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奇观米糕龟
漳州平和山格镇慈惠宫,是一座闻名遐迩的古老庙宇,每年农历七月十九日举行庙会,庙会活动除了最为传统的“扛猪公”之外,还有一个是近年来兴起的“做米糕龟”,用糯米糕做成几百斤重的巨龟。
漳州平和山格镇慈惠宫,是一座闻名遐迩的古老庙宇,每年农历七月十九日举行庙会,庙会活动除了最为传统的“扛猪公”之外,还有一个是近年来兴起的“做米糕龟”,用糯米糕做成几百斤重的巨龟。米糕龟是怎么做的,这一民俗现象是怎么产生的?这要从慈惠宫的“摸龟祈福”传统习俗说起。
慈惠宫地处平和县山格圩米市街东端,始建于北宋年间,是省级涉台文物保护单位,摸龟祈福活动由来已久。据庙志记载,早年有一条长满青草的河沟连接着大众爷公庙和流经山格的九龙江上游花山溪,靠近大众爷公庙的河道附近有多个水潭,里面生活有许多水龟,龟与人和谐相处,每逢庙会时,许多龟都会顺着大众爷公庙前的那条河沟前来“赶庙会”。据民间传说,大众爷戚继光在当地剿除倭寇时,灵龟曾经起过引路的作用,因此得到广大百姓的喜爱。灵龟呈瑞气,摸龟乞平安,在庙会这几天,人们都想摸摸这些龟,以求得个好运气。至于灵龟为何能够相约而来参加庙会、庙会结束即结伴而去这一自然现象令人费解,但却是上演了数百年的真实现象,是山格当地人乃至海内外信众心中的传奇。
不过,这一个奇特现象止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后,由于社会变迁,原来连接慈惠宫的河沟在平整土地中改成了果园,灵龟的进出路线受到限制,因此,如今的灵龟已经不能直接爬回慈惠宫了。但是摸龟祈福的习俗保留了下来,群众采用变通的方式,用米糕制作巨型赤米龟,扛至慈惠宫前摆放,到庙会结束时,再把米糕龟切分给一应信众食用,保佑一家老小幸福平安。
“乞龟民俗”作为慈惠宫赶庙会特有的传统习俗之一,声名早已远播海内外,成为闽台共同信仰的传统民俗活动。据了解,台湾云林县的寒林寺与泰安宫,是由山格慈惠宫分灵出去的庙宇,他们也都将乌龟奉为信仰神物,都有类似摸龟祈福的民俗。这一项民俗活动近年来由山格慈惠宫与台湾的寒林寺、泰安宫联合向福建省申报“非遗”,2007年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0年被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山格信众对摸龟祈福仪式予以变通制作的大米龟,每年由山格镇的各个村庄轮流制作。制作形状巨大的米糕龟可不是一个轻而易举的事情。首先要精选120斤糯米,还得准备120斤红糖用来调色,也有用白糖做的,加了糖的米糕龟才会好吃。糯米质量要好,先浸泡10个钟头然后开始蒸,要蒸一个多钟头。120斤的糯米要分开在四个大锅同时蒸煮,这里头的技术可有讲究了,蒸的火候要控制好,不然就会变成一摊软绵绵的饭团。糯米蒸熟后,倒进另外一个煮开了的红糖锅里搅拌,一般要搅拌一个钟头,要六七人同时搅拌到红糖与糯米变得融合而且黏稠。糯米红糖搅成糕状之后,接下来就是难度很大的制龟过程。用120斤糯米加120斤红糖煮制的米糕,量多,要糊制的米龟太大了,铁质模具约略有一点五米见方,必须细心地把这绵软的糯米糕糊贴在铁制模具上面。模具上面先要垫一层牛皮纸,米糕放在牛皮纸上一团一团黏糊而成。庙会结束后,牛皮纸垫层便于这些糯米糕的剥离和分发。
制作米糕龟需要多人合作,把一锅锅烫手的糯米糕糊在铁模具上面成八卦形状后,再装上木头削成的龟头和四爪,铁制模具腹部装着小电机,通上电之后,龟的四爪和头部就会伸缩动弹起来,看起来就好像真的活龟一样。制作工人在龟背上大做文章,安上节日彩灯,扎上古装戏剧人物,龟背两侧用染了红色的糯米糕粘贴出喜庆对联,如:福如东海年年在,寿比南山岁岁春。
隔天,米糕龟经过风干变得结实,由本村村民成群结队、敲锣打鼓、热热闹闹地把它送到慈惠宫大众爷庙前,接受四方信众的参观、祭拜。据说,在制作过程中,掉落在地的糯米饭粒是不能送进嘴里的,曾经有人捡食而闹肚子痛。而在庙会结束切分米糕龟时候掉在地上的米糕则可以任意食用,且具有神奇的药用效果,可以治疗大人小孩的一些轻微的头疼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