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专栏展示> 天湖堂> 最新动态 > 正文

一 仙境古刹 今尤辉煌

作者:佚名 来源:平和网 时间:2009-03-02
编辑:朱国文 点击数: 字号:
        天湖堂前身为地处庵坑岭的马氏庙,建于宋嘉定十年(公元1217年)。庙宇座西朝东,庵堂土木结构,深1.88丈,宽1.36丈。庙里奉祀保生大帝、观音菩萨等实像。由于神灵显赫,香火兴旺,马氏人为方便香客游人,把庵岭土路改为石路,不料这一改,“宝穴龙气”受损,马氏人逐渐迁移,马氏庙香火日稀,后毁。
        据传,南宋嘉熙二年(公元1238年),神仙化乞,投身到庵寨李本江家,安放保生大帝神位和观音菩萨等佛像,居下李府度百年,使乡里百姓安居乐业。百姓纷纷到李府朝拜神明,香火又日益兴旺起来。
        元至元五年(公元1339年),崇尚保生大帝的众生纷纷献工献料,由李适平、李跃同、李锦辉、李高等、孙同情、唐有福、钟元培为首建人士,在天湖正式兴建庙宇,历经三载,于1341年建成面积100多平方米的大殿一座,供奉保生大帝、观音菩萨实像等,这便是天湖堂之始。
        到了明正统年间,当地孙、唐、李、钟、林、陈、黄、谢各姓人口繁衍兴旺,又有何、石、曾、周等姓人口相继进入湖境,人丁大增,六畜兴旺。明嘉靖二十二年(公元1543年),群众再度欣喜建庙高潮。庙界分为南湖、桂竹、合溪、高山、嘉溪、联荣、严坑、时坡、溪头、石寨、浮坪、承卿等12牌(社),既有汉族的李、孙、陈、林、唐、黄、何、石、曾、周、谢等姓参加,又有畲族钟姓参加。各姓纷纷发动,自愿捐资历,共筹银1860元,聘请江西、广东名师能匠设计施工,对天湖堂进行改建扩建,历时7年,至1549年方全产落成,构成二进皇宫式庙宇。上厅(即原大殿)加深到5.42丈,宽达6.96丈,新建下厅深1.73丈,宽6.9丈,天井深1.96丈,宽3.9丈。总面积为650平方米。是时,顶楼陈氏六房子孙赠田,林氏献地,计24亩作为庙田,每年有近百石租 收入,使庵内经费、和尚生活费劲有了保障。
        明万历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广东罗浮山高僧的徒弟杜有良,到天湖堂主持后,和尚增至十数人,形成能作佛事和普度的班子。
        此后,天湖堂久历沧桑,饱经风雨,多次修补。每次重修都是仰仗尊神慈悲济世的声誉和影响,凭借各地信士的虔诚和捐输。据立碑记载有:
        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主持僧秀豪,延请乡耆林肇歧、杨宝山、石浪 、陈应萝、林向燎、林广泰暨12牌信士,淮订缘簿,随乡捐募,在45个大小公项,405烟廖中筹银2323元,修茸庙宇,并在左边扩建9间平房,面积204平方米,供和尚住宿。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由举人林礼拔,贡生曾麟祥等12位绅士组成董事会,在12牌立缘募捐46个大小公项、452烟户,共捐银2104元,对庵堂进行全面修茸,1934年秋,主持僧罗和美延请各乡耆立缘簿,组织林以文、曾琨等15位绅士开程,12牌信士及223烟户共捐1613元大银,整修数月,庵堂面貌焕然一新。进入80年代中期,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海内外乡亲对天湖堂又进行一次较彻底的修缮。马来西亚侨胞陈良才、林宛银、陈隆哉、妹子、杨丕河、杨清、黄东川、曾水泉、陈财以及南和百货公司陈乌龙后代捐资捐物,并组筹建会,促进修庙顺利进行。天湖堂董事河汉其、林隆荣、林珠生、林士仗、林大鹏、林日区、杨发樵、石质彬等44人组成修建筹委会,发动15个村4050烟户36000多人捐资8万多元。从1986年起,邀请广东、惠安的装璜师前来设计施工,历时5年,依原貌翻修殿宇,重绘彩画,新塑佛身,并兴建一座容办公、会客、住宿、戏台为一体的楼房,建筑面积555平方米。接着,又兴建于座凉亭,一座山门,为天湖堂增添了春色和气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