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人文典故> > 正文

山旮旯的农家有圣旨

作者:平和县长乐乡党委 张山梁 来源:不详 时间:2006-10-12
编辑:李润南 点击数: 字号:
      圣旨,历来皇宫王室的机要文书。然而,在位于大山深处的粤东梅州、闽西龙岩、闽南漳州等三市的交汇点——平和县长乐乡农家村农桑寮自然村的曾祥交、曾祥庆兄弟俩家中,却分别珍藏着祖上遗留下来的清乾隆年间的诰封圣旨各一张。简室陋屋藏圣旨——甚为传奇。
      这两张诰封圣旨都是清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十一月二十日下诏颁发的,至今已有242年的历史了。圣旨的主要内容是为了褒奖时任广东肇庆府恩平县知县曾萼的祖父曾宗正、祖母吴氏以及父曾士敏、母游氏育子之勤,教子之功,为国为君培养了一位“古循良吏,今孝友人”的廉正官员,特地诰封曾宗正、曾士敏为文林郎,吴氏、游氏为孺人。当揭开这段尘封历史时,曾萼的裔孙们无不骄傲地告诉笔者:当年,先辈们时时遵循“  衤是   躬淳厚,垂训端严,业可开先”的教育方式,以致曾萼在“庚辰年(公元1760年)为恩平县令,甫六月,兴利除弊,民称‘廉正公’。公余与后秀课诗论文,勉以立品,建南平书院,置书籍,厚廪给,定课程”(录自《平和县志》),成为“亲民之吏”(录自《圣旨》)。
     这两张圣旨均为黄绢丝绸所制,现为淡黄色。其长度为180厘米,宽度为30厘米,分别装在一个高为36厘米,直径为6厘米的黑棕色圆形锡罐之中。锡罐外表雕有栩栩如生的腾龙图案,在正中之处还刻有2厘米见方的“敕封”两个阴文字。遗憾的是,现装圣旨之用的锡罐仅存一个。另一个在曾祥庆父辈时,因家境贫拮而出售,以补家用。在圣旨的距右端23厘米处,有用工艺精细的刺绣凸绣出“奉天敕令”4个篆体汉字竖排,每个字高为4.5厘米,宽为2厘米,左右各刺有一条高为18厘米,宽为4厘米的全龙图案,将“奉天敕令”夹在中间,彰显皇帝金口玉言之威;与之相对称,在圣旨的距左端23厘米处,也刺有相同的图案,所不同的是,文字采用满文字体。圣旨正文从右向左以汉字竖排而写,从左向右以满文竖排而写,均采用毛笔手写而成。汉字为2厘米见方的行楷字体,字迹盈满隽秀,苍劲有力;满文整洁如清,洒脱飘逸,满汉民族文字互为衬托,使圣旨在今日来见,更具有艺术观赏性。在诰封其祖父母的圣旨上有正文224字,在诰封其父母的圣旨上有正文230字。在圣旨落款日期的汉、满文字上,分别盖有11厘米见方的玉玺大印。
      曾萼(1721—1797),字丽元,号清溪,平和县九峰人。乾隆16年(1751)清辛未科进士。历任广东省恩平等五县知县、罗定等四州知府,被诰封为奉政大夫。著有《易卦阐义集》。曾萼自梅州知府“告归从养”后,为不干涉当地官员施政吏治,于乾隆52年(1781)携眷搬家,避居距县城50华里的农山,并美其名为“农桑寮”。专心开发山区,吟诗作赋,教援生徒,过着“怡然自得,萧然物外”的平淡生活。这在其所筑的“望云楼”的门楹对联“望重岳山齐家治国,云轻富贵解组归田”上,便可窥见一斑。由于其重视教育的家风代代相传,目前,生活在这里的曾萼后代裔孙通过耕读成才而走出大山。
                                                                   平和县长乐乡党委   张山梁 
                                                                      Tel:1386086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