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保可退费?贷款可不还?当心受骗!
提醒:切勿轻信“第三方退保中介”
互联网保险平台多、险种杂,消费者网络投保切忌匆忙下单。张晗 摄
疫情过后,资金吃紧,不少第三方“咨询专家”“退费中介”以保险退保退费为诱惑,鼓动一些资金紧张的消费者动起了歪心思。事实上,此类行为,并非第三方中介无偿“献爱心”,而是受背后的利益所驱动。消费者一旦轻信,会给消费者带来影响个人征信记录、泄露个人及家庭隐私、失去保险保障权益、遭受个人经济损失等多种风险。
近日,记者从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福建监管局漳州监管分局获悉,近期,银保监会福建监管局发布风险提示,请消费者切勿轻信“第三方退保中介”,注意防范“第三方退保中介承诺协助办理全额退保”的风险。
信“老赖”,风险极大!
有一些自称“第三方退保咨询专家”的中介通过社交网络向保险消费者宣称可进行“退保咨询”,唆使投保人或直接代投保人向保险公司或监管部门投诉,甚至采取歪曲事实、捏造信息等手段,要求终止保险合同全额退保。许多消费者不知其中利害,轻易被骗。
这些“黑中介”通过包装话术、制造假病历或社区隔离证明、网络发文故意抹黑放款机构等极端手段威胁金融机构,从而达成恶意退保退费的目的。事实上,这些做法都不靠谱。最终“黑中介”获得高额“佣金”利润,却让借款人承担极大的风险和危害。
面对这样的“黑产”行为,多地银保监局近年来连连发声。据统计,2019年至今,银保监会及各局共发出保险相关的消费者风险提示几十次,其中有北京、福建、江苏、广东、湖南等11家银保监局发布了关于代理退保的风险提示。
记者咨询福建闽仁律师事务所蔡颖瑜律师获悉,人身保险多数是对人身体健康以及生命的长期保障,交费期也较长,消费者购买前一定要充分评估自身保障需求与交费能力是否匹配。想退保的时候,也要清楚医疗险、健康险、重疾险等保险产品,退保后再重新投保,将面临被拒绝承保和保费上涨的可能。
想退保,要注意啥?
对已经办理的保险产品有疑问,考虑退保,市民应该怎么做?银保监会福建监管局有如下三点提示:
保险消费者维权,请选择正规渠道。
保险消费者如对保险合同存在疑问,首先可通过拨打保险公司全国统一客服热线、登录保险公司官网、联系保单服务人员等方式与保险公司进行咨询协商。其次可联系省或各设区市银行业保险业消费者权益保护服务中心(全省统一热线968133),请专业人员帮助调解与保险公司存在的争议和纠纷。也可拨打银行保险消费者投诉维权热线12378向监管机关反映有关情况,或通过司法途径解决保险合同纠纷。
遇上“黑中介”,切勿轻易泄露个人信息。
保险合同具有一定经济价值,属于个人财产。保险消费者不要轻易将本人身份信息和保险合同信息泄露给其他人,或者委托他人代为办理保险合同相关业务,避免个人信息被非法利用而遭受经济损失。
三思而行,谨慎选择退保。
保险产品一般具有长期保障功能,如在超过犹豫期后的一段时间内退保,损失较大、失去保障。尤其是健康险、医疗险、重疾险等保险产品投保时,保险公司对投保人和被保险人的年龄、身体状况、职业等有一定限制,如果退保后想再次购买该类保险产品,可能会面临被拒绝承保、保费上涨等情况。
保险消费者如遇不法分子窃取或非法利用个人信息、利用代理投诉、协助办理退保进行诈骗等,应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案,以确保人身、财产安全。
-本报记者 张晗
温馨提示:不还贷,也是骗局!
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个人普惠金融业务方面。随着普惠金融业务的发展,当下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向金融机构借款的方式来消费、救急。在近期疫情影响之下,央行、银保监会等部门相继发声,呼吁金融机构在非常时期为用户提供延期还款或者息费减免等帮助。但这些政策却被部分“老赖”钻了空子,通过伪造病历证明、贫困证明等方式,向金融机构提供虚假信息,申请减免或延长还款,或对金融机构进行恶意投诉,企图浑水摸鱼逃避债务。
此类行为将会严重扰乱金融市场秩序,损害消费者权益。业界人士告诉记者:“首先,‘黑中介’目的不纯,这样做是恶意利用消费者,达到其非法获得收益的目的;其次,消费者被‘黑中介’诱导、利用之后,很有可能导致自身的信用征信记录受损;再者,听从‘黑中介’的引导,及易导致个人信息泄露,带来信息泄露的风险。”
蔡颖瑜律师告诉记者,借款人若轻信“黑中介”,逾期不还的不良信息会被纳入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及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影响日后的融资;借款人若因逾期被金融机构诉请偿还,仍不主动履行,会成为失信被执行人,将可能被限制高消费和出行,给个人和家庭带来极大不便。除此之外,泄露的个人信息,也很有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办理违规套现、小额借款业务等,最终信用和钱财两失。
业界人士建议,一定要提高个人的金融安全意识,树立正确的金融消费观念,防范“黑中介”的诈骗,通过正规的渠道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如遇到还款困难,应第一时间与金融机构沟通说明当前状况,积极协商达成新的还款方案,千万不要抱有侥幸态度,轻信“黑中介”,同时也要注意信息安全,以防身份被冒用。
-本报记者 张晗
责任编辑:周燕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