。酒酣耳热之际,有人提议现场赋诗以助酒兴,得到了大家一致响应。说来就来,友人们或以月表高雅脱俗之情怀,或以江抒暮年不已之壮志,抑扬顿挫,好不快意。轮到王伦时,平日里饱读诗书的他可能是因为高兴喝了太多酒的缘故,不知怎的突然觉得毫无思路,作不出来,好不尴尬。这时,一直站在旁边的王阳明看到祖父的窘相,赶紧出来救场,脱口赋诗一首:“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王阳明所作之诗想象大胆,诗境高远宏阔,意态潇洒,博得了大家的一致叫好。
不过,如此之作出自一个十一岁的孩子之口,大家在连连叫好之余又心生怀疑,猜度其是否背诵他人之作。为了印证这一点,大家决定再试试他。看着此时的月亮悄悄躲在金山寺山房之后,有人提议让他以蔽月山房为题赋诗一首。没想到王阳明还是张口就来:“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这一回,大家不得不佩服王阳明的慧心独具、才思敏捷了。当他们知道王阳明此时还没有正式上过学时,又连连称赞王家家学渊厚,辈出人才。
到京城居住的第二年,王阳明12岁,开始上私塾。不过,期间王阳明总是放浪不羁,顽皮贪耍。他的父亲王华为此常常觉得担忧,认为孩子不思上进。可是祖父王伦却不以为然,因为他知道,种种迹象表明,自己的这个宝贝孙子非一般孩子,迟早会成大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