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理论时评 > 正文

他们是高科技的战斗队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个自主创新团队攻关纪实

作者:佚名 来源:漳州新闻网 时间:2011-08-22
编辑:朱国文 点击数: 字号:
    煌煌军中科大,坐落古城长沙,自主创新战场一直在这里摆开!
    在这所我军综合性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若干关键设备、麒麟操作系统、环形激光器、中低速磁浮列车、“飞腾”CPU/DSP……一大批代表中国和世界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在这里诞生;
    高性能计算、航天技术、基础软件技术、卫星导航定位技术、超精密加工技术、指挥自动化技术、网络技术、光学工程、磁浮交通技术……20个科技创新团队攻关的一大批核心关键技术在这里突破。
    之所以能取得累累硕果,校长杨学军将其归结于国防科大良好的团队机制,并把创新团队凝练地概括为“高科技的战斗队”。团队成员既是军人,又是高科技知识分子,军队文化和大学文化有机融合,既葆有科研工作者集思广益、科学求实的传统,又能发挥军人服从决策、统一行动的作风,从而成为国家科技创新的一支重要力量。
    中国高度
    这是一个必将载入中国科技发展史册的时刻——
    2010年11月17日,国际TOP500组织发布第36届世界超级计算机500强排行榜,国防科大研制的“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系统,以峰值速度每秒4700万亿次、持续速度每秒2566万亿次的优越性能,位居世界第一。
    在世界信息技术领域,西方发达国家具有绝对优势,他们为何能突出重围,一跃位居世界第一呢?
    “长期以来,学校始终牢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殷切嘱托,切实增强服务国家和军队战略需求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进一步增强了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信心和勇气,从而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抢占科技制高点。”国防科大前任校长、总装备部副部长张育林说。
    改革开放前,我国由于没有高性能的计算机,一部分勘探的石油矿藏数据和资料不得不用飞机送到国外去处理,不仅费用昂贵,而且受制于人。
    1978年,邓小平将研制我国巨型计算机的任务郑重地交给了国防科大。面对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以慈云桂教授为代表的科技人员自强不息,大胆创新,仅用5年时间就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亿次巨型计算机“银河-Ⅰ”,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继美、日之后,能独立设计和制造巨型机的国家。
    此后,高性能计算创新团队在周兴铭院士、卢锡城院士的率领下,相继研制出“银河-Ⅱ”“银河-III”等一系列巨型机,一步步将我国高性能计算机研制技术推向国际前沿。
    攀登计算机领域的“珠穆朗玛峰”。这支曾被中央军委授予“科技攻关先锋”荣誉称号的创新团队,正是以这样的信心和勇气,吹响了攻克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的进军号。
    2005年,该校高性能计算等创新团队着眼突破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关键技术,组织精干的技术力量,针对高性能计算发展的前沿技术、关键技术和新兴交叉技术等方面开展基础研究和前沿探索。经过多年刻苦攻关,相继突破了一系列技术难题,掌握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从而为研制更高性能的超级计算机奠定技术基础。
    2009年10月,他们将我国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天河一号”展现在世人面前,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继美国之后,第二个能研制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的国家。
    一年之后,经过技术升级和系统优化的“天河一号”系统,以4700万亿次的峰值速度和2566万亿次的持续速度,双双刷新国际超级计算机运算性能最高纪录,最终获得世界第一的殊荣。
    在采访中,副总设计师胡庆丰说:“世界第一并不是最终追求,我们更看重的是第一背后有自主创新的技术支撑,而不是简单的技术堆砌。在科技前沿领域,强国交替领先是一种常态,我们的目标是让超级计算机的自主创新技术始终名列前茅。”
    世界第一的获得,是高性能计算创新团队团结协作的结果,每一个成员的贡献很难量化。杨学军表示:“如何看待荣誉,是对高科技团队的一个重大考验。我们国防科大人对荣誉有自己的独特理解。作为军人,我们以国防的重大需求为己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个人的荣誉是微不足道的。很多人为了团队,宁愿放弃荣誉。”正因为这种甘于奉献、不计较个人荣誉的精神,让高性能计算团队精诚协作,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中国广度
    事实上,高性能计算创新团队只是该校20个科技创新团队的一个突出代表,是广大科研人员勇攀世界科技高峰的一个缩影。国防科大政委王建伟说:“着眼维护国家安全利益和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学校始终把自主创新作为办学治校的核心使命任务,使之成为党委的坚定决心,师生的自觉行动,有力推动了科研工作的创新发展。”
    目前,该校已先后有高性能计算、基础软件技术、快速响应空间系统与技术、网络技术等8个创新团队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同时还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计算机硬件技术与控制系列课程、系统工程与管理系列课程、数学公共课程、物理公共基础课程、指挥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信号处理系列课程、网络工程专业等8个团队成为国家级教学团队。
    看看这组数字:该校有两院院士14人,长江学者8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0人,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和技术首席11人,863计划专家34人,总装专业组专家34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7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和全国优秀教师9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41人,军队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15人;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占57%,有博士学位的占53%,有国外学习经历的占12%……
    “十一五”期间,该校承担各类科研项目3800多项,作为主要完成单位之一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4项。
    中国脊梁
    卫星导航定位是一项高新技术,曾是少数国家的“专利”。上世纪80年代,我国决定发展自主卫星导航定位技术,以打破国外的封锁垄断。当时地面关键设备技术是制约我国自主卫星导航定位工程的一大技术瓶颈,亟待突破。
    国防科大几名年轻博士了解这一情况后,主动请缨承担攻关任务。在导师庄钊文教授的指导下,他们很快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解决方案。最终几经修改完善的技术方案由陈芳允院士签字通过了。
    从此,一个平均年龄不到29岁的课题组,打响了一场攻克自主导航定位关键技术的攻坚战。10年持续不断的顽强攻关,他们以超人的毅力和智慧,一举突破了制约我国卫星导航定位工程实施的地面关键设备若干技术瓶颈,为中国成为继美、俄之后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拥有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国家作出了重要贡献。紧接着,课题组再次出击,研制成功小型化手持用户机,为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和战斗力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一项关键技术的突破,造就一支队伍。如今,该校卫星导航与定位技术创新团队,已成为我国卫星导航领域一支不可或缺的“国家队”。
    同样年轻的还有快速响应系统与技术创新团队。他们不论资排辈,把富有朝气、敢于创新、脚踏实地的年轻人推向前台,敢于压担子,支持挑大梁,使一批优秀拔尖人才脱颖而出。陈教授35岁就成为863计划专家,入选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担任副总设计师。现在,他又成为纳星研究生创新基地负责人,担起培养新一代创新人才的重任。  (唐先武 杨燕群 欧阳红军 王云丽)