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人文典故> > 正文

林语堂的山韵乡情

作者:平和县长乐乡党委 张山梁 来源:不详 时间:2006-10-12
编辑:李润南 点击数: 字号:
     在纵横绵延数十里、绿色涛声阵阵的“蕉海”之中,在群山横亘、云山千叠的肥沃山谷之间,有一座极具闽南建筑风格的“同”字形普遍小屋,就在这伸手可及房梁的小屋阁楼里,却诞生了一位名扬海内外、毕生致力于“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一代文学巨匠——林语堂。
   世界文学大师林语堂一生为后人留下了洋洋洒洒三十多卷巨著,赢得了国际文坛的巨匠地位,也为中国人赢得了骄傲。当他历尽沧桑、回首往事时,却蓦然发现,这一切,不是得益于美国哈佛大学的比较文学、法国的文学硕士学位、德国莱比锡大学的语言学影响。而正是家乡坂仔的青山、绿水、蕉林默默地滋养了他的生命,山韵乡情孕育了他的精神。正如他所说: 如果我有一些健全的观念和简朴的思想,那完全是得之于闽南坂仔之秀美的山陵,因为我相信,我仍然是用一个简朴的农家子的眼睛来观看人生。
   林语堂的童年生活是在平和坂仔度过的。一样清澈的西溪山水,却有迥然不同的多样解读与诠释。对我们来说,花山溪只是一条普通的溪流,千百年来静静地从你我的眼前流淌而过。可是,对于当年林语堂来说,却是通往外界的惟一通道。他在《少之时》一文里写道:我每由本村到厦门上学,必须在江中行船三日,沿途风景如画,满具诗意。如今有汽船行驶,只需三小时。但是我从不悔恨那多天的路程,因为那一年或半年一次在西溪民船中的航程,至今日仍是我精神上最丰富的所有物。
   一样峭壁陡立、高耸入云的石缺山,对大多数平和人来说,它是愚昧未化、贫穷落后的象征。不然,人们怎么会经常在街上听到“你这个人是刚从石缺山下来的傻B”这样的冷潮热讽。可对于当年林语堂来说,却是一座令人敬、令人怕、令人感动、能够诱惑人,逼得你谦——逊——恭——敬的丰碑。他在《回忆童年》中述说:生长在这雄壮气吞万象的高山中,怎能看得起城市中之高楼大厦?如纽约的摩天,说他“摩天”,才是不知天高地厚,哪里配得上?我的人生观,就是基于这一幅山水。人性的束缚,人事之骚扰,都是因为没有见过,或者忘记,这海阔天空的世界。要明察人类的渺小,须先看宇宙的壮观。
   家乡的青山绿水,故里的风景人情 ,成为大师一生知识的和道德的至为强有力的后盾,造就他有无比宽阔的胸怀,使得他的性格充满了幽默、自由、闲适、性灵与包容;使得他的文章有真诚、有气势、有活力、有灵气、有趣味、有境界,读他的文章就好像一个老朋友在向你说心里话;使得他的人生观是积极快乐,知足常乐,宁静守一,善于充分享受人生中的每一时刻,更真实、更自然、更快乐的去表达自己,表现自己。
   林语堂是一位著作等身的伟大作家,更是一个和蔼的平常人,是我们可以亲近的平和乡亲。读他的童年,你就不难感觉到是一个平和老乡在和我们娓娓叙说了:“每年的小溪和鼓浪屿之行,我永生难忘。小溪是两条河的汇集点,河面加宽了,于是我们改搭一种正规的‘五篷船’直抵漳州大城。此处视野渐宽,船只蜿蜒穿过起伏的秀丽山水。和华北光秃秃的景象大不相同,充满绿树、果园、田夫、耕牛,到处是荔枝、龙眼和柚子树,浓郁的大榕树处处为人遮荫,冬天桔子花开了,满山红艳。我坐在船上,看到船尾供着一座妈祖神像,香火常燃,船夫往往说些古代的故事给我们听。有时候别的船上会传来优美的曲子。”朋友,这就是大师与我们大家的共同家园,一个令你我熟视无睹、又富有诗情画意的山韵乡情。
   山岚蕴聚,清风徐来。大师的灵性在云气间时隐时现,乍明还暗,若有所指。正是从“留得蕉叶听雨声”的童话般的花山溪畔走出去的林语堂,永远是纯洁的、真诚的、美好的。正是这平日看惯的山峰,给林语堂心里不知不觉评判什么都以山为标准,使他有一种高地的人生观。也正是这样肥沃的土壤给林语堂以生命的滋养,使他成为“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文学大师。
   斯人已逝,留下的是不朽的篇章,让你我从林语堂的生平和著作中,得到启示:做平常人,写不平常文章。山韵乡情依旧,唱响的是不变的乐章,让你我同声对永恒的大师说声:你好,林—语—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