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漳州新闻>正文

流年不改端午情

作者:廖瑜婷  来源:漳州新闻网  编辑:庄玮  日期:2018年06月18日

  又是一年端午时,你记忆中的端午节是什么模样呢?昨日,本报记者走进寻常百姓家,感受原味端午的魅力。

  你记忆中的端午节是什么模样呢?是揭开锅盖、飘起粽子清香的一瞬间,是采集艾叶和菖蒲挂在门楣和窗户上、祈求趋利避害的愿景,还是划龙舟时江中溅起的水花声和人们的吆喝声?又是一年端午时,不如过一个充满仪式感的节日吧!

  一把艾草送温情

  一大早,市民林树莲就已将艾草、菖蒲和榕树叶准备就绪,忙得额头上大冒汗珠。“家里院子种了几盆艾草,平时用来做青团。每年端午节的时候,我都会割一些艾草,再去溪边或者水边采一些菖蒲和榕树叶,一部分留在自己家里,剩下的则分给亲戚和邻居。”林树莲向记者介绍道。

  “这东西虽然不值钱,市场上1元钱就能买到一束,但寄托了一份祝福。”林树莲说,她年纪大了,对这种传统习俗比较在意,现在的年轻人有时候工作忙起来,根本顾不上去买艾草,她都会给他们插上一束。

  家住金峰花园的林印花已经连续四年收到林树莲送来的“薄礼”,“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将艾草插于门楣或者窗户是端午节的习俗,有驱蚊辟邪的寓意。”林印花说道,“我们家已经好多年不买艾草了,每年端午的时候,林树莲都会送上一束艾草,让我们非常感动。”林印花告诉记者,一束小小的艾草,传递着邻里之间的温情,虽然值不了多少钱,却让她心里暖暖的。

  一颗肉粽忆传统

  “孙子、孙女特别喜欢吃我包的粽子,每次能吃两三个!在端午节前十天,我们家就已经包了‘第一批’粽子了。”家住芗城区铁塘村的李阿怀说道,每当端午节临近,她就会提前准备好粽叶、糯米和各种各样的馅料,包一些粽子给孩子们尝尝。

  李阿怀在家人及记者的“观摩”下,开始包起了粽子。“你们看,先把粽叶卷成一个‘锥子’,再往里面放进糯米,放到一半的时候,把卤肉、咸蛋黄、板栗、花生放进去,然后再盖上一些糯米,最后把顶上的粽叶折叠下来,再用线捆上,就完成了。”不一会儿,七八个粽子就已经做好了,李阿怀向记者详细地说起了包粽子的技巧。“糯米多了包不拢,糯米少了包不实,捆得太松会散开,捆得太紧会把粽叶勒破,要把握力度和方法。”

  “虽然包粽子比较繁琐,但是端午节不吃粽子就没有过节的感觉,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为了省事,直接在超市里买粽子,我还是更愿意做一大锅传统风味的粽子,让儿女们尝尝儿时的味道。”李阿怀说道。

  一份情怀颂先贤

  “在经济飞速发展、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作为教师,更应该对学生的价值观等精神方面进行培养,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学习屈原的爱国爱民精神。”长泰一中高中语文教师张鸿新说道,“高中生都学习了屈原的《离骚》,《离骚》表达了屈原为追求真理至死不悔的高尚品德和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是一篇值得学生深入学习的篇目。”

  张鸿新表示,一提到端午节,许多人脑海中浮现的是包粽子、划龙舟、插艾草等传统习俗,但端午节不应只是吃吃粽子、看看龙舟的三天假期,更重要的是传承民俗文化的一种仪式感,以各式各样的民俗活动传承爱国主义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需要老师,还需要家庭对孩子的言传身教。“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带着孩子包粽子、观看赛龙舟、诵读端午经典诗词等,高中生甚至可以拿起课本重温《离骚》,以充满仪式感的方式来过端午节。”张鸿新表示,通过端午民俗活动,重温传统习俗,传承爱国情怀才是端午节正确的“打开模式”。⊙记者 廖瑜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