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专栏展示> 灵通文化 > 正文

突兀灵通

作者:罗龙海 来源:平和网 时间:2012-01-12
编辑:朱国文 点击数: 字号:
        突兀,辞典里的解释为高耸,拆开来说,突为迅猛,兀为高傲。如果仅以高耸来理解这个词语是不完整的,起码它不能顾及该词语的突然性这个层面;特别是,当这个词语与灵通山相连的时候,更不能仅以高耸之意来理解这座山,不,这块石头!
 
        以一整块石头成就一座山,这是怎样的一块石头啊?!
 
        江南多丘陵,山势低矮连绵,进入平和地界,放眼望去,山路崎岖蜿蜒,青山或远在日落之处,有时又突然逼在眼前。车望山上走,涧水却奔绝崖而去,来无影去无踪,刚想探头寻找水的行踪时,车子突然打了一个拐,峰回路转,又是另一番绿色画卷。这就是拜谒灵通山经过白叶塘时所必然看到的景象。车子颠簸着穿出山峰的包围,进入梅子岭山界,这时会有熟悉灵通的人提醒,看,对面就是灵通山,它正像是一只庞大的军舰,乘着绿色的波涛向你驶来。由于下午的太阳从灵通以西方向照射过来的缘故,灵通山仿佛通体镶上一条金边,显得金碧辉煌,而从高低不一的石峰穿透过来的阳光形成光柱,那不就是军舰上面照射出来的探照灯吗?
 
        说是对面,车子继续还得迂回走个把小时。车子走下梅子岭后,军舰就变成了屏障,变成从天而降的巨石,凭空砸断你的视线,占据你的心头。轻松的远望,一眼看全了灵通。然而,远望不能满足游者。
 
        山风徐徐从树梢间吹拂过来,树叶晃动着下午的耀眼的阳光,空气一片清新。借助现代化交通工具,想要亲历灵通,已不是徐霞客、黄道周时代那么困难了。
 
        亲历灵通,要在1200多级石阶上面逐步展开。
 
        登山伊始,最忌仰望,那山峰怒举着石头要砸下来,那刀削过的石壁要倾压下来,石阶边独自兀立的圆石要滚下来,令人胆战心惊。那一路往上的石阶就像一条长长的蜈蚣,在山的脊背上蠕动着。巨石之前,你不过是蜈蚣背上的一只蚂蚁。随着恐惧感的萌生,登山的脚步一忽儿有了失重的感觉。放眼望去,头顶是石峰,眼前是石壁,脚下是石坎,路边满是乱石,铺垫着,层叠着。看不到泥土。这柔软的绿草,是怎么粘在石头上,成为坚硬世界的精彩陪衬?这树,是怎么顶开石头的倾轧,长出修长的个子,在千年之后,还不懈的为登山者张罗着虚幻的、清凉的绿荫和光影?石头冥顽,任你心中丛生千百个疑问,它是静静的,寂寂的,躺着,卧着,趴着,蹲着,立着,靠着,斜着,牵着,如佛,如尼,如狮,如虎,或相依相偎,或隔山相望,或独自远眺,有些虽自成一景,却又共同架构成为灵通山的千年奇观。以前读林则徐联语“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总觉得缺乏印证,今日觉得这句联语最适合用在灵通山了。
 
        石头冥顽,石缝之间却有清水渗出,于石丛凹陷处汇聚成一泓小潭,上寻不见水的来踪,下看不见水的去处,只听得山谷之间泉响叮咚不绝,使这座石头山忽然灵动起来。水清澈透明,靠近掬水,森然之气扑面而来。潭中水忽然动了一下,有人惊呼“是娃娃鱼”,屏住呼吸再找,却已不见,正失望叹气,旁边有人伸手示意,那小可爱不正贴在潭边的片石上么,细小如指,在石缝中生存,形如片石,色亦如片石矣。且行且歇之间,山雨星星点点的飘下,抬头看天际,却是晴空万里,雨从何来?再仔细寻找,那“雨”从石峰顶上流泻下来,在空中摇曳成一幅珠帘,山风又把珠帘撕碎开来,变成星星点点的清凉,往山谷四处抛洒,惹来游人一片惊呼。这就是灵通山独特的迎客方式,石虽不语,水已传情。穿过珠帘就到了山顶,游人无不兴高采烈,只见灵通岩的巨石于拦腰处掏出一块空地,形成“岩廊”,游客云集庙宇,香烟缭绕,钟鼓不绝。山上峰岩奇秀,七峰十寺十八景,任人采撷。最吸引游人的是巨“靈”石刻,为清代著名堪舆家曾济美所书,长宽皆有数米,笔画粗壮厚实。相传灵通山自古多雷,巨“靈”石刻就是曾济美请来的镇雷灵符,保佑灵通岩免遭雷击。不知是字有灵还是石有灵,巨“靈”见天之后,天雷即避之而去。游人到此一游,难免要嵌入字中拍照留念,把自己定格成石头字中的一横一竖。
 
        灵通山虽然僻在遐荒,毕竟自然风光独特诱人。景区方圆15公里,海拔1200多米,在江南丘陵地貌中显得离群突兀。唐开漳圣王陈元光平定山匪后,在山上狮子峰设置巡逻台,其父陈政的墓冢也从云霄的将军山迁葬狮子峰巅。灵通历史上有“灵通七贤”之记,除了明朝大学士黄道周,大理寺正卿陈扬美、太常寺少卿陈天定等人在入仕前的明万历年间,都曾在灵通岩读过书。先哲在山上留下了诸多摩崖石刻,昔日的文人雅趣,如今都变成了窥视历史的人文窗口,仿佛轻轻触摸,窗扉就会开启,年轻人的朗朗书声就会再次从石头里飘出,先哲求真求善的精神就会在日渐热闹的山头上再次凸显,代代相传。
 
        徜徉在灵通山上,“举手摩天可按,轻身挟日欲飞”,心旷神怡之际不禁要疑惑自然的神奇安排,为什么要把灵通岩塑造成一个挥舞的拳头,从平地极力的挥向苍穹!?
 
        是压抑,焦灼,喷发的渴望长久蓄积在地下,隐忍亿万年的暴躁只为白垩纪冲天一跃,最终无法窒息的激情凝聚成火山沉积岩,用一个又一个千万年的沉默,来应对岁月风雨的洗礼和变迁。“僻在遐荒,舟车修阻,”“故德无崇卑,通途者贵;声无奄达,习耳者佳”,入仕前在灵通岩读过书的黄道周作《梁峰二山赋》时,独爱灵通山僻居荒野、默默无闻、傲然自立的刚硬品性。获罪被贬归漳期间,闻知徐霞客南下,便携手同游,称赞灵通山峰奇景“三十有六,一一与黄山相似,或有过之,无不及者”。迎来送往的足迹中,两位先贤的足迹熠熠生辉。朝代更替方见英雄本色,当明王朝“势如累卵,四顾无人”之际,黄道周振臂一呼,以一介文职率乌合之民众,抗击清军铁骑,虽败犹荣。是灵通岩千年不化的石头,孕育了他刚直不阿的品性,抑或是灵通岩本来就是黄道周隐忍到最后的那个拳头。
 
        夜宿灵通山麓,风声灌耳,仰望灵通危崖,此刻巍然屹立,头顶漠漠夜空,如一位沉迷思考的智者,不为世俗的蛊惑所动,俯瞰人间的沧海桑田;如一本厚重的历史,不为浅薄的读者所动,期待着圣贤的开启。
 
        又是清晨鸟鸣啾啾声中,灵通醒来,以山下水库为镜,取山中清泉洗脸,以清新的面孔迎接旭日,送别游人。清新至极的空气中,灵通岩化身大佛,脸露微笑,笑你以人生七十的有限经验,竟然来试探灵通岩跳动何止千年万年的经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