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人文典故> > 正文

世间需要真性情

作者:知一堂主 来源:且听风吟 时间:2008-04-21
编辑:陈虹 点击数: 字号:
    徐志摩,这个曾经在30年代的中国家喻户晓的名字,伴随着他那一首首震撼心灵的作品,至今仍在震撼着中国当代文学界。伴随着这个响亮的名字流传至今的不仅仅是他的作品,更有着他那凄美而又无奈的爱情生活。我时常想,只有这样至情至性的人才能选择这种纯真而又痛苦的生活,也只有这种纯真而痛苦的生活才能产生如此多凄美而动人的作品。

    小时候,一首《再别康桥》带给我们一种全新的美丽和感受,这种感觉是读惯了旧体诗的我所从来没有感受到的。后来,我明白了,这种感觉对当时所有的中国人来说,都是焕然一新的。当时,新诗刚刚产生不久,中华大地上占主流地位的仍然是旧体诗。做过旧诗的人都知道,旧体诗有她的好处,但由于格律和平仄的限制,很多情感未必能如新诗一样表达得痛快和酣畅。徐志摩的新诗作品自发表以来,感动了无数的人,他更是被人称为“新月派”诗人的代表。感动的原因在于真挚,他的诗已经不再是古人唱和时产生的文字游戏,而是一种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现在的人们读他的作品,虽然对当时的文字感到拗口,却依然能够感觉到那份“真”和“美”。正是这种“真”和“美”才让人感到一种强烈的心灵震撼!让人感动的不仅仅是他的作品,更是他在一首首作品之后的故事。

    对于徐志摩的故事,我们多少都会了解一些。先后有三个女人在他生命的不同阶段对他的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质朴而又懦弱的张幼仪完全是当初那个时代的牺牲品,虽然被徐抛弃,仍然摆脱不掉徐的影子;聪慧美丽的林徽因可以说是徐生命中的主角,没有她就不会有《再别康桥》等如此多凄美的作品,然而徐志摩能够赢得林徽因在灵魂深处的感动,却永远无法赢得林徽因的整个世界。徐志摩可以无视世人的眼光,尽情地追逐爱情和理想,林徽因却只能在世俗的世界里带着面具痛苦地活着。陆小曼是徐志摩生命中最后的女性,她活的真实而自我,她带给徐志摩很大的喜悦,也带给了他致命的悲剧。三个女人,完全三个不同的个性,交织在诗人短暂而美丽的生命之中。

    张幼仪是当时被封建礼教所束缚的千百万妇女中的一员,身处那个时代,她是不幸的,跟随了这么个伟大的男人,更是她的不幸。在那个风云变幻的五四时代,很多海归知识分子抛妻弃子,选择了自主的生活,比如郭沫若、鲁迅和郁达夫等。然而,最先在报纸上公开发表声明与妻子离婚的却是徐志摩。他们的背后有着一群痛苦的、饱受社会歧视和舆论同情的女人,但我们也只能“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我一直认为,爱情不能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上,这种离婚也不能像梁启超骂徐志摩那样和“道德”联系在一起。相反,正如徐志摩所说,如果为了“道德”而继续和自己不爱的人在一起,这才是真正的“不道德”。徐志摩用自己的行动开了自由婚姻的先河,虽然他的方式直到现在还有争议,但他全然不顾社会对他的评论,无视家长对他的束缚,无视恩师对他的怒骂,按照自己的方式,用自己年轻的生命实践了自己的信仰。他是个任意恣性的人,却活出了自己的真性情。

    每次想到徐志摩的离婚,我总会想起两个同时代的名人。一个是胡适。胡先生太有名了,一直到死都被人称作道德的楷模。我非常崇拜胡适之,佩服他的人品,仰慕他的才学,他为中国的诸多领域都做出了永远不可抹杀的贡献。每当看到先生那“我的朋友”式的微笑,我的心里就会流淌着一股崇敬的暖流。然而,我同时又会透过先生的微笑感到一种无法表达的苦楚,我时常在想,他快乐吗?看过多部先生的传记,读过多部先生的作品,我一直感到,胡适之在被万众景仰的同时,也有着常人难以理解的巨大的寂寞和痛苦。他为了树立自己的楷模形象,忍受了一生并不完美的爱情,同时也抛弃了几段凄美而又无奈的情感。小脚妻子江冬秀不管在生活上怎么照顾他,先生也会在心里感到遗憾的。苏东坡在两位妻子死后,尚有知书达理的朝云伺奉,而先生所面对的却永远是这位大字不识几个只爱打麻将的蛮横妇女。虽然先生也想追求幸福,先后和陈衡哲、曹佩声都有过缠绵的情感,和异国知己韦莲司还有着生死相伴五十年的爱情。然而,碍于“河东狮吼”,碍于社会舆论,先生只能把这种情感隐藏在自己的文字之中,而他的情感又总是被理性所压制,所以很难看到他内心痛苦的一面。他活的并不自我,活的很是虚假,他爱自己的名声胜过自己的感情。他永远也无法像徐志摩那样至情至性地活着。所以,在胡适之的新诗作品中,我们至今无法看到如同徐志摩的新诗那样感人至深而又痛快淋漓的文字。

    另一个人是和徐志摩这个名字紧紧连在一起的,她就是林徽因。没有她,也就不会有徐志摩笔下《偶然》、《翡冷翠的一夜》等等诸多美好的作品,更不会有可算作千古绝唱的《再别康桥》。在康桥的美丽际遇,唤起了诗人的美妙情感,也带给了诗人一生一世的痛苦和遗憾。徐志摩可以为了林徽因抛妻弃子,抛弃学业,追回国内,然而林徽因给予徐志摩的却只能是她那痛苦的、并不真实的灵魂。暂且不论徐志摩的这种“为爱痴狂”是否正确,这是一个人真实的内心写照,徐为了自己的理想能够牺牲自己的一切,甚至生命。可林徽因呢?任何著作的文字都不能掩盖她对徐志摩的爱,而且不是一般的那种爱。林徽因被称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是才女就有自己丰富的情感。她的世界里不只是有着后来成为自己丈夫的梁思成,还有徐志摩、金岳霖等很多知名和不知名的人士。然而,让她至死难忘的仍然是年轻时那位意气风发、风流倜傥、才华盖世而又情真意切的诗人。她也曾和徐志摩有过一种让人难以猜测的关系,却碍于社会和家庭的种种舆论,最终选择了稳重的梁思成。事实证明,她的选择应该是正确的,夫妇二人最后都成了举世闻名的建筑大师。但正确的未必是幸福的,幸福的未必是正确的。她对徐志摩一定有一生一世的愧疚感。徐志摩为了赶上她的报告会,坐飞机不幸遇难,可以说是为她而死。徐志摩太真诚了,把自己生命在内的一切都献给了她,甚至为了她而选择了放弃。面对徐志摩,林徽因的隐藏和懦弱实在有些对不起他,当然我们不能责怪林徽因,不光是这个瘦小的女子,任何人在诗人那份大真大爱面前都会承受不住的。林徽因嫁给梁思成,选择了踏实而幸福的生活,然而,她却并没有完全放弃徐志摩,总是在诗人心灵即将平静的时候再次将他心灵的湖水激起层层的涟漪。直到诗人死后,她还写过两次文章纪念诗人。林徽因爱好广泛,在多种领域都有自己的成就,然而没有徐志摩,她的文学才能不会引起人们的重视。她是一个很现实的人,她的文章写得不错,却无法让人感动。看过她纪念徐志摩的文章,我只能越发地为诗人惋惜。文章写得四平八稳,又很晦涩。包括被许多人称赞的那首据说是纪念徐志摩的诗《你是人间四月天》。

    我一直相信,文如其人,如果一个人顾及得太多,他的笔下世界自然会变得晦涩。当代的新诗很难打动人,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诗人的性情不再真实,诗人的思想在变得干涸。一个没有真性情的作品很难打动读者,在那个并不平静的年代,曾经产生这样一位真实的诗人,直到今天,还在感动着我们。对于徐志摩,胡适之的评语说的很好:“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的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看着徐志摩的诗,我的脑海中经常出现电视剧《人间四月天》片头曲中的那幅美丽的画面——在美丽的康河上,在古老的康桥下,徐志摩独自撑着小船,面带微笑,向着梦想、向着太阳慢慢地划去。每当想起这个画面,我感动的泪水就会溢满眼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