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人文典故> 历史典故 > 正文

海峡两岸黄氏一家亲(上)

作者:黄志耀 文/供图 来源:闽南日报 时间:2010-08-26
编辑:朱国文 点击数: 字号:


台湾桃园大溪黄氏祖庙江夏堂


春申君像


黄梧宗祠

  根据《台湾地区人口之姓氏分布》以及最近的统计资料表明,在台湾的10027种姓中,黄氏排在第三位,人口110万人。主要集中在澎湖列岛和台湾西海岸的基隆、淡水、桃园、新竹、鹿港、南投、虎尾、台南、屏东沿线地区,另外台东地区分布也较多。笔者根据有关历史资料和多种黄氏族谱整理成此文,目的是为海峡两岸黄氏宗亲寻根谒祖起抛砖引玉之意。

  黄姓来源

  4500年以前,黄帝子孙颛顼帝高阳氏,生子为称,称生子为老童,老童生了重黎及吴回两个儿子,曾先后担任常喾的火旺,也就是后世所称的祝融氏。其中,吴回的儿子陆终又生了六个儿子,依序为昆吾、岑胡、彭祖、会人、遭安、季连。这六个儿子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们的后代,曾经繁衍了许多重要的姓氏,包括苏、顾、温、董、彭、曹、娄、嬴、沈、姒、唇、樊、芋等十四姓。黄姓,是陆终所传下来的其中一支后裔,为此,黄姓跟以上这些姓氏皆属兄弟,也是最为名正言顺的黄帝后裔之一。 

  关于黄氏的得姓,《姓纂》是这样说的:“陆终之后受封于黄,为楚所灭,以国为氏。”《诸既孝义黄氏族谱》记述比较详细:“黄为嬴姓十四氏之一,出于陆终氏,后受封于黄,今光州定城西十二里,犹有黄国故城,黄既为楚所并,子孙散之四方,以国为氏。” 

  平和霄岭黄氏族谱记载,陆终的一后裔孙,在3000年前帮助周武王取得了天下,成为周朝的诸侯之一,被封于黄国,就是现在河南省潢川县之西的地方,《左传》上也记载着“楚子合诸侯于沈鹿,黄随不会”,指的正是这个黄国。公元前648年,黄国被楚国所灭,于是子孙四散,开始以国为氏。我国的黄姓,就是这样来的。 

  黄国灭亡之后,黄氏族姓一度衰落,在中国历史上销声匿迹三百余年。直到战国晚期,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黄歇,才开始出人头地。 

  春申君黄歇,楚国人,是春秋时被楚国所并以前的黄国后裔,他曾经相楚20余年,门下食客有3000人,好客之名遍传诸侯。后来,黄歇改封于江东吴国古圩,即今江苏常州至上海一带,于是黄歇家族也自河南潢川一带东迁至东吴一带。春申君黄歇当时封地很大,他在这些地方设立都邑,并请族人专人管理,如在今天的江苏省江阴就有一个叫君山的,也叫黄山,据《中华姓氏通书·黄氏》族谱记载,就是由黄歇而得此名。黄歇还有一别邑在今黄浦江边,黄浦江也是因黄歇而得名,因而又名申江,甚至上海简称为申,旧上海首家大报叫《申报》,也都缘于春申君之名,可见春申君黄歇名声在当时非常响亮。正因为如此,“史记”专门为他立传,他的事迹被黄氏一代一代流传下来。

  黄姓家族发源地

  关于黄姓家族发源地,《海外文库》有一篇黄定文先生写的文章,对 “江夏”有详细的说明:“黄氏子孙自春秋、战国以来,即已迁居长江流域,黄氏郡名江夏,黄氏族众无论为仕、为隐、或聚、或散,多在江夏这一地区。” 

  明顾炎武有关江夏郡的注释是:奉南郡地,汉初置江夏郡,今德安承天、汉阳、武昌、黄州府境,皆是其地。 

  西汉以后,每一个朝代也曾设置江夏郡。据史料记载,东汉之江夏郡在今湖北省黄岗县西北;晋之江夏郡,在今湖北省安陆县;宋之江夏郡,在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隋之江夏郡,在今湖北省武昌县;后魏及隋朝并曾置江夏郡县,前者在今河南省沁阳县,后者在今湖北省武昌县。 

  按照我国现行的行政区域来说,汉时的江夏郡,就是现在湖北省属陆县、安陆、云梦、应山、应城、钟祥、皆江、天门、汉阳、沔阳、汉川、孝感、黄陂、嘉鱼、蒲圻、咸城、崇阳、通城、大冶、通水、蕲春、黄安、黄国、蕲水、罗田、麻城、广济、黄梅、武昌、汉口等县市。 

  东汉以后,中原战乱,黄姓同其他姓氏一样,也纷纷大批南涌入闽,许多江夏老基地的黄氏家族也直接从江夏出发,向东南迁徙,另求发展,有的到福建,有的到广东,开基创业。今日黄氏的子孙,不管在哪里,仍以江夏黄氏相称,表明不忘祖宗。 

  黄氏“江夏郡”的由来和所在,由于时间久长,也有另外一种说法。据《唐山过台湾的故事》指出:黄氏以江夏为郡望,完全是由于汉代名列二十四孝的黄香,被赞誉为“天下无双,江夏黄香”的缘故。这对江夏之说,并没有矛盾,因为黄香也是黄姓家族所供奉的祖先,据史记载,他是汉朝时的江夏人氏,出生官宦世家。江夏世家传到黄香父辈时,已经家境贫寒,命中多劫,年仅九岁,就痛失慈母。母亲死后,哀思过度,差点支持不住,乡人称他至孝。黄香博学经典,以儒学入仕,初入郎中,后官拜尚书郎,永元四年(公元92年)升为左丞相。他的事迹,正好印证了2000多年前黄氏发展壮大的江夏地区。一直到今天,在湖北仍然处处可见当年黄氏祖先的遗迹,其中最著名的当然要算仍存于黄鹤乡仁义村的春申君黄歇墓;此外,根据黄氏大宗谱的记载,自春申君的第十三子黄挖即“江夏黄氏”的传世之祖,以下有几十代的黄氏祖先,包括黄香在内,死后都葬在“黄岚坑凤形”。而所谓“黄岚坑凤形”一地,在今湖北省安陆县境内。这些是证明黄氏根源在“江夏”的有力证据。

  闽台黄姓的

  不解之缘

  台湾各地的黄姓家族,是正宗的江夏世家。台湾黄氏大宗谱以陆终长子昆吾之子黄高为一世祖,至第十三世黄石居江夏,第六十八世黄珣瑯仕晋,徙江西信州,第七十三世黄志,又由信州迁徙福建邵武。这里记载的第一世黄高、江夏始祖黄石、信州黄珣瑯、迁徙福建邵武黄志,均与福建、四川、江西的黄氏族谱相同,由此可见大陆与台湾黄氏原本就是同祖共宗的一家人。追溯起来的支系,绝大多数属于唐朝初年入闽卜居泉州的黄守恭和宋朝初年的福建邵武人黄峭。 

  黄守恭是“紫云”黄姓的开基始祖,黄峭是促成黄姓在南方各地长时期盛况的传世之祖。 

  关于“紫云”开基始祖黄守恭的事迹,生前曾出任台湾“立法院院长”的其裔孙黄朝琴先生,曾经亲书《守恭公略传》说。:“守恭公为温凌名宦之后,唐高宗年入闽,卜居泉州,开辟荒地,遂成巨富。*司马夫人初生四子,曰经、曰纶、曰纲、曰纪。公为人慷慨,乐善好施,某日突来一僧,恳求施地建庙,公慨然应诺,问需地若干,僧展开袈裟而告公曰:施主乐,只须袈裟所覆范围足矣。实出占地数千坪矣,遂建一庙,极其庄严,颜曰开元寺,寺中建有檀樾祠,奉祀公之禄位,志以献地之功,其后僧复进言,劝公使四子分居各地,必能繁衍,瓜瓞绵延。三纲公分居安溪,四纪公分居同安,次纶公分居惠安,号称四安公焉。祖*司马氏后复生一子,分居诏安,称五安公。开元寺建成后,常见紫云盖顶,故又称云寺,即紫云黄氏开基之由来也。” 

  据说,黄守恭所建的开元寺落成后,经常有紫色的祥云覆盖其上,因此开元寺又被称为紫云寺。台北市的黄姓父老乡亲至今还记得祖先留下的这个传说,当时黄氏祖先在离开大陆前,这座建于唐朝初年的紫云寺,仍然屹立在泉州城内西街,香火十分旺盛。

  据黄氏族谱记载:黄守恭在唐朝时,便入闽,是开拓泉州的早期先锋之一。由于开基得早,后来又听从一位高僧的建议,他把五个儿子分散到南安、惠安、安溪、同安以及诏安各地自立门户,这就是黄氏族谱所称的“五安派”。 

  那么,“紫云”子孙是什么时间到台湾开基呢?据有关资料记载,大多是在明清时期,下面就以黄守恭后裔的一个世系为例来佐证。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福建安溪有一位叫黄宝的,到台北淡水的山区定居。黄宝便是黄守恭第三子安溪开基的黄纲后裔,按黄氏辈分算是黄守恭的第三十四世裔孙。 

  黄宝的世系,《紫云黄氏历代系谱》的记载是这样的:泉州的黄守恭为开元一世祖,二世为安溪的黄纲,三世为黄良谋,四世为黄延章,五世为黄全良,六世为黄元良,七世为黄正春,八世为黄朝用,九世为黄学贞,十世为黄文乾,十一世为黄孟仁,十二世为黄仲春,十三世为黄季成,十四世为黄履端,十五世为黄国辅,十六世为黄次爽,十七世为黄应寿,十八世为黄桐仕,十九世为黄旺公,廿世为黄祖荣,廿一世为黄恭,廿二世为黄玄赐,廿三世为黄延茂,廿四世为黄亲观,廿五世为黄应,廿六世为黄经献,廿七世为黄呈祺,廿八世为黄风龙,廿九世为黄胤奏,卅世为黄光侃,卅一世为黄世汉,卅二世为黄光元,卅三世为黄孝感,卅四世为黄礼鉴,卅五世就是淡水开基祖黄宝。此外,台北深坑的开基祖黄世贤(明敬公)也跟淡水的黄宝同一源流,黄世贤是第卅一世,他的祖父黄胤良跟黄宝的六世祖黄胤奏是同父出的亲兄弟。所以说,分别繁衍于淡水和深坑的这二支黄氏家族,也就是一家人。 

  台北黄氏祖庙供奉的祖先与大陆一样 

  “江夏世家”的黄氏裔孙,开基台湾后,便在台北市建立了崇敬祖先的殿堂,那就是江夏种德堂“黄氏祖庙”。这座祖庙位于台北市广州街二六五巷三号,创建于前清道光年间,一直到今天,每年仍然举办春秋二祭,由繁衍至台湾岛上的江夏裔孙向远在中国大陆的列祖列宗上香膜拜,虔诚感人。祖庙供奉的祖先有黄歇等列祖列宗,与大陆黄氏祖庙供奉的祖先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