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化走廊>正文

石晶煮茶

作者:叶庚成  来源:闽南日报  编辑:周艺桂  日期:2014年12月18日

霞寨的石晶泉不大,却被称为“平和第一泉”乃至“漳州第一泉”,因为它流淌出几百年漳州茶叶的辉煌和茶文化的沉淀,流淌出漳州人的茶韵人生。

“陶然饮秋风,汲泉煮香茗”,秋冬季节的泉水最好,清冷沁心,亦最宜茶。于是约了几位好友,带上白芽奇兰茶,上大协关,找石晶泉。石晶泉所在的平和县大协关是明朝时期县治九峰通往漳州府的必经之道,文人墨客、政客商人经常过往,如今水泥路通畅,我们驱车便到。这里森林茂盛,翠谷、青松、古寺、甘泉,景致极佳。“石晶圣泉”在石晶宫后面,石壁旁竹木参天,虽然已是冬季,仍然泉水叮咚,明亮清澈。于是我们拎起一桶清泉,到石晶宫的茶室煮上一壶沸水,泡上第一杯奇兰茶,在茶气蒸腾中细品泉香。“平和奇兰”的味道沉浸在泉水中,丝丝入滑,沁人心脾,真是“若到平和行乐处,石晶泉上最关情”。

在茶香弥漫中,穿越时空隧道,我们仿佛看到明朝时期这里的热闹与辉煌。武榜眼黄国梁题词“石晶圣泉”;平和县尉谢德夫评之为“和邑(平和县)品泉,此为第一”;明崇祯九年(1636年),漳州府通判、平和县令朱统鈨作七律诗《题石晶泉》,为之赞颂。当时的龙溪(今龙海市)名士陈正学也写了一首《石晶泉歌》抒发情感,诗句有点长:“石晶之泉泉最清,宝珠岭上檀奇名。涓涓石罅出如注,酌之不竭常盈盈。我闻荆山之人玉抵鹊,傍石居者挹泉而漱瀹。旁檐篱落握山阿,谡谡松涛吹大壑。山行驱车已过之,闻泉却步立移时。洼仅容瓢澄可鉴,夏寒冬暖沁肝脾。解装试出笈中茗,涤杯敲火石支鼎。行人笑我太好奇,惠泉中冷徒尔为。此时更不烦水递,茶香隐隐为兰蕙。胸中夙垢悉遣去,顿觉云生欲轩翥。”一个文人的雅好跃然纸上。

据考证,明朝时期漳州茶叶已得到空前的繁荣和发展,煮茶品茗不仅成为文人墨客的爱好,也成为平常百姓待人接物的礼仪。许多名胜古迹、清幽寺观、名泉怪石等,都成了人们煮茶品茗、激扬文字、闲话人生的理想场所。当时茶农生产的茶叶,不仅供民间自饮,而且被列入贡品。《南靖县志》载:嘉靖年间,南靖县(当时平和归属南靖)茶叶已定列为贡品,曾进贡茶五十五斤九两三钱,菜茶六十斤九两九钱。明末龙溪县名士陈正学的《石晶泉歌》(载《平和县志》)有“茶香隐为兰蕙,顿觉云生欲轩翥”,可见当时的茶叶已颇有名气,茶叶已被广泛种植。明太常寺卿陈天定游平和大峰山佛祖岩诗句“寺古多荒瓦,僧贫只荐茶”,和天启进士沈起津游诏安九侯山诗句“香炉烟透云眼里,雾锁茶园望海台”,不仅说明内山山峰产茶,沿海地区也种植成片茶园。当时茶叶贸易也渐兴隆,漳州商人往返于武夷山、安溪购茶。明中叶海澄月港继泉州港之后成为福建外贸大港,茶叶通过月港走上“海上丝绸之路”,走出国门。据《海澄县志》载,明中叶从海澄月港出口的茶叶年销售上百吨,最多一年达300吨,居全省之冠。明末清初,龙溪县龙山、平和大峰山、南靖奎洋乡上洋茶远销缅甸,平和的奇兰茶、海澄太武山茶、漳浦玳瑁山茶、龙溪北门茶叶行业也陆续兴起。

历史已经过去,繁荣正在继续,而茶与水珠联璧合产生的意境那是真真切切的。明朝张源在《茶录》中说:“茶者水之神,水者茶之体,非真水莫显其神。”换个地方,来到石晶泉旁的凉亭,煮上第二杯温暖清新的茶。茶杯中,我看到茶叶的飞舞、茶身的舒展、茶汤的褪变、茶毫的密布、茶烟的消散……当幽香的茶味从杯中弥漫出来的时候,我知道,茶与水完成了生命中最美丽的交融,演绎了人世间最古老最质朴的自然韵味。

饮茶还得有茶境。据《茶疏》介绍说“心手闲适,披咏疲倦,意绪纷乱,听歌拍曲……茂林修竹,荷亭避暑,小院焚香,酒阑人散,儿辈斋馆,清幽寺观,名泉怪石”,这样的茶境品茗,那是另一番情趣。我们沿着石板路登上石晶泉上面的大协关有机茶场,这里,茶正、泉纯、境佳,雀鸟茶园俱全,给浮躁以宁静,给平庸以高雅。如果说,之前第一泡茶喝出的是茶叶的香气及厚重的历史文化,第二泡喝出的是茶与水融合的自然韵味,那么,在如此绝妙境界,煮上第三泡茶,人的精神会随着茶香在虚静中慢慢得到净化和升华,整个身心也在虚静中与大自然渐渐融涵玄会,所以喝出的是“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