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山脚下名妓墓
作者:沁香一瓣 来源:且听风吟 编辑:周艺桂 日期:2015年01月19日
编辑按:
春日游江苏常熟虞山,途经虞山脚下的名人墓群,大家就不约而同地议论起来,文友也开始迫不及待地介绍起来。这里有孔子的南方弟子言偃,有元代绘画大师黄公望,有明末文学大家钱谦益,有清初画圣王石谷,清末维新派领袖翁同和等,这些历史名人生前离乡,功成名就或年老后都选择家乡的虞山,死后作为他们的依归之所。在这些墓葬中,有一处墓碑是属于一个女人的,墓主的名字就是秦淮八艳之一的名妓柳如是。
早年听文友讲过有关名妓柳如是和钱谦益的爱情故事,那个忘年恋的故事曾经被当年的说书高手叙述得活灵活现。柳如是的墓是在虞山的拂水岩下。这次应文友相邀一起游山,就在我们参观翁同和纪念馆向前寻找“翁氏新阡”时,在山南路的左边,我们看到了钱谦益墓的指示牌,对望相隔50多米,就是柳如是墓的指示牌。两座古墓不在一起,但都掩映在公路边的绿树之中,看上去简朴大方。
怀着一份对文学和才女的探究心理,我们跟随文友的脚步走近了柳如是和钱谦益的墓地。于是,一个有关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伴随历史的追忆像山间的路慢慢伸延开来。
【一】
柳如是被誉为秦淮八艳之首的才女,生于1618年,死于1664年,享年46岁,有关她的身世不明。据说她出生浙江嘉兴,姓杨名爰。号河东君,是明末支持反清复明活动的积极分子,具有崇高的民族气节,有“中国女杰”之誉。石碑至坟墓中间偏右位置建有一座方形石祭亭,墓和碑都被树木紧紧的围绕着。柳墓前新铺了石甬道,甬道前有新建四角石亭,柱联题:“浅深流水琴中听;远近青山画里看。”这联是柳如是生前写的诗句,此联原是为她和钱谦益的爱巢拂水山庄题写的,当年的拂水山庄现在没了,后人就把这句对联移到了她的墓亭。据文友介绍,说字迹也是根据当初的拓片刻的,字体婀娜却又不失清雅。亭后甬道尽处即墓茔。墓茔有石台三级,新垒石成虎皮墙,高不足三尺,环成圆形。
离柳如是墓外50余公尺就是她的丈夫钱谦益墓。钱谦益,江苏常熟人,钱谦益生于1582年,死于1664年。字受生,号牧斋,晚号东涧老人。明万历进士,官至礼部侍郞,南明时任礼部尚书。后降清,为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藏书家。钱谦益的墓坐北朝南,正好建在公路边一片树林内。沿一条二三米宽的用小石子铺的便道就通向墓园的前端。墓园中轴线前端立有一块石碑。“钱谦益墓”。墓碑上刻的是“河东君之墓”。石亭柱联题:“遗民老似孤花在;陈迹闲随旧燕寻。”款题:“拂水山庄牧翁”,是钱氏自撰诗。
幼年时柳如是名杨爱,因家庭贫困,被卖给吴江盛泽的名妓徐佛做了养女。徐佛是当地很有影响的妓女,人长得不错,通晓诗文音律,杨爱从小耳濡目染,在她身旁也很快学会了诗文歌舞。随着杨爱渐渐长大,十四岁的她长得眉清目秀,成为亭亭玉立的一位美丽姑娘,徐佛见杨爱长得很漂亮,顿起贪婪之心,为把结当地的地头蛇,就将她卖给回到吴江退休的相国周道登为妾。周道登家中姬妾甚多,而年龄最小的杨爱是他最为宠爱,在一段时间中,周道登喜欢得常常把她搂在怀中,亲自传授诗词书画文章音律,一起品香茗时谈古论今,杨爱聪慧好学,学到了许多知识识。
杨爱在周家受到的独宠,让其他姬妾十分嫉妒,她们暗中联合起来要捉弄她,让周道登不再爱她。一次,杨爱与家中男仆正在闲聊,她失却了主人应有的幽雅,此事被几个妒忌的姬妾看到。于是先后向周道登告发,说她私通宅中男仆。那周道登一怒之下,竟将她赶出周家。这一年,杨爱只好从周府流落到今上海松江,她无法自立,只好重回柳巷烟花,依靠名妓徐佛为生,徐佛在杨爱落魄之时仍然加以收留,还不惜重金聘来名师进一步教授她学习诗词、书画和文学,徐佛此举培养,使她张了翅膀,在众多的青楼名妓中脱颖而出,其实这对她说,何尝不是人生中一段不堪回首的惨痛经历。之后,她的姓易杨为柳,是她依辛弃疾的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柳如是的名字就是这样产生了。
徐佛来也是当地的才女,她能琴,善画兰草,虽然她住得偏僻,但慕名而来的文人才士仍是络绎不绝,柳如是每天耳濡目染的都是峨冠博带的名流才子,见了自然为之心驰神往,柳如是随侍在左右,恭听高论。这种优雅的生活状态过了一段时间,她有了一次和文学家接触的机会。崇祯九年的春日的一天,苏州太仓著名学者张溥绕道过访徐佛,张溥也是明代文学大家。他的散文在当时很有名,风格质朴,慷慨激昂,明快爽放,直抒胸臆。其《五人墓碑记》全国闻名,被收入《 古文观止 》。那天,恰巧徐佛外出,便由柳如是接待了这位文学才子。张溥见柳如是美色过于徐佛,晤谈之下,发现柳如是谈吐文雅,见识亦广,不由满腔豪气化为柔情,当日便与如是缠绵一夜,直到第二天日上三竿二人才依依作别。
这是柳如是自从被周家逼走后首次和张溥文人依恋,心中留下了不灭的记忆。
岁月回望,自从柳如是被赶出周家,周道登老先生便日夜相思成病,不久便在思念中含恨归西。他的死对柳如是来说成了一件大好事,外面的人都说她如何如何的有才气和美,越传越烈。于是,她凭着“相府下堂妾”的名人效应,很快在青楼众名妓中脱颖而出。从此柳如是开始了自备画舫,一叶轻舟自由来去于江浙地区的各大名湖上,成为一名湖上陪游女妓。在这个时期, 她在船上自由驰骋,并在江南一带结交了众多文人。由于她的美貌超群,一时间,那些自诩为名士的文人便趋之若鹜。他们千方百计要与她见见面,一起品茗喝酒,赋诗作画,在这些文人的追捧中,她的艳名又日盛起来。同时,在这样的交友中,她的文学才华日益显露,在陪同游客的游历之中,她的眼界也渐渐开阔,眼观的不光是湖泊山水,还有人文景观的众多历史。
从此,柳如是成为穿越三吴湖山之间的特殊女子,她开始越长越漂亮,常常还以“儒士”自居,更为令人惊讶的是,她常常喜欢身着男装与文人一起游玩,住在湖畔的小楼中赋诗填词,抚琴作画。这样的日子在指缝中很快流逝。她终日流连诗酒,广交名士,不亦乐乎。随着年龄增大,她希望能够追寻到一位心中的才子结为终身伴侣。那时候,杭州、苏州一带追求柳如是的公子哥儿很多,但终因为在她眼中看不上而作罢,她在一片追捧声中做着神仙眷侣的美梦,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平等待他的丈夫,从此安安稳稳过自己的小日子。
【二】
当时,江南一带真正与柳如是关系密切的有三个人,他们就是陈子龙、李存我和宋辕文,他们三人并称为“云间三才子”,这个云间就是指上海松江的广富林、小昆山和佘山一带地区。李存我,早年与柳如是在船上认识的,后来交往密切,柳与李存我的来往,相敬多于相爱。李存我写得一手好书法,颇得柳如是仰慕,便随他一起学习书法,在这期间,柳如是从内心中爱上了他。但是李存我却没有流露出要娶她的意思,后来两人一直保持着师生爱恋的关系。李也是明末一位铁骨铮铮之人,后来清军攻陷南京,他坚守于松江的东城,终因城破不屈而死。柳如是知道后曾经流泪追思。
其实当时在柳如是心中最为适意的还是要数年轻英俊的才子宋辕文。宋辕文出生于云间望族,聪敏好学,宋当时还未婚娶。在她眼中的宋辕文不仅仅是她的情郎,还自然是她心中的最理想的丈夫人选。在交往中,柳的才情横溢,或浅唱低吟,或高谈阔论,或袖舞回风,或即席分韵,都让宋辕文迷醉和倾倒。他决心娶柳氏为妻,柳如是将信将疑,她就决心试试他的诚意。一次,他们约定一起游山玩水,住湖畔小镇,攀山岭赏花,花前月下相拥恩爱情深。但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此事被宋辕文母亲知道了,她听说儿子爱上了一个妓女时,怒不可遏,让他罚跪受训。宋辕文对母亲解释说,柳如是是一个好女子,在结交中她没有索要钱财。其母发怒地说:“财算什么,她不要钱,却是要你的命!”此姻缘终因家里宋母反对而没成功,柳如是得知后痛哭失声,她将宋辕文请到船上,在桌前摆上一张古琴,一把倭刀,她要求心中的宋郎表个态。这位一往情深的宋郎此时支支吾吾搪塞了半天,柳如是骤闻她心爱的情郎忽然如此,当即抽出倭刀将七弦琴斩为两截,表示从此二人弦断情绝。宋辕文后来也于明亡后仕清,曾经官居高位。
这三人中,比柳如是年长10岁的陈子龙相貌文才俱佳,气概不凡,柳如是与宋辕文分手后,她开始将后半生的希望寄托在陈子龙的身上,当时的松江举人陈子龙已经是复社的领袖,陈子龙也是非常有才气,柳如是慕名前往,那年柳如是16岁,她对陈子龙一见钟情。此中还有一个小故事。记得一次刚见面时,在拜帖上,她曾经落款写着“女弟”两字。柳如是天生有这种男女平等的观点,管你是不是名人,一样称兄道弟。陈子龙见柳如是一个很爽直的女子,大为赞赏,但由于柳如是的身份特殊,陈子龙当时并没有真正爱上她,只是背着家里人,悄悄在松江外一座名叫南楼的小红楼里,和柳如是同居。当时的柳如是将此楼称为鸳鸯楼,她在小楼里写了许多诗词,后来命名为《鸳鸯楼词》。在此期间,柳如是主要是为人校书取酬维持生活,陈子龙则埋头攻读以备科试。清茶淡饭滋润着他们之间的恩爱与美满,两个人情投意合地偷偷过了一段男欢女爱的甜蜜生活。陈子龙称柳如是为才貌超群气质脱俗的洛神,其实那时的柳如是已经不在乎陈子龙有妻室,她大方得甚至连名分都不要,一定要与陈子龙公开同居为乐。他们缠缠绵绵,陈子龙曾为柳如是写《青楼怨》一首:
灯下鸣筝帘影斜,酒寒香薄有惊鸦。
含情不语春宵事,月露微微尚落花。
紫玉红绡暖翠帷,夜深犹绾绿云丝。
独怜唱尽金缕曲,寄与春风总不知。
是年秋,陈子龙北上会试,柳如是也是以诗送别:
念子久无际,兼时离思侵。
不自识然量,何期得澹心。
要语临歧发,行波托体沉。
从今互为意,结想自然深。
陈子龙有诗作答,互寄思念,在京师时他在怀念柳如是时,写下《中秋风雨怀人》一首,其中有“惆怅卢家人定后,九秋云雨泣婵娟”之句,对柳如是的关怀之情、赞叹之意,亦见言表。
后来会试未中,陈子龙回南后,柳、陈二人仍然热恋着,常以诗歌互寄衷情。陈子龙所作的《早春行》和《早春初晴》,说明两人的关系已非一般。
《早春行》曰:
杨柳烟未生,寒枝几回摘。
春心闭深院,随风到南陌。
不令晨妆竟,偏采名花掷。
香衾卷又暖,轻衣试还惜……
《早春初晴》曰:
今朝春态剧可怜,轻云窈窕来风前。
绣阁梅花堕绿玉,牙状枕角开红绵。
可能齐出凤楼人,同时走马莺声里。
茂陵人才独焚香,鱼笺丽锦成文章。
空有峨嵋闭深院,不若盈盈娇路旁。
早春初晴的凌晨,两人一觉醒来,眼望院外,深感大地回春,一派勃勃景象。此时郎才女貌的陈子龙和柳如是,只是恨日苦短,他们相拥一起,度着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陈子龙与柳如是的一段情缘,为后人所传诵。
但世俗的压力终于让陈子龙这个英雄望而却步,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半年后,此事被陈子龙妻张氏知道了,她带着干余人大闹鸳鸯楼,柳如是不甘受辱,两人只能挥泪而别。后来不幸的是,陈子龙在抗清起义中战败而亡。这样,他们就早早地结束了这一段美好的爱恋生活。这一年,柳如是18岁。柳如是听到陈子龙战死这个消息时哭声震天,专门为陈子龙写了一篇《男洛神赋》,以表达对他的回忆和深爱之情。
就这样,相继三位她爱过的男人都先后离开了她,柳如是的神仙眷侣梦破灭了,美梦的破灭让柳如是的头脑变得清醒,她知道,出身卑贱的她,如果要找一个年貌相当才气过人,家境又殷实的丈夫,无异于水中望月。逆境中成长的柳如是性格倔强,她极其聪慧,她非常有抱负:一定要嫁一个“博学好古,旷代逸才”的男人。她甚至还宣称:“天下有一人知己,死且无憾。”
柳如是虽然身处青楼,择婿的要求却仍然很高,一段时间,她有点失落,许多公子哥儿向她求婚,她都看不中,只是与他们保持着普通朋友的关系。她和三位男士接触和爱恋的前后,写了许多诗词:《中秋出游》秋水春衫憺暮愁,船窗笑语近红楼。多情落日依兰棹,无借轻云傍彩舟。月幌歌阑寻麈尾,风床书乱觅搔头。五湖烟水长如此,愿逐鸥夷泛急流。其二:素毖清尊迥不愁,拖楼云物似妆楼。夫君本自期安桨,贱妾宁辞学泛舟。烛下乌龙看拂枕,风前鹦鹉唤梳头。可怜明月将三五,度曲吹箫向碧流。《咏 睡 蝶》曲径疏篱米往游,沉沉罢舞枕枝头。香偷韩椽身犹困,魂绕庄周梦更幽。似饮花浆干日醉,却闲苔影一帘愁。东风无赖频吹醒,又趁狂蜂恼画楼。《雨中游断桥》野桥舟阁总通烟,香气虚无花影前。北浦因谁芳草后,西泠真有恨情边。足见她的才情展露。
【三】
说到柳如是是怎么爱上比她大近四十岁的钱谦益,那还有一段精彩的故事。钱谦益是明万历三十八年的一甲第三名进士。少年得志的他总想在政治上干出一番大事业来。然而这条仕途却走的异常坎坷。一开始因为极力攻击阉党而被罢了官回乡。好不容易等到崇祯上台,钱谦益得以重新起用。然而没过多久又被政敌排挤出朝,不得已就再次回家,从此开始了长达十六年的隐居生活。
从此他心灰意冷,闭起门来静心写作,做他的江南文坛泰斗,一有空便浪迹于山水声色之中,还得了个“东林浪子”和“浪子钱”的绰号。快六十岁的“浪子”钱谦益,他的才学和声望在江南都称得上是首屈一指。在柳如是看来,他是一名江南的大才子,她对他十分崇拜。
那一年,钱谦益被排挤出朝,无意在杭州见到了柳如是写的那首传诵一时的咏桃花名句“桃花得气美人中”。不由得击掌称好。后来有人介绍他和柳如是相识。那天,他踏上了西子湖上的画舫。一见到美貌端庄的柳如是,钱谦益立即生出一份怜爱之情,柳如是一双黑白分明的大眼睛嵌在俊秀的脸蛋上,显得楚楚动人。这小巧的可人儿腹内竟藏着锦绣诗情,着实令他感叹。在船上,柳如是与鼎鼎有名的钱谦益初次相见,却毫无拘束之态,谈诗论景,随心所欲。那活泼可爱的神情,使钱谦益暂时忘却了心中的悒郁,感觉自己也变得年轻起来,一时兴起,竟一口气吟了许多绝句,以表示对柳如是的倾慕之情。酒后,他们忘情地坐在一政,钱谦益留下了自己归宿的常熟的地址。
时光流逝,钱谦益对此一直念念不忘。钱谦益归乡两年后的冬天,他所居住的常熟“半野堂”门前显得特别的冷清,钱谦益坐在书房中打吨,忽听得家人传报:“有客人来访!”不一会儿,拜贴就送到了书桌上,钱谦益拿过拜帖一看,上面写着:“晚生柳儒士叩拜钱学士。”“柳儒士?”
他心里起了疑问,这名字似乎未曾听说过,是谁呢?也许是慕名前来造访的无名晚辈吧,正闲居无事,有个人来聊聊也好,于是他让家人请来客人。 钱谦益踱进客厅,只见来客已站在屋里翘首欣赏墙上挂着的字画了。钱谦益打量来客,见眼前站着的来客一身兰缎儒衫,青巾束发,一副典型的富家书生打扮,身材娇小,似乎缺少一种男子的阳刚之气。再瞧面貌,眼睛,皮肤,看着看着,钱谦益猛觉得有几分面熟,但始终想不起是在哪里见过。 来客看着钱谦益若有所思的神态,不禁露出一丝笑意,只是轻悠悠地吟出一首诗:
草衣家住断桥东,好句清如湖上风;
近日西冷夸柳隐,桃花得气美人中。
钱谦益一听,啊了一声,赶忙迎上去,他知道了,原来是柳姑娘女扮男装百里寻访他。他赶忙命侍婢上茶奉酒,说是要为柳姑娘驱寒消疲。他没想三年之后,这位风华绝代的才女竟女扮男装,乘一页小舟出现在自己的“半野堂”上,钱谦益自然大喜过望,盛情款待。柳如是本是有备而来,当即赠钱谦益七律一首:
声名真似汉扶风,妙理玄规更不同。
一室茶香开澹黯,千行墨妙破冥濛。
竺西瓶拂因缘在,江左风流物论雄。
今日沾沾诚御李,东山葱岭莫辞从。
这西湖一别,钱谦益万万没想到这姑娘还会跑到常熟来看他,给了他一分额外的惊喜。一番寒喧问候之后,钱谦益就邀柳如是在“半野堂”住上一段时间,柳如是欣然答应。钱谦益觉得自己虽近六十,但能得到美丽女子亲睐,可谓情场得意。尽管两人无论是从身份地位和年龄相去悬殊,但在半野堂一见之下,却大有相识恨晚之感。
几个月里,两人住在一起,朝夕相对,谈诗论文,形影不离。钱谦益还赋诗称“买回世上千金笑,送尽生年百岁忧”。他觉得自己宝刀不老,一心要与柳如是一起张翅飞。然而柳如是却提出了一个会让大多数人为之却步的条件,那就是若真想“同效”,钱谦益就必须要以匹嫡之礼迎娶自己。于是,寂静的“半野堂”中荡漾起一老一少一对忘年之交的笑声。为了感谢柳如是的相慰之情,钱谦益命人在附近的红豆山庄中为柳如是特筑一楼,他亲临现场督工,仅以十天时间,一座精美典雅的小楼就建成了。钱谦益根据《金刚经》中“如是我闻”之句,将小楼命名为“我闻室”,以暗合柳如是的名字。小楼落成之日,他还特写诗抒怀:
清樽细雨不知愁,鹤引遥空凤下楼;
红烛恍如花月夜,绿窗还似木兰舟。
曲中杨柳齐舒眼,诗里芙蓉亦并头;
今夕梅魂共谁语?任他疏影蘸寒流。
钱谦益的一片深情,让柳如是也感动不已,她是一个历尽坎坷的女子,成名后虽然也有干人万人追捧着,可无非都是逢场作戏,又有几人能付出真情呢?钱谦益虽是花甲老人,可那份浓浓情意比一般的少年公子要纯真的多,他们相知相感吧!柳如是也回赠了一首“春日我闻室作呈牧翁”的诗:
裁红晕碧泪漫漫,南国春来正薄寒;
此去柳花如梦里,向来烟月是愁端。
画堂消息何人晓,翠帐容颜独自看;
珍贵君家兰桂室,东风取次一凭栏。
几场春雪过后,春风又绿江南岸。桃红柳绿中,钱谦益摆脱家庭干扰及世人非议,与青楼女子柳如是在杭州西湖芙蓉舫中结为伉俪,钱谦益正式将柳如是娶进了家门。
还记得娶亲那天,湖畔冠盖云集,热闹非凡。钱谦益便在湖上与柳如是举行了隆重的婚礼。开始,大家不知道他娶的这位佳人到底是谁,老钱也笑而不答。直到载着柳如是的画舫迎着晶莹的细浪从湖上驶来时,他这才得意洋洋的揭晓答案。一时间群情大哗,都说钱谦益家有陈妻健在,怎么再找个妓女到家,大失钱家面子与家风。前来观礼的士绅们也都认为钱谦益迎娶一个妓女简直是不成体统,丢尽了士大夫的脸面。大家越想越激动,纷纷拔出拳头声称要揍钱谦益。钱谦益见势不好,就登船令船工立即开船离岸。岸上的人纷纷捡起砖头瓦块向钱柳二人的座船掷去。一时间瓦砾竟堆了满船。就在这喧闹的鞭炮和如雷的叫骂声中,钱谦益悠然自得,提笔写下八首《催妆》诗赠与佳人。柳如是端坐于梳妆台前,青黛描眉。越发显得妩媚动人。钱谦益把柳如是搂入怀中,老少两人喜不自禁。
婚后,老夫少妻相携出游名山秀水,杭州、苏州、扬州、南京、黄山,处处留下他们相偎相依的身影。柳如是曾经问丈夫钱谦益爱她什么,钱谦益说:“我爱你白的面、黑的发。”接着,钱谦益问柳如是娇妻:“你爱我什么?”柳如是偏着头想了想,娇嗔地说:“我爱你白的发、黑的面啊!”说完,两人嘻笑又相拥一团,俨然像是一对浪漫活跃的小年轻。
【四】
不久,南明小朝廷在南京成立,钱谦益因其名望,被召为礼部尚书。然而,就在重新入仕后,钱谦益的文士之风消失了,他瞻前顾后、患得患失,贪生怕死的本性暴露了出来。眼看清军逼近,柳如是真心爱国,劝说丈夫以花甲之年请缨出战,她自己则出游京口,详细考察当年宋将韩世忠、梁红玉夫妇大破金兵的旧战场,欲效仿同样青楼出身的巾帼英雄梁红玉擂响战鼓,助钱谦益杀敌。
清军兵临城下,局势不可挽回,钱谦益作为旧朝遗臣,又是一方名士,必定会引起新政权的注意,不奉新朝便忠旧主,他面临着命运的选择。柳如劝钱谦益以死全节,表示忠贞之心。但钱谦益却终于剃掉了额发,把脑后的头发梳成了辫子,答应了清廷召他入京为官的意图。
柳如是察觉丈夫有投降之心,极力劝他一起投水殉国。那一天,朦胧的月光冷冷地照着,柳如是一脸悲切的表情,而钱谦益却露出几分不安。船上摆着几样菜肴和一壶酒,柳如是斟好酒,端一杯给丈夫,自己举起一杯,缓缓说道:“妾身得以与钱君相识相知,此生已足矣,今夜又得与君同死,死而无憾!”
钱谦益受她的感染,也升出一股豪壮的气概,举杯道:“不求同生,但求同死,柳卿真是老夫的红颜知己啊!”两人饮完一壶酒,柳如拉着钱谦益的手,平静地说:“我们去吧!”钱谦益从酒意中猛地惊醒过来,忙伸手到船外搅了搅水,抬头对柳如是说:“今夜水太凉,我们不如改日再来吧!”
“水冷有何妨!”柳如是说。
“老夫体弱,不堪寒凉。”说着,他走到水边试了一下摇摇头不敢下水。柳如是看到此景,愤怒地纵身就要跳入水中,却被钱谦益和下人拖住。后来钱谦益就命人打开南京城门,率领一班臣僚,向清军投降了。柳如是对丈夫的屈膝行为,肝胆俱裂,哭得痛不欲生。
钱谦益降清后,清廷旨谕南明降臣到北京授职。那是正逢中秋佳节前夕的晚上,柳如是与钱谦益泛舟西湖之上,一个是悲伤缠绵,一个是满怀喜悦,两人与往常不一样,坐下后都闷闷地饮酒很少说话。柳如是看着眼前熟悉的湖光月色,吟了一首诗给钱谦益:
素瑟清樽迥不愁,柂楼云雾似妆楼;
夫君本志期安桨,贱妾宁辞学归舟。
烛下鸟笼看拂枕,凤前鹦鹅唤梳头;
可怜明月三五夜,度曲吹萧向碧流。
她想用柔情和宁静甜蜜的生活图景挽留住丈夫,可钱谦益已动功名之心,他根本收不了想当官的心。那天,众降臣都带妻子随行,唯有柳如是坚决不随钱谦益北上京城。她一袭红衣,只身立于路边为丈夫送行。据说这红即朱,柳如是的本意是坚守朱氏明朝,她的此举令在场的降臣们看得红了脸。
钱谦益到京城后混得并不理想,与他的官隐不匹配。而远在西湖畔独居的柳如是接二连三地写来书信,一面倾诉相思之苦,一面劝他急流勇退,回去与她同享纵情山水之间的隐居生活。钱谦益动了心,于是向朝廷托病辞官,很快便获得了应允,脱下官袍,再度回乡。
柳如是在国家倾覆民族危亡的时刻,她还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反清复明的斗争之中,支持抗清英雄,用这样的方式维护个人的气节,洗刷丈夫的耻辱。于是人们对她另眼相看,所以后人能够给钱谦益的文学作品以较高的评价,也许多半是敬重柳如是而为。
从此,在西湖边,钱谦益与柳如开始了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顺治五年,柳如是生下了一个女儿,这在当年秦淮艳妓们投婚后她是唯一。老年得千金,钱谦益喜不胜收,更加醉心于平淡而欢乐的小家庭生活。然树欲静而风不止,就在这一年,飞来的横祸又落在了钱谦益的头上,他的学生黄毓琪因写诗讽刺清廷而受责,事情竟连蔓带枝地牵连到钱谦益身上,他被总督衙门捕入了大牢。丈夫的性命危在旦夕,产后卧病在床的柳如听到消息挣扎着起来,冒死上书总督府,要求代年老的夫受刑。总督府感其诚心苦意,又查证钱谦益确无乱上之举,便将他放了出来。经历了四十天牢狱之苦的钱谦益无惊无险地度过了劫难,从此他更加看破了尘世,对柳如是也更加敬重和爱了。
经过这样的折磨,钱谦益越来越苍老,柳如是和钱谦益在家相约,同修《明史》,以告慰前朝。可是,钱家的藏书楼绛云楼突然失火被焚,万册藏书毁于一炬。修史的心愿也再次落空,钱谦益老泪纵横,只是喃喃自语:烧吧,烧不掉我头脑和肚子里藏着的智慧和东西。
【五】
1664年,钱谦益在伤感中病死,终年82岁。钱谦益死前,已经落魄。靠卖文为生,钱谦益死后,族人又从柳如是手中不仅骗去了官银官契,还每日堵门叫骂,向柳如是追索土地钱财,柳如是万念俱灰。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显示了她最后的刚烈,那天,她安排了一场丰盛的家宴,请来了钱氏家族的头面人物,说是要分派家产,待众人到齐之后,柳如是进了暖房,拿出一封连夜写好的书信,让仆人赶往衙门,仆人走后,柳如是悬梁自尽。族人见状,吓得四散奔逃,不敢再争财产。这是1664年, 46岁的柳如是以她的烈和刚走完了她的人生。
柳如是与钱谦益是一对具有传奇色彩的老夫少妻,她们之间的年龄相差近40岁,但这一切并没有使他们的爱情变色,从他们走过的故事中,告诉我们,爱情是没有年龄界限的,也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只要心真,是铁也会变得柔软。有哲人这样评价:柳如是一生极富传奇色彩,她的命运坎坷,感情色彩浓厚,风流奔波与姿容艳丽、侠女气质与儒女才华并存,文思精妙与博闻多识相融,敢爱敢恨与忧国忧民构成了她独特的人生轨迹和个性品质。这是多么确切呵!
在秦淮八艳之中,柳如是是最有才情和最有风骨的,对世俗的抗争最为激烈,对尊严的渴望最为强烈,在秦淮八艳之中,她是唯一一个留下后代的女子。
柳如是死后,不但未能与钱谦益合葬,反而被逐出钱家的坟地,柳如是的墓成为一座孤坟。百步之外,钱谦益与原配夫人合葬一墓。族人不让她入葬钱氏祖坟,而将她葬在距钱谦益墓百步之外的荒坡上。
走出柳如是和钱谦益纪念馆。我们才懂得钱、柳两座墓葬为何相距百步的原因,原来封建礼教的社会,像柳如是这样的才女死后族人还不让她有正妻的名份。直到三百多年后的今天,一代才女柳如是才得到了应有的名份。当地政府为他们重新修了墓地,并建造了纪念馆,
于是,一段千古佳话爱的故事也逐渐被人们所了解。一个敢爱、敢恨的红颜命薄的女子有了她的鲜亮故事,她忽如屹立在虞山脚下的那棵青松,久沐风霜雨雪仍然青葱而不老……
责任编辑 苍梧遥
早年听文友讲过有关名妓柳如是和钱谦益的爱情故事,那个忘年恋的故事曾经被当年的说书高手叙述得活灵活现。柳如是的墓是在虞山的拂水岩下。这次应文友相邀一起游山,就在我们参观翁同和纪念馆向前寻找“翁氏新阡”时,在山南路的左边,我们看到了钱谦益墓的指示牌,对望相隔50多米,就是柳如是墓的指示牌。两座古墓不在一起,但都掩映在公路边的绿树之中,看上去简朴大方。
怀着一份对文学和才女的探究心理,我们跟随文友的脚步走近了柳如是和钱谦益的墓地。于是,一个有关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伴随历史的追忆像山间的路慢慢伸延开来。
【一】
柳如是被誉为秦淮八艳之首的才女,生于1618年,死于1664年,享年46岁,有关她的身世不明。据说她出生浙江嘉兴,姓杨名爰。号河东君,是明末支持反清复明活动的积极分子,具有崇高的民族气节,有“中国女杰”之誉。石碑至坟墓中间偏右位置建有一座方形石祭亭,墓和碑都被树木紧紧的围绕着。柳墓前新铺了石甬道,甬道前有新建四角石亭,柱联题:“浅深流水琴中听;远近青山画里看。”这联是柳如是生前写的诗句,此联原是为她和钱谦益的爱巢拂水山庄题写的,当年的拂水山庄现在没了,后人就把这句对联移到了她的墓亭。据文友介绍,说字迹也是根据当初的拓片刻的,字体婀娜却又不失清雅。亭后甬道尽处即墓茔。墓茔有石台三级,新垒石成虎皮墙,高不足三尺,环成圆形。
离柳如是墓外50余公尺就是她的丈夫钱谦益墓。钱谦益,江苏常熟人,钱谦益生于1582年,死于1664年。字受生,号牧斋,晚号东涧老人。明万历进士,官至礼部侍郞,南明时任礼部尚书。后降清,为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藏书家。钱谦益的墓坐北朝南,正好建在公路边一片树林内。沿一条二三米宽的用小石子铺的便道就通向墓园的前端。墓园中轴线前端立有一块石碑。“钱谦益墓”。墓碑上刻的是“河东君之墓”。石亭柱联题:“遗民老似孤花在;陈迹闲随旧燕寻。”款题:“拂水山庄牧翁”,是钱氏自撰诗。
幼年时柳如是名杨爱,因家庭贫困,被卖给吴江盛泽的名妓徐佛做了养女。徐佛是当地很有影响的妓女,人长得不错,通晓诗文音律,杨爱从小耳濡目染,在她身旁也很快学会了诗文歌舞。随着杨爱渐渐长大,十四岁的她长得眉清目秀,成为亭亭玉立的一位美丽姑娘,徐佛见杨爱长得很漂亮,顿起贪婪之心,为把结当地的地头蛇,就将她卖给回到吴江退休的相国周道登为妾。周道登家中姬妾甚多,而年龄最小的杨爱是他最为宠爱,在一段时间中,周道登喜欢得常常把她搂在怀中,亲自传授诗词书画文章音律,一起品香茗时谈古论今,杨爱聪慧好学,学到了许多知识识。
杨爱在周家受到的独宠,让其他姬妾十分嫉妒,她们暗中联合起来要捉弄她,让周道登不再爱她。一次,杨爱与家中男仆正在闲聊,她失却了主人应有的幽雅,此事被几个妒忌的姬妾看到。于是先后向周道登告发,说她私通宅中男仆。那周道登一怒之下,竟将她赶出周家。这一年,杨爱只好从周府流落到今上海松江,她无法自立,只好重回柳巷烟花,依靠名妓徐佛为生,徐佛在杨爱落魄之时仍然加以收留,还不惜重金聘来名师进一步教授她学习诗词、书画和文学,徐佛此举培养,使她张了翅膀,在众多的青楼名妓中脱颖而出,其实这对她说,何尝不是人生中一段不堪回首的惨痛经历。之后,她的姓易杨为柳,是她依辛弃疾的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柳如是的名字就是这样产生了。
徐佛来也是当地的才女,她能琴,善画兰草,虽然她住得偏僻,但慕名而来的文人才士仍是络绎不绝,柳如是每天耳濡目染的都是峨冠博带的名流才子,见了自然为之心驰神往,柳如是随侍在左右,恭听高论。这种优雅的生活状态过了一段时间,她有了一次和文学家接触的机会。崇祯九年的春日的一天,苏州太仓著名学者张溥绕道过访徐佛,张溥也是明代文学大家。他的散文在当时很有名,风格质朴,慷慨激昂,明快爽放,直抒胸臆。其《五人墓碑记》全国闻名,被收入《 古文观止 》。那天,恰巧徐佛外出,便由柳如是接待了这位文学才子。张溥见柳如是美色过于徐佛,晤谈之下,发现柳如是谈吐文雅,见识亦广,不由满腔豪气化为柔情,当日便与如是缠绵一夜,直到第二天日上三竿二人才依依作别。
这是柳如是自从被周家逼走后首次和张溥文人依恋,心中留下了不灭的记忆。
岁月回望,自从柳如是被赶出周家,周道登老先生便日夜相思成病,不久便在思念中含恨归西。他的死对柳如是来说成了一件大好事,外面的人都说她如何如何的有才气和美,越传越烈。于是,她凭着“相府下堂妾”的名人效应,很快在青楼众名妓中脱颖而出。从此柳如是开始了自备画舫,一叶轻舟自由来去于江浙地区的各大名湖上,成为一名湖上陪游女妓。在这个时期, 她在船上自由驰骋,并在江南一带结交了众多文人。由于她的美貌超群,一时间,那些自诩为名士的文人便趋之若鹜。他们千方百计要与她见见面,一起品茗喝酒,赋诗作画,在这些文人的追捧中,她的艳名又日盛起来。同时,在这样的交友中,她的文学才华日益显露,在陪同游客的游历之中,她的眼界也渐渐开阔,眼观的不光是湖泊山水,还有人文景观的众多历史。
从此,柳如是成为穿越三吴湖山之间的特殊女子,她开始越长越漂亮,常常还以“儒士”自居,更为令人惊讶的是,她常常喜欢身着男装与文人一起游玩,住在湖畔的小楼中赋诗填词,抚琴作画。这样的日子在指缝中很快流逝。她终日流连诗酒,广交名士,不亦乐乎。随着年龄增大,她希望能够追寻到一位心中的才子结为终身伴侣。那时候,杭州、苏州一带追求柳如是的公子哥儿很多,但终因为在她眼中看不上而作罢,她在一片追捧声中做着神仙眷侣的美梦,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平等待他的丈夫,从此安安稳稳过自己的小日子。
【二】
当时,江南一带真正与柳如是关系密切的有三个人,他们就是陈子龙、李存我和宋辕文,他们三人并称为“云间三才子”,这个云间就是指上海松江的广富林、小昆山和佘山一带地区。李存我,早年与柳如是在船上认识的,后来交往密切,柳与李存我的来往,相敬多于相爱。李存我写得一手好书法,颇得柳如是仰慕,便随他一起学习书法,在这期间,柳如是从内心中爱上了他。但是李存我却没有流露出要娶她的意思,后来两人一直保持着师生爱恋的关系。李也是明末一位铁骨铮铮之人,后来清军攻陷南京,他坚守于松江的东城,终因城破不屈而死。柳如是知道后曾经流泪追思。
其实当时在柳如是心中最为适意的还是要数年轻英俊的才子宋辕文。宋辕文出生于云间望族,聪敏好学,宋当时还未婚娶。在她眼中的宋辕文不仅仅是她的情郎,还自然是她心中的最理想的丈夫人选。在交往中,柳的才情横溢,或浅唱低吟,或高谈阔论,或袖舞回风,或即席分韵,都让宋辕文迷醉和倾倒。他决心娶柳氏为妻,柳如是将信将疑,她就决心试试他的诚意。一次,他们约定一起游山玩水,住湖畔小镇,攀山岭赏花,花前月下相拥恩爱情深。但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此事被宋辕文母亲知道了,她听说儿子爱上了一个妓女时,怒不可遏,让他罚跪受训。宋辕文对母亲解释说,柳如是是一个好女子,在结交中她没有索要钱财。其母发怒地说:“财算什么,她不要钱,却是要你的命!”此姻缘终因家里宋母反对而没成功,柳如是得知后痛哭失声,她将宋辕文请到船上,在桌前摆上一张古琴,一把倭刀,她要求心中的宋郎表个态。这位一往情深的宋郎此时支支吾吾搪塞了半天,柳如是骤闻她心爱的情郎忽然如此,当即抽出倭刀将七弦琴斩为两截,表示从此二人弦断情绝。宋辕文后来也于明亡后仕清,曾经官居高位。
这三人中,比柳如是年长10岁的陈子龙相貌文才俱佳,气概不凡,柳如是与宋辕文分手后,她开始将后半生的希望寄托在陈子龙的身上,当时的松江举人陈子龙已经是复社的领袖,陈子龙也是非常有才气,柳如是慕名前往,那年柳如是16岁,她对陈子龙一见钟情。此中还有一个小故事。记得一次刚见面时,在拜帖上,她曾经落款写着“女弟”两字。柳如是天生有这种男女平等的观点,管你是不是名人,一样称兄道弟。陈子龙见柳如是一个很爽直的女子,大为赞赏,但由于柳如是的身份特殊,陈子龙当时并没有真正爱上她,只是背着家里人,悄悄在松江外一座名叫南楼的小红楼里,和柳如是同居。当时的柳如是将此楼称为鸳鸯楼,她在小楼里写了许多诗词,后来命名为《鸳鸯楼词》。在此期间,柳如是主要是为人校书取酬维持生活,陈子龙则埋头攻读以备科试。清茶淡饭滋润着他们之间的恩爱与美满,两个人情投意合地偷偷过了一段男欢女爱的甜蜜生活。陈子龙称柳如是为才貌超群气质脱俗的洛神,其实那时的柳如是已经不在乎陈子龙有妻室,她大方得甚至连名分都不要,一定要与陈子龙公开同居为乐。他们缠缠绵绵,陈子龙曾为柳如是写《青楼怨》一首:
灯下鸣筝帘影斜,酒寒香薄有惊鸦。
含情不语春宵事,月露微微尚落花。
紫玉红绡暖翠帷,夜深犹绾绿云丝。
独怜唱尽金缕曲,寄与春风总不知。
是年秋,陈子龙北上会试,柳如是也是以诗送别:
念子久无际,兼时离思侵。
不自识然量,何期得澹心。
要语临歧发,行波托体沉。
从今互为意,结想自然深。
陈子龙有诗作答,互寄思念,在京师时他在怀念柳如是时,写下《中秋风雨怀人》一首,其中有“惆怅卢家人定后,九秋云雨泣婵娟”之句,对柳如是的关怀之情、赞叹之意,亦见言表。
后来会试未中,陈子龙回南后,柳、陈二人仍然热恋着,常以诗歌互寄衷情。陈子龙所作的《早春行》和《早春初晴》,说明两人的关系已非一般。
《早春行》曰:
杨柳烟未生,寒枝几回摘。
春心闭深院,随风到南陌。
不令晨妆竟,偏采名花掷。
香衾卷又暖,轻衣试还惜……
《早春初晴》曰:
今朝春态剧可怜,轻云窈窕来风前。
绣阁梅花堕绿玉,牙状枕角开红绵。
可能齐出凤楼人,同时走马莺声里。
茂陵人才独焚香,鱼笺丽锦成文章。
空有峨嵋闭深院,不若盈盈娇路旁。
早春初晴的凌晨,两人一觉醒来,眼望院外,深感大地回春,一派勃勃景象。此时郎才女貌的陈子龙和柳如是,只是恨日苦短,他们相拥一起,度着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陈子龙与柳如是的一段情缘,为后人所传诵。
但世俗的压力终于让陈子龙这个英雄望而却步,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半年后,此事被陈子龙妻张氏知道了,她带着干余人大闹鸳鸯楼,柳如是不甘受辱,两人只能挥泪而别。后来不幸的是,陈子龙在抗清起义中战败而亡。这样,他们就早早地结束了这一段美好的爱恋生活。这一年,柳如是18岁。柳如是听到陈子龙战死这个消息时哭声震天,专门为陈子龙写了一篇《男洛神赋》,以表达对他的回忆和深爱之情。
就这样,相继三位她爱过的男人都先后离开了她,柳如是的神仙眷侣梦破灭了,美梦的破灭让柳如是的头脑变得清醒,她知道,出身卑贱的她,如果要找一个年貌相当才气过人,家境又殷实的丈夫,无异于水中望月。逆境中成长的柳如是性格倔强,她极其聪慧,她非常有抱负:一定要嫁一个“博学好古,旷代逸才”的男人。她甚至还宣称:“天下有一人知己,死且无憾。”
柳如是虽然身处青楼,择婿的要求却仍然很高,一段时间,她有点失落,许多公子哥儿向她求婚,她都看不中,只是与他们保持着普通朋友的关系。她和三位男士接触和爱恋的前后,写了许多诗词:《中秋出游》秋水春衫憺暮愁,船窗笑语近红楼。多情落日依兰棹,无借轻云傍彩舟。月幌歌阑寻麈尾,风床书乱觅搔头。五湖烟水长如此,愿逐鸥夷泛急流。其二:素毖清尊迥不愁,拖楼云物似妆楼。夫君本自期安桨,贱妾宁辞学泛舟。烛下乌龙看拂枕,风前鹦鹉唤梳头。可怜明月将三五,度曲吹箫向碧流。《咏 睡 蝶》曲径疏篱米往游,沉沉罢舞枕枝头。香偷韩椽身犹困,魂绕庄周梦更幽。似饮花浆干日醉,却闲苔影一帘愁。东风无赖频吹醒,又趁狂蜂恼画楼。《雨中游断桥》野桥舟阁总通烟,香气虚无花影前。北浦因谁芳草后,西泠真有恨情边。足见她的才情展露。
【三】
说到柳如是是怎么爱上比她大近四十岁的钱谦益,那还有一段精彩的故事。钱谦益是明万历三十八年的一甲第三名进士。少年得志的他总想在政治上干出一番大事业来。然而这条仕途却走的异常坎坷。一开始因为极力攻击阉党而被罢了官回乡。好不容易等到崇祯上台,钱谦益得以重新起用。然而没过多久又被政敌排挤出朝,不得已就再次回家,从此开始了长达十六年的隐居生活。
从此他心灰意冷,闭起门来静心写作,做他的江南文坛泰斗,一有空便浪迹于山水声色之中,还得了个“东林浪子”和“浪子钱”的绰号。快六十岁的“浪子”钱谦益,他的才学和声望在江南都称得上是首屈一指。在柳如是看来,他是一名江南的大才子,她对他十分崇拜。
那一年,钱谦益被排挤出朝,无意在杭州见到了柳如是写的那首传诵一时的咏桃花名句“桃花得气美人中”。不由得击掌称好。后来有人介绍他和柳如是相识。那天,他踏上了西子湖上的画舫。一见到美貌端庄的柳如是,钱谦益立即生出一份怜爱之情,柳如是一双黑白分明的大眼睛嵌在俊秀的脸蛋上,显得楚楚动人。这小巧的可人儿腹内竟藏着锦绣诗情,着实令他感叹。在船上,柳如是与鼎鼎有名的钱谦益初次相见,却毫无拘束之态,谈诗论景,随心所欲。那活泼可爱的神情,使钱谦益暂时忘却了心中的悒郁,感觉自己也变得年轻起来,一时兴起,竟一口气吟了许多绝句,以表示对柳如是的倾慕之情。酒后,他们忘情地坐在一政,钱谦益留下了自己归宿的常熟的地址。
时光流逝,钱谦益对此一直念念不忘。钱谦益归乡两年后的冬天,他所居住的常熟“半野堂”门前显得特别的冷清,钱谦益坐在书房中打吨,忽听得家人传报:“有客人来访!”不一会儿,拜贴就送到了书桌上,钱谦益拿过拜帖一看,上面写着:“晚生柳儒士叩拜钱学士。”“柳儒士?”
他心里起了疑问,这名字似乎未曾听说过,是谁呢?也许是慕名前来造访的无名晚辈吧,正闲居无事,有个人来聊聊也好,于是他让家人请来客人。 钱谦益踱进客厅,只见来客已站在屋里翘首欣赏墙上挂着的字画了。钱谦益打量来客,见眼前站着的来客一身兰缎儒衫,青巾束发,一副典型的富家书生打扮,身材娇小,似乎缺少一种男子的阳刚之气。再瞧面貌,眼睛,皮肤,看着看着,钱谦益猛觉得有几分面熟,但始终想不起是在哪里见过。 来客看着钱谦益若有所思的神态,不禁露出一丝笑意,只是轻悠悠地吟出一首诗:
草衣家住断桥东,好句清如湖上风;
近日西冷夸柳隐,桃花得气美人中。
钱谦益一听,啊了一声,赶忙迎上去,他知道了,原来是柳姑娘女扮男装百里寻访他。他赶忙命侍婢上茶奉酒,说是要为柳姑娘驱寒消疲。他没想三年之后,这位风华绝代的才女竟女扮男装,乘一页小舟出现在自己的“半野堂”上,钱谦益自然大喜过望,盛情款待。柳如是本是有备而来,当即赠钱谦益七律一首:
声名真似汉扶风,妙理玄规更不同。
一室茶香开澹黯,千行墨妙破冥濛。
竺西瓶拂因缘在,江左风流物论雄。
今日沾沾诚御李,东山葱岭莫辞从。
这西湖一别,钱谦益万万没想到这姑娘还会跑到常熟来看他,给了他一分额外的惊喜。一番寒喧问候之后,钱谦益就邀柳如是在“半野堂”住上一段时间,柳如是欣然答应。钱谦益觉得自己虽近六十,但能得到美丽女子亲睐,可谓情场得意。尽管两人无论是从身份地位和年龄相去悬殊,但在半野堂一见之下,却大有相识恨晚之感。
几个月里,两人住在一起,朝夕相对,谈诗论文,形影不离。钱谦益还赋诗称“买回世上千金笑,送尽生年百岁忧”。他觉得自己宝刀不老,一心要与柳如是一起张翅飞。然而柳如是却提出了一个会让大多数人为之却步的条件,那就是若真想“同效”,钱谦益就必须要以匹嫡之礼迎娶自己。于是,寂静的“半野堂”中荡漾起一老一少一对忘年之交的笑声。为了感谢柳如是的相慰之情,钱谦益命人在附近的红豆山庄中为柳如是特筑一楼,他亲临现场督工,仅以十天时间,一座精美典雅的小楼就建成了。钱谦益根据《金刚经》中“如是我闻”之句,将小楼命名为“我闻室”,以暗合柳如是的名字。小楼落成之日,他还特写诗抒怀:
清樽细雨不知愁,鹤引遥空凤下楼;
红烛恍如花月夜,绿窗还似木兰舟。
曲中杨柳齐舒眼,诗里芙蓉亦并头;
今夕梅魂共谁语?任他疏影蘸寒流。
钱谦益的一片深情,让柳如是也感动不已,她是一个历尽坎坷的女子,成名后虽然也有干人万人追捧着,可无非都是逢场作戏,又有几人能付出真情呢?钱谦益虽是花甲老人,可那份浓浓情意比一般的少年公子要纯真的多,他们相知相感吧!柳如是也回赠了一首“春日我闻室作呈牧翁”的诗:
裁红晕碧泪漫漫,南国春来正薄寒;
此去柳花如梦里,向来烟月是愁端。
画堂消息何人晓,翠帐容颜独自看;
珍贵君家兰桂室,东风取次一凭栏。
几场春雪过后,春风又绿江南岸。桃红柳绿中,钱谦益摆脱家庭干扰及世人非议,与青楼女子柳如是在杭州西湖芙蓉舫中结为伉俪,钱谦益正式将柳如是娶进了家门。
还记得娶亲那天,湖畔冠盖云集,热闹非凡。钱谦益便在湖上与柳如是举行了隆重的婚礼。开始,大家不知道他娶的这位佳人到底是谁,老钱也笑而不答。直到载着柳如是的画舫迎着晶莹的细浪从湖上驶来时,他这才得意洋洋的揭晓答案。一时间群情大哗,都说钱谦益家有陈妻健在,怎么再找个妓女到家,大失钱家面子与家风。前来观礼的士绅们也都认为钱谦益迎娶一个妓女简直是不成体统,丢尽了士大夫的脸面。大家越想越激动,纷纷拔出拳头声称要揍钱谦益。钱谦益见势不好,就登船令船工立即开船离岸。岸上的人纷纷捡起砖头瓦块向钱柳二人的座船掷去。一时间瓦砾竟堆了满船。就在这喧闹的鞭炮和如雷的叫骂声中,钱谦益悠然自得,提笔写下八首《催妆》诗赠与佳人。柳如是端坐于梳妆台前,青黛描眉。越发显得妩媚动人。钱谦益把柳如是搂入怀中,老少两人喜不自禁。
婚后,老夫少妻相携出游名山秀水,杭州、苏州、扬州、南京、黄山,处处留下他们相偎相依的身影。柳如是曾经问丈夫钱谦益爱她什么,钱谦益说:“我爱你白的面、黑的发。”接着,钱谦益问柳如是娇妻:“你爱我什么?”柳如是偏着头想了想,娇嗔地说:“我爱你白的发、黑的面啊!”说完,两人嘻笑又相拥一团,俨然像是一对浪漫活跃的小年轻。
【四】
不久,南明小朝廷在南京成立,钱谦益因其名望,被召为礼部尚书。然而,就在重新入仕后,钱谦益的文士之风消失了,他瞻前顾后、患得患失,贪生怕死的本性暴露了出来。眼看清军逼近,柳如是真心爱国,劝说丈夫以花甲之年请缨出战,她自己则出游京口,详细考察当年宋将韩世忠、梁红玉夫妇大破金兵的旧战场,欲效仿同样青楼出身的巾帼英雄梁红玉擂响战鼓,助钱谦益杀敌。
清军兵临城下,局势不可挽回,钱谦益作为旧朝遗臣,又是一方名士,必定会引起新政权的注意,不奉新朝便忠旧主,他面临着命运的选择。柳如劝钱谦益以死全节,表示忠贞之心。但钱谦益却终于剃掉了额发,把脑后的头发梳成了辫子,答应了清廷召他入京为官的意图。
柳如是察觉丈夫有投降之心,极力劝他一起投水殉国。那一天,朦胧的月光冷冷地照着,柳如是一脸悲切的表情,而钱谦益却露出几分不安。船上摆着几样菜肴和一壶酒,柳如是斟好酒,端一杯给丈夫,自己举起一杯,缓缓说道:“妾身得以与钱君相识相知,此生已足矣,今夜又得与君同死,死而无憾!”
钱谦益受她的感染,也升出一股豪壮的气概,举杯道:“不求同生,但求同死,柳卿真是老夫的红颜知己啊!”两人饮完一壶酒,柳如拉着钱谦益的手,平静地说:“我们去吧!”钱谦益从酒意中猛地惊醒过来,忙伸手到船外搅了搅水,抬头对柳如是说:“今夜水太凉,我们不如改日再来吧!”
“水冷有何妨!”柳如是说。
“老夫体弱,不堪寒凉。”说着,他走到水边试了一下摇摇头不敢下水。柳如是看到此景,愤怒地纵身就要跳入水中,却被钱谦益和下人拖住。后来钱谦益就命人打开南京城门,率领一班臣僚,向清军投降了。柳如是对丈夫的屈膝行为,肝胆俱裂,哭得痛不欲生。
钱谦益降清后,清廷旨谕南明降臣到北京授职。那是正逢中秋佳节前夕的晚上,柳如是与钱谦益泛舟西湖之上,一个是悲伤缠绵,一个是满怀喜悦,两人与往常不一样,坐下后都闷闷地饮酒很少说话。柳如是看着眼前熟悉的湖光月色,吟了一首诗给钱谦益:
素瑟清樽迥不愁,柂楼云雾似妆楼;
夫君本志期安桨,贱妾宁辞学归舟。
烛下鸟笼看拂枕,凤前鹦鹅唤梳头;
可怜明月三五夜,度曲吹萧向碧流。
她想用柔情和宁静甜蜜的生活图景挽留住丈夫,可钱谦益已动功名之心,他根本收不了想当官的心。那天,众降臣都带妻子随行,唯有柳如是坚决不随钱谦益北上京城。她一袭红衣,只身立于路边为丈夫送行。据说这红即朱,柳如是的本意是坚守朱氏明朝,她的此举令在场的降臣们看得红了脸。
钱谦益到京城后混得并不理想,与他的官隐不匹配。而远在西湖畔独居的柳如是接二连三地写来书信,一面倾诉相思之苦,一面劝他急流勇退,回去与她同享纵情山水之间的隐居生活。钱谦益动了心,于是向朝廷托病辞官,很快便获得了应允,脱下官袍,再度回乡。
柳如是在国家倾覆民族危亡的时刻,她还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反清复明的斗争之中,支持抗清英雄,用这样的方式维护个人的气节,洗刷丈夫的耻辱。于是人们对她另眼相看,所以后人能够给钱谦益的文学作品以较高的评价,也许多半是敬重柳如是而为。
从此,在西湖边,钱谦益与柳如开始了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顺治五年,柳如是生下了一个女儿,这在当年秦淮艳妓们投婚后她是唯一。老年得千金,钱谦益喜不胜收,更加醉心于平淡而欢乐的小家庭生活。然树欲静而风不止,就在这一年,飞来的横祸又落在了钱谦益的头上,他的学生黄毓琪因写诗讽刺清廷而受责,事情竟连蔓带枝地牵连到钱谦益身上,他被总督衙门捕入了大牢。丈夫的性命危在旦夕,产后卧病在床的柳如听到消息挣扎着起来,冒死上书总督府,要求代年老的夫受刑。总督府感其诚心苦意,又查证钱谦益确无乱上之举,便将他放了出来。经历了四十天牢狱之苦的钱谦益无惊无险地度过了劫难,从此他更加看破了尘世,对柳如是也更加敬重和爱了。
经过这样的折磨,钱谦益越来越苍老,柳如是和钱谦益在家相约,同修《明史》,以告慰前朝。可是,钱家的藏书楼绛云楼突然失火被焚,万册藏书毁于一炬。修史的心愿也再次落空,钱谦益老泪纵横,只是喃喃自语:烧吧,烧不掉我头脑和肚子里藏着的智慧和东西。
【五】
1664年,钱谦益在伤感中病死,终年82岁。钱谦益死前,已经落魄。靠卖文为生,钱谦益死后,族人又从柳如是手中不仅骗去了官银官契,还每日堵门叫骂,向柳如是追索土地钱财,柳如是万念俱灰。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显示了她最后的刚烈,那天,她安排了一场丰盛的家宴,请来了钱氏家族的头面人物,说是要分派家产,待众人到齐之后,柳如是进了暖房,拿出一封连夜写好的书信,让仆人赶往衙门,仆人走后,柳如是悬梁自尽。族人见状,吓得四散奔逃,不敢再争财产。这是1664年, 46岁的柳如是以她的烈和刚走完了她的人生。
柳如是与钱谦益是一对具有传奇色彩的老夫少妻,她们之间的年龄相差近40岁,但这一切并没有使他们的爱情变色,从他们走过的故事中,告诉我们,爱情是没有年龄界限的,也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只要心真,是铁也会变得柔软。有哲人这样评价:柳如是一生极富传奇色彩,她的命运坎坷,感情色彩浓厚,风流奔波与姿容艳丽、侠女气质与儒女才华并存,文思精妙与博闻多识相融,敢爱敢恨与忧国忧民构成了她独特的人生轨迹和个性品质。这是多么确切呵!
在秦淮八艳之中,柳如是是最有才情和最有风骨的,对世俗的抗争最为激烈,对尊严的渴望最为强烈,在秦淮八艳之中,她是唯一一个留下后代的女子。
柳如是死后,不但未能与钱谦益合葬,反而被逐出钱家的坟地,柳如是的墓成为一座孤坟。百步之外,钱谦益与原配夫人合葬一墓。族人不让她入葬钱氏祖坟,而将她葬在距钱谦益墓百步之外的荒坡上。
走出柳如是和钱谦益纪念馆。我们才懂得钱、柳两座墓葬为何相距百步的原因,原来封建礼教的社会,像柳如是这样的才女死后族人还不让她有正妻的名份。直到三百多年后的今天,一代才女柳如是才得到了应有的名份。当地政府为他们重新修了墓地,并建造了纪念馆,
于是,一段千古佳话爱的故事也逐渐被人们所了解。一个敢爱、敢恨的红颜命薄的女子有了她的鲜亮故事,她忽如屹立在虞山脚下的那棵青松,久沐风霜雨雪仍然青葱而不老……
责任编辑 苍梧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