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王阳明
尽管中国的历史悠久绵长,人文荟萃,但真正能被誉为“立德、立言、立功”真三不朽的人却少之又少,有人说只有两个半,那就是孔子、王阳明两个人,还有曾国藩算半个。由此可见王阳明的人生高度。
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浙江余姚人,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一生跌宕起伏,充满了传奇色彩,创造了阳明心学,主张“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他的心学思想融合了儒释道三家之精髓,是酱缸文化的最后一剂解药,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先生预言,21世纪将是王阳明的世纪。而这位圣哲先贤恰恰是平和建县的功臣,在平和这块苍茫大地上留下了足迹。平和或许是他人生中一个匆匆而过的驿站,可他却真真实实给平和人民留下一份浓墨重彩的礼物,被平和百姓誉为“建县之父”。1518年建县至今,已近500年。500年的沧海桑田,如今的平和大地上,我们是否还能够寻找到圣人的印记和气息呢?
带着对王阳明先生的崇拜景仰,我顺着现有的历史气息去探寻圣人阳明先生。
九峰镇是阳明先生当年在平和的重要落脚点,也是他添设立县的县城区。1518年的某一天,由于阳明先生的两度上疏奏请,力陈谏言,朝廷终于同意从若大的南靖县析分出一个新县——平和县,从此奠定了平和独立的区域政治、经济、文化,有了属于自己的政治中心――河头大洋陂(即今天的九峰镇)。九峰镇地处闽粤边界,融合了潮汕文化、闽南文化和客家文化,自古被誉为“弦歌地”,历朝历代文人辈出。黄道周在《王文成祠碑记》中更是称赞此间为“弦诵文物,着于郡治”“人为诗书,家成邹鲁”。
今天的九峰镇,已然经历了太多的风雨洗礼,但只要你徜徉在古镇之间,那浑厚的文化气息依然弥漫其中。城隍庙、文庙、武庙以及古巷老街,诉说着这座古镇曾经的辉煌与尊贵,王文成公祠、朱子祠、九和书院等遗址,虽然布满青苔,但依旧掩盖不了历史的年轮和痕迹,让人仿佛是随着时光穿越到500年前的那个时代。
城隍庙位于九峰镇东街20号,始建于明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为府级建制,为闽南各县城隍庙之冠。占地面积1400多平方米,布局完整,坐北朝南,仪门、凉亭、大殿均保存完好,是不可多得的纵列式乡土建筑组群。庙内供奉着城隍都尊神、内宫太夫人神像、东狱宫狱爷神像、马将军神像等。两边的横廊有六个小庙盒,供奉着伯公、观音、周公、施公、朱公等神位。墙壁上,那双髻升曦、九峰返照、东郊春雨、西岭暮霞、天马晴烟、石潭秋月、笔山侵汉、壁水澄波等平和八景图,栩栩如生,让人赞叹不已。二进、四进回廊壁上的《福禄寿星》、《十八层地狱图》、《二十四孝》等40多幅精美壁画,更是弥足珍贵,被专家称为“全国少有”。最让人不解的是庙内的城隍都尊神供奉的居然是唐代大诗人王维。王维(701 -761),祖籍太原(今山西省祁县), 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而王阳明却是生于公元1472年,浙江余姚人。两人相差七百多年,又不是同乡,建县时怎么会供奉他为尊神?不知道这王维是王阳明先生的“特爱”,还是王阳明因王维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享有了“诗佛”之称誉的诗人,与佛有缘,就突发奇想把庙神创新,与时俱进,既想弘扬宗教特色,同时也为了让这里的子孙后代崇尚文化,敬重教育,不知如此猜测是否正确,或另有其缘?时光流逝,岁月更迭,当年城隍都尊神供奉王维真正原因已然无法考证,也无需考证。或许这更是平和城隍庙留给世人一个美丽的人文传说和充盈的精神家园。
文庙位于平和二中校园内。据道光年间编撰的《平和县志》记载:“文庙,在县治南,明正德十三年议设县时,巡抚王守仁命南靖县知县施祥督建。中为大成殿,以祀先师孔子及四配、十哲,庑,列诸从祀者。”从其图绘来看,文庙与原平和县衙、明伦堂、城隍庙、天后宫等多处建筑均位于城城郭之内,与县衙直线并排,立于县衙之前。与城隍庙相比,文庙或许少了信众的香火和膜拜,但却多了份儒生的宁静,让人不言而敬,不语而威。文庙具有典型的明代梁架风格建筑,中心为主殿大成殿,坐北朝南,西阔5间,进深三间,面积近500平方米,殿前屹立数对蟠龙蜷绕的大龙柱,还有两头造型特异的石狮子。殿上置至圣先师孔夫子神像,正中悬挂“万世师表”金子大匾。大殿很高,抬头仰望着这座历史的文化殿堂,就犹如透过时间隧道与历史在对语。据管理人员介绍,大殿原有两层,上面一层是阁楼,人们可以在阁楼四周通行的。可惜的是,在“文革”时期被破坏,殿前的牌坊、泮池、石壁、厢房等建筑被摧毁,现仅存主殿和明伦堂,除了供人参观瞻仰外,二中的学生也会在此学习画画。
王文成公祠遗址在九峰镇东郊。《平和县志》记载:“王文成公祠:原在学宫明伦之北,崇祯六年,知县王立准移建东门外,以祀左都御史提督南赣、汀、漳等处军务王公名守仁也。公平山寇,始诸建兹邑,虽已配享两庑,实平和所宜物祀者。祠共三进,塑像以祀,前郡守施邦曜书“正学崇勋”四字悬额犹存。康熙五十七年,知县王相重修,乾隆十一年,知县周芬斗捐置祀田。又有祠在县后山,既九和书院。”。天启七年,翰林院编修黄道周还为此作了《王文成公祠碑记》。从中可知,九和书院与王文成公祠是息息相关的,两者前后有序结为一体。在九和书院对面的一座山上,还有九峰书院遗址。据《平和县志》记载:“康熙五十一年,知县郭廷彩创办义学(后为九和书院)”;“民国5年,改九和书院为县立第一小学,琯溪仰山书院为县立第二小学。县劝学所所长朱念祖和省议员周首南等人募捐,在霞寨创办平和县第三小学”。
走进王文成公祠、九和书院的遗址,出现在眼前的是一座旧厂房,这是一个解放后才建造的水轮机厂。据了解,九和书院是当时学生考举的学府,据说有三十几间教室,虽然看不到地面原貌,却可以在厂房的地基上看到原旧址的“三进”厚厚的石板地基,厂房的土胚墙是直接在地基的石板盖起的。据随行的朱瑞湖老师回忆说:“原来这里还有一个莲花池和“天子万年”的石亭,黄道周手撰“王文成公祠”石刻碑记和有许多古树。小时候我们经常来这里玩,莲花池还在,公祠也没有拆。现在虽然地面构筑改变,但地基都没变,依然是三进”。厂房高低有序,前院走到后院,有半层楼高,由石板条垒成的台阶而上,而在这些石板台阶上,我们惊喜地发现石板有文字,周边有雕刻,虽然有些石板已被折为多段,但还是可以看出是古迹。石板好像记载着某些事项,有许多姓氏名字,虽然字迹有些模糊,但如果认真辨认应该可以看到具体文字和内容,可惜那天行程安排得匆忙,又加上天色有点暗。根据环境的回忆和地基的轮廓,包括莲花池和公祠前的埕,朱老师估算其面积大约会有七八百平方左右。
不管是从城隍庙还是文庙,不管是王文成公祠遗址还是九和书院遗址,我们依然可以看到那段昔日的辉煌印记,感知到圣哲先贤的高超境界。岁月退去了昨天的浮华,却无法淡化当初的光彩,更无法磨灭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站在这座历史文化古镇上,我依稀看到阳明先生那聪睿而坚毅的眼光,读出“天理之昭明灵觉处”的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