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渐消失的猪圈
猪圈曾经是农户的重点建筑之一,重要到比装修房子添置家具什么的排名要靠前许多。在二三十年前,猪圈几乎是乡村里重要经济来源的希望所在。曾经不止一次,听到大人对小孩子说“等卖猪了,让你把猪肉吃个饱”、“等卖猪了,给你买新衣服”、“等卖猪了,给你买新鞋子”;甚至我们买书包、作业本、笔以及家里的盐、针线等等小物品,也是在村里的小店里挂账,等猪卖了拿到钱,再去结账还款;至于平时买的猪肉啊,更是记账,猪卖了,直接抵账。那时候,能不能赊到账基本是一个男人成功与否的标志,能不能养好猪则是一个家庭主妇是否贤惠能干的标签。在女孩子出嫁或者春节时喝酒,对即将成为家庭主妇或者已经是家庭主妇的祝福语少不了一句“会持家,养大猪”,期间沉甸甸的分量,让一杯酒特别有分量。 猪圈一般修在屋檐下或者离家近的地方,那时候考虑的不是猪粪尿的味道是否影响生活,而是饲养的方便、照看的及时,如果没有猪粪尿的味道,家里的大人是寝食难安的。每每有猪刚卖了,没及时买回小猪,家庭主妇提着喂猪的潲桶和舀潲水的勺子空洞地挥舞,连脚步都有点虚飘。买到小猪了,主妇拿着火管,把小猪倒提起来,对着小猪的屁眼,象征性地吹口气,意思是小猪像吹气一样的快速长大,把小猪放到猪圈里,眉梢就有心满意足的笑意。 劳作回来,勤劳的主妇来不及歇口气,更别说先填满辘辘的饥肠,而是提起猪食喂猪。看着猪兴冲冲地抢食,主妇有着看着孩子吃饭的慈爱。偶尔猪不认真吃猪食了,主妇赶快从盐罐里抓一把盐,或者把菜汤什么的倒在猪食盆里,口里是责骂的语言,猪听不懂,但路过的人听懂了,那是一种亲昵的责骂。站在猪圈前,理理被风吹乱的头发,捶捶酸痛的后背,看着猪吃食,成了不少主妇休息解乏的方式。 家里养有母猪的人更是繁忙而快乐着。小猪在猪圈里撒欢,那可是奔跑的钞票,日子的沉重因此减轻许多。母猪要产子的时候,大人是停下农活守在猪圈里。如果小猪的数量不够,大人还会匆匆赶到集市,碰碰运气,看能否撞上别家的养猪户,恰巧母猪生多了,把刚出生的小猪拿来转让。有经验的养猪户,还会记牢周边谁家的母猪和自己家的母猪产子的日期差不多,有针对性地寻找。小猪买回来了,还得挤点母猪的奶,涂抹在小猪身上,混淆母猪的嗅觉,让母猪一视同仁地对待,避免母猪分辨出不是自己的孩子而拒绝让买回的小猪吃奶。为了给母猪催奶,小时候家里买回猪杂骨熬汤喂猪,闻到喷香的骨头汤味道,我们几个小孩子嘴馋得吞咽口水。有时候,母亲舀一碗汤给我们,我们趁热喝得飞快,有猪嘴里夺食的不踏实,母亲慈爱地摸摸我们的头,说着激励人心的话:“母猪喝了才多奶,小猪才长得快,卖完小猪给你们买新衣服。”这句话让我们放下了骨头汤的诱惑,该干嘛干嘛去。 杀猪了,小孩子兴奋地跑前跑后帮忙,或者围观,即使被大人呵斥几声也不以为意,甚至讨好地笑笑,依然在旁边打转,那模样,有点和那围着等捡几根骨头的狗有难兄难弟的味道。主人家的孩子自然可以趁机尽情吃一餐肉,左邻右舍也会尝尝鲜。那年月杀猪,主人会把猪血、肥肉和咸菜在一起炖一锅,一家一碗分过去,这是一份人情。如果哪家没有分到,那已经是公开地宣布结怨了,颇有点公开声明的作用。 猪在家庭生活中的作用如此重要,猪圈的地位也随之“水涨船高”,甚至成为一个家庭的对外窗口,路过的人看猪圈的清洁程度可以判断家庭主妇的勤懒,看猪存栏的多少可以推测家运的兴衰。清理猪圈、改建猪圈成为那时节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忽视不得。 后来,生活丰富了,收入多元了,猪肉涨价、跌价不断变幻,越来越多的人走了出去,村庄里人气日稀,人都少了,猪也就更少了。曾经有一拨人,从城市到乡村旅游,偶尔看到一个猪圈里有头猪,兴奋地指指点点,以猪圈和猪为背景,起劲地拍照,猪圈不经意间成为风景,猪也成为“吃过猪肉,没看过猪跑路”的生动注脚和现实解释。猪从主角到配角到点缀,最后淡出生活。猪圈也日渐清闲,没有了猪呼噜噜的叫声,没有小猪奔跑、追逐,猪圈的生气自然淡化。蜘蛛多了起来,灰尘多了起来,没有了猪的猪圈类似于没有演员的舞台,空荡、沉寂,最后是废弃、倒塌,或者自动拆除。拆除多少猪圈,成为某些政府工作总结的一个亮点、一个数字,猪圈从最初的风光已经演绎退让到成为累赘、有碍观瞻和落后的代名词,那么猪圈注定消失,留下的是过去的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